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伊秉绶行书临帖轴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伊秉绶行书临帖轴 |
时代 | |
门类 | 书法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094048)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伊秉绶行书临帖轴❖图片
伊秉绶行书临帖轴❖简介
《行书临帖》轴,清,伊秉绶书,纸本,纵93.6厘米,横43.8厘米。
释文:
世南近臂痛,廢書不堪覼縷也。十三日遣書,得書爲慰可言也。
手山十弟屬秉綬。嘉慶九年四月八日重遇於邗上。
此幅书写内容为唐虞世南《临乐毅论帖》(见《淳化阁帖》卷四),仅节临了首尾部分,中间缺少数字,计3行,末楷书识云:“手山十弟属秉绶。嘉庆九年四月八日重遇于邗上。”下钤“墨卿”、“伊秉綬印”印二方。引首钤“宴坐”印。嘉庆九年(1804年),伊氏时年52岁。本幅无藏印,未见著录。
伊氏行草出自晋唐,于颜真卿书法致力最深,并能以隶书笔法入行草,使书风独具特色。此轴书法行草相间,笔划显露章草、隶书意味,体现出伊氏书法纵横阔大、古雅飘逸的独特魅力。
清嘉庆六年(1801年),伊秉绶由广东惠州知府改任扬州知府。本幅作品款识中的“邗(音hán)上”为扬州别称。从作品的题款可知,此作当为伊秉绶在扬州为官时所写,时年52岁。
相关知识科普
伊秉绶
伊秉绶(1753—1815年),字组似,号墨卿,福建宁化人。清代中期著名书法家。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迁员外郎。又曾官惠州、扬州知府,在任期间颇有政声。工诗,善画墨梅,尤以擅书名于时,书工楷、行,以隶书最负盛名,位列乾嘉八隶之首。伊秉绶与邓石如的活动时间大致相同,评者谓其与完白山人共为有清一代碑学之鼻祖。著有《留春草堂诗钞》、《墨庵集锦》等书行世。《清史稿》有传。
虞世南
虞世南(558—638年),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精书法,为唐太宗的书法导师。擅真、行体,亲承智永传授,继承二王传统。真书体方笔圆,外柔内刚,笔致圆融遒丽;行书遒媚不凡,筋力稍宽。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家”。
淳化阁帖
宋太宗(赵炅)淳化三年(992年)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然后摹刻成为法帖。大臣登二府者赐一部,此即淳化阁法帖十卷,简称阁帖。因只是朝廷捶拓,赐本也少,不及百年,原拓已极难得,王著学识不足,采择不精,标题多误。淳化阁帖是第一部官刻丛帖,故称“祖帖”。
引首
中国书画手卷的专业术语。指在本幅前面所留的空白纸方,一般用以题写书画名称或高度概括的品评,多为四字,与画心之间有隔水分开。因开卷时首先见其,故称“引首”,最早在明初出现。
颜真卿
颜真卿(709—785年),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一说临沂(今属山东)人。唐代书法家。曾任平原(今属山东)太守,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世称“颜平原”、“颜太师”、“颜鲁公”等。书法初学褚遂良,后请教张旭,深悟笔法。参用篆书笔意写楷书,真书笔力弥满,端庄雄伟,气势森严,行书遒劲郁勃,阔达自在,书风明显区别于二王(羲之,献之)和唐初诸家,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世称“颜体”。与当时另一位书法家柳公权并称“颜柳”。唐人《书评》论其书:“如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嗔目,力士挥拳。”传世墨迹有正书《自书告身》、行书《祭侄文稿》和《刘中使帖》,碑刻有《争座位帖》、《多宝塔碑》、《东方画赞》、《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中兴颂》等。后人辑有《颜鲁公文集》。
章草
唐张怀瓘曰“章草即隶书之捷”,也即隶书减省便捷的写法,是介于隶书与今草之间的一种书体。其特点,宋黄伯思曰:“凡草书分波磔者名章草。”清段玉裁曰:“其各字不连绵者曰章草。”“章草”一名的由来,解释不一,如:史游作《急就章》有此体,故名;因汉章帝所创,故名;汉章帝喜爱杜度草书,诏使其用于章奏,因而得名;因此体损减隶体,存字梗概,结构彰明,故名,等等。历代章草大家有杜度、史游、崔瑗、皇象、索靖、王羲之、王献之、赵孟頫、邓文原、宋克等。
知府
府级行政机构之长官。宋代始置,称“知某府事”,简称“知府”。掌教化百姓,劝课农桑,甄别孝悌,奉行法令条制,宣读赦书,举行祀典,考察属官,赈济灾伤,安集流亡以及赋役、钱谷、狱讼等事。视本府地望高下,或兼留守司公事,或兼安抚使、都总管、巡检等职务,总理本府兵民之政。明代始以知府为正式名称,掌管一府政令,总核所属州县之赋役、诉讼等事,汇总于布政司、按察司。清之各府,以冲、繁、疲、难四字分定等第,划为最要缺、中缺、减缺。各府调补知府时,有“请旨缺”、“题补缺”、“调补缺”、“留补缺”之分。应升、应补官员也按为官情况划分等第,以求人、缺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