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刘汉弼行书曾巩谥议稿卷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刘汉弼行书曾巩谥议稿卷 |
时代 | |
门类 | 书法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136072)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刘汉弼行书曾巩谥议稿卷❖图片
刘汉弼行书曾巩谥议稿卷❖简介
《曾巩谥议稿》卷,宋,刘汉弼书,纸本,手卷,纵35厘米,横97.5厘米,行书,33行,623字。
卷后有元韩性、黄溍、危素、周伯琦、盛景年,明魏骥、张居杰,清王懿修、胡如瀛、许正绶、胡佚民题诗及题跋。前引首明张文渊行书“先公手泽”四字。
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巩,因官位较低,卒而无谥号,至南宋年间才追谥为“文定”。此卷是刘汉弼作考功员外郎时为曾巩议谥所写的草稿,对曾巩在宋代文学领域的重要作用给予肯定,指出“因官卑不及谥,殆有司之失”。而与先人之比,名与文俱显,故追补谥号。藏其家,到元代,刘氏后人,述明此卷乃“先公手泽”,至此才明确为刘汉弼手迹。
《曾巩谥议稿》书法端雅凝重,欹侧明显,姿态横生,有苏轼卧笔之态,为刘汉弼存世极少的珍贵墨迹。
相关知识科普
刘汉弼
刘汉弼(生卒年不详),字正甫,浙江上虞人。嘉定九年(1216年)进士,曾官考功员外郎、监察御史,出知温州,以户部侍郎致仕,卒谥忠。
手卷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形式之一种,有严格而规范的装裱工艺手法。手卷自右向左横向展示,便于案头观赏。
危素
危素(1303—1372年),字太朴,一字云林,江西金溪人,一作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博学,善文辞,明洪武二年(1369年)授侍讲学士知制诰。善书法,曾受康里巎巎传授,工楷书、行书、草书诸体,尤精楷书。《明史》卷二八五有传。
周伯琦
周伯琦(1298—1369年),字伯温,自号玉雪坡真逸、坚白居士,饶州(今江西鄱阳)人。幼随父宦游京师,入国学,为上舍生。元至正八年(1347年)为翰林待诏,累升直学士。十四年(1354年)为江东、浙西肃政廉访使。十七年(1357年)拜资政大夫、江浙行省左丞。招谕张士诚,被张扣留达十余年。张士诚既灭,伯琦乃得归故乡,不久卒于家中。伯琦博学工文章,尤以篆隶真草擅名当时。篆书习徐铉、张有行笔,其字肥润可爱。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临《石鼓文》册,现藏故宫博物院。著有《六书正讹》、《说文字源》及诗文稿若干卷。
引首
中国书画手卷的专业术语。指在本幅前面所留的空白纸方,一般用以题写书画名称或高度概括的品评,多为四字,与画心之间有隔水分开。因开卷时首先见其,故称“引首”,最早在明初出现。
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次子。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熙宁时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对王安石所行新政有异见,上书神宗,遂被贬谪黄州。元祐间复起用,任翰林学士,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绍圣四年(1097年),党争又起,再谪惠州、儋州,后遇赦北返,病殁常州,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诗清新雅健,风格独具。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擅书法,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家数。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工画竹,学文同,为湖州竹派之一。能作枯木、怪石、佛像,出笔奇古。论画力主“神似”,并提倡“士夫画”,强调诗画一律,为古代文人画先驱。传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传世绘画有《古木怪石图》卷、《枯木竹石图》卷(与文同《墨竹图》卷合装),现藏上海博物馆。著有《东坡七集》、《经进东坡文集事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