中文名 | 祀三公山碑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祀三公山碑 |
时代 | |
门类 | 铭刻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168916)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祀三公山碑❖图片
清拓祀三公山碑
清拓祀三公山碑
清拓祀三公山碑
祀三公山碑
祀三公山碑❖简介
纵:149.5厘米,横:68.2厘米。吴兆璜、臧华云捐赠。
此为清初拓本,“熹”字下无石花。黄易鉴藏,钤“小松所得金石”印。
碑立于汉元初四年(117年)。碑文记述常山相冯氏祷祀三公山,祈求消除天灾人祸,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使其百姓安居乐业。此碑书法篆隶相兼,为由篆向隶过渡之字体。杨守敬《平碑记》云:“非篆非隶,盖兼两体而为之,至其纯古遒厚,更不待言。邓完白(邓石如)篆书多从此出,其镌刻私印,则纯效其体。”碑现存河北元氏封龙山千佛洞汉碑堂。
河北元氏县西北有六座名山,三公山为其一。元人廼贤《河朔访古记》中已有著录,谓:“三公神庙在元氏县西北三十里封龙山之下”,庙有“汉三公山碑一通”即此碑也。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县令王治岐于城外野坡访得。乾隆四十年(1775年)黄易客南宫时,适逢三通馆搜求石碑,黄易协助辨识,观其字篆隶相兼,文复简古,与洪适《隶释》所载元和四年三公山碑不同,乃汉中叶所刻,于是属县令将其移至龙化寺,与白石神君碑并立。此碑年款为“□初四年”,首字泐,翁方纲考为元初四年,黄易及后人多从之。
黄易《小蓬莱阁金石目》著录。
相关知识科普
黄易
黄易(1744—1802年),书画家、篆刻家,字大易,号小松,又号秋庵主,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监生,官山东兖州府、济宁运河同知。他的绘画笔墨流畅,潇洒隽永,以山水和花卉为题材的作品有着很高的艺术水平。书法则以隶书擅长。作为著名篆刻家丁敬的学生,他经过努力学习与刻苦钻研,并广泛借鉴书法、碑刻中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自己工稳生动的篆刻风格,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美誉。黄易一生致力于金石碑版的研究,曾经四处寻访存世的残碣断碑,并加以较为全面系统的整理与著录,对我国传统金石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与众不同的是,他亲自用画笔将每次寻访古碑的过程都完整地记录下来,绘制成许多作品,当时的艺术家们广为称颂。终年59岁。著有《丁黄印谱》、《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等。
杨守敬
杨守敬(1839—1915年),字惺吾,号邻苏,湖北宜都人。清同治元年(1862年)举人。初习商,后潜心于历史、地理的研究。精金石之学,善书法,其书初学欧阳询,后致力于颜真卿、苏轼书风的研习,乃自成一家。曾以使馆随员身份赴日本,携古碑帖达万余种,与日本书法家交流研习,因而对日本书坛产生很大影响。归国后,任两湖书院地理教习及勤政学堂总教长。著有《日本访书志》、《书学迩言》、《晦明轩稿》等书多种,尤以历史地理和版本目录学成就为著。
邓石如
邓石如(1743—1805年),初名琰,因避清仁宗讳,遂以字行,更字顽伯,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等,怀宁(今安徽安庆)人。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碑学大师。少好刻石,弱冠谒江宁梅镠,梅家多藏金石善本,尽出与石如,使专摹习。客梅氏八年,学既成,又客于两江总督毕沅幕府。三年后辞归。工书法、篆刻。书工各体,以篆、隶为最精,颇得古法,兼融各家之长,形成独特风格。清李兆洛谓其书“真气弥满,楷则俱备,其手之所运,心之所追,绝去时俗,同符古初,津梁后生,一代宗仰。”对清代中、后期书坛有巨大影响。著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等书行世,《清史稿》有传。
翁方纲
翁方纲(1733—1818年),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顺天大兴(今属北京市)人。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博学,富藏书,工诗文,长于考证金石。书法初学颜真卿,继学欧阳询,旁涉汉隶,自成一格,与刘墉、成亲王永瑆、铁保并称“乾隆四家”。著有《两汉金石记》、《粤东金石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