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朱耷行楷书轴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朱耷行楷书轴 |
时代 | |
门类 | 书法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107138)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朱耷行楷书轴❖图片
朱耷行楷书轴❖简介
《行楷书》轴,清,朱耷书,纸本,行楷,纵151.5厘米,横57.5厘米。
释文:
壬申四月既望,题熊子璧本北兰寺记。云叙事磅礴,以故拈题处硬于曾书自之文,记则曰奉引可著到也,书正之。洁老年翁。八大山人。”
钤“个山”、“八大山人”印。
此书写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四月,是作者67岁寓居北兰寺时所作。朱耷一生坎坷,性格倔强,行为怪僻。54岁时,官府曾慕名“延请”他出山,朱耷誓不与清廷合作,佯装疯癫,蹒跚啸舞于市。朱耷在书学态度上不是一味承袭前人规矩,而是敢于大胆创新立意,遂形成奇特怪异的书风。
是书秃毫飞动,体势怪伟,具有二王及唐颜真卿用笔之气息,却又自出新意,为朱耷晚年之代表作。
相关知识科普
朱耷
朱耷(1624—1705年),明宗室宁献王朱权后裔,封藩南昌,遂为江西南昌人,谱名统『0137』,小名耷。清顺治五年(1648年)落发为僧,法名传棨。一生字、号、别号甚多,有个山、驴屋驴、人屋等。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始号八大山人。坎坷的命运影响着他的人生观及艺术创作思想,其绘画作品中多寄托着对清王朝的痛恨,对明王朝的眷恋之情。山水画在宗法元黄公望平淡天真和明董其昌润泽秀逸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古拙奇特、劲拔荒率的艺术风格。花鸟画在参照明代沈周、徐渭等文人画法的同时,又融入自己强烈的主观意识,注重鱼、虫、禽等物象的人格化表现,以象征手法表达隐晦的寓意。晚年署款将自己的号“八大山人”四个字以草书体连缀写,似“哭之”、“笑之”,借此暗寓他面对富于戏剧性变幻的人生,哭笑不得,百般无奈的感慨之情。他与同为明遗民画家的石涛、弘仁、髡残合称“清初四僧”。书法宗王献之、颜真卿,淳朴圆润,自成一格。朱耷中晚年,在书画作品款署中多使用“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为清代著名书画家朱耷的别号。朱耷中晚年,在书画作品款署中多使用“八大山人”,直至去世。关于“八大山人”一号的含义有多种释法:陈鼎在《八大山人传》中说:“八大者,四方四隅,皆我为大,无大于我也。”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称:“或曰,山人固高僧,尝持八大人觉经,因以为号。”又有专家认为“八大山人”这一别号和朱耷的出身与弃僧还俗有关:“八”指宁王朱权第八代孙;“大”与“耷”同声,表明自己是第八代子孙耷,现在归宗了。除 以“八大山人”为号,朱耷还有“释传綮”、“刃庵”、“雪个”、“个山”、“驴”、“驴屋驴”等法名和别号。
颜真卿
颜真卿(709—785年),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一说临沂(今属山东)人。唐代书法家。曾任平原(今属山东)太守,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世称“颜平原”、“颜太师”、“颜鲁公”等。书法初学褚遂良,后请教张旭,深悟笔法。参用篆书笔意写楷书,真书笔力弥满,端庄雄伟,气势森严,行书遒劲郁勃,阔达自在,书风明显区别于二王(羲之,献之)和唐初诸家,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世称“颜体”。与当时另一位书法家柳公权并称“颜柳”。唐人《书评》论其书:“如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嗔目,力士挥拳。”传世墨迹有正书《自书告身》、行书《祭侄文稿》和《刘中使帖》,碑刻有《争座位帖》、《多宝塔碑》、《东方画赞》、《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中兴颂》等。后人辑有《颜鲁公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