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碧玉描金编磬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碧玉描金编磬 |
时代 | |
门类 | 音乐戏曲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169354)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碧玉描金编磬❖图片
碧玉描金编磬❖简介
碧玉 描金云龙纹编磬,架通高350厘米,宽340厘米,磬鼓长34.4,鼓博11.7,股长22.9,股博17.1。
编磬采用新疆和田碧玉琢磨而成。玉质纯净莹润,琢磨精致光洁,两面饰以描金双龙戏珠和流云纹,线条生动流畅,纹饰的金黄色与玉质的碧绿色相映生辉。磬体规整平阔,类似木匠用的曲尺,只是倨句角度为钝角而非直角。磬的长边为鼓,短边为股,即《周礼·考工记》中所记载的“股二鼓三”。股侧镌刻制作年款“乾隆二十九年制”,鼓侧则镌刻各自的律名。鼓股相交处钻有圆孔,用以穿系明黄色绦绳悬挂,以备敲击发声。
编磬也是十六枚一套,外形尺寸相同,仅以磬体的厚薄区分音之高低,磬薄则音低、厚则音高。与编钟相同,十六枚编磬共用一套架座,八阳律、八阴吕分别悬挂于上、下层梁上,自低音至高音依次排列。编磬架座的规格与编钟相同,所不同者,上簨两端雕刻凤,左右两簴下承以卧凫。
编磬是先秦以来历代宫廷雅乐“八音”中的重器,且具有旋律功能,与编钟合称“金石之音”,构成中和韶乐整个乐队中的骨干音。直至雍正时期,金编钟、玉编磬只用来祭天,即圜丘坛和祈谷坛特用金钟玉磬,其他坛庙和殿陛典礼一例使用灵璧石编磬,以突显对皇天上帝的尊崇。乾隆时期,国家彻底平定了新疆,和田玉料源源不断贡入京师,才逐渐突破这一礼制,大量制作玉磬,地坛、太庙等坛庙和太和殿、乾清宫等重要宫殿均更换了玉编磬。
相关知识科普
碧玉
碧玉是新疆和阗软玉中的一个品种,软玉主要有白玉、青玉、碧玉、墨玉、黄玉等品种。其中碧玉色如菠菜叶,略有透明感,呈油脂或蜡状光泽。由于所含成分不同,颜色和结构均不如其它软玉均一,色彩淡的呈菜色,色彩深的呈墨绿色,还有斑杂的大环斑状。
描金
瓷器装饰手法之一。其工艺是以毛笔蘸调和好的金粉,在烧好的瓷器上描绘图案花纹,然后入炉经低温烘烧而成。描金创烧于北宋定窑,南宋人周密《志雅堂杂钞》记载:“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绘,然后再入窑烧,永不复脱。”用大蒜汁调和金粉是利用其天然的粘性。明清的景德镇御窑厂亦常用描金装饰颜色釉瓷器,如著名的宣德鲜红釉描金器、弘治黄釉描金器、乾隆窑变釉描金器等。
龙纹
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
中和韶乐
中和韶乐在清代乐制中的规格最高,被儒家看成是教化、统治人的工具,因而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备至的宫廷雅乐。中和韶乐主要用于郊庙祭祀和朝会典礼。演奏乐器包括:鎛钟、特磬、编钟、编磬、建鼓、篪、排箫、埙、箫、笛、琴、瑟、笙、搏拊、柷、敔、麾等,全部乐器使用材料包括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即八音俱全,符合古代儒家“大乐与天地同和”的礼乐思想。
圜丘
古代君主为祭天而建造的圆形高坛。“圜丘”一词在《周礼·大司乐》中已有记载:“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明朝嘉靖十三年(1534年)圜丘始正式更名为天坛,此后两名通用。
祈谷
古代祀天祈求丰收的典礼。
金钟
金钟亦称“刍铃”,属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其声鸣似铃。
灵璧石
因县名而得其名。灵璧原为零壁镇,宋代置县,改灵壁,清代属于安徽凤阳府。此县所产石料最宜做磬,敲击铿然悦耳,清代所用磬料,大部分由该县采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