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明光宗朱常洛像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明光宗朱常洛像 |
时代 | |
门类 | 绘画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006211)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明光宗朱常洛像❖图片
明光宗朱常洛像❖简介
《明光宗朱常洛像》,明,绢本,设色,纵108.9厘米,横77厘米。
本幅无作者款署,应为明代宫廷画家所作。画中人物取正面肖像,画法是线描和平涂上色。服饰突出了明代舆服制度的特征,上有十二章纹样,分别是:日、月、龙、星辰、山、华虫、火、宗彝、藻、粉米、黻、黼。
明光宗朱常洛(1582-1620年),年号泰昌。泰昌皇帝登极之时,大明王朝面临严峻的形势,朝纲腐败,经济凋敝,军力日衰,边疆紧张,江山摇摇欲坠。而朱常洛体弱孤僻、抑郁好色,根本无力也无心振兴,导致朝内党争和宫闱纠纷更为尖锐。朱常洛做皇帝仅一个月,就因服食“红丸”暴毙,史称“一月天子”。“红丸案”成为明宫疑案之一。
相关知识科普
十二章
古代帝王礼服和吉服上的十二种装饰纹样,依次是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宗彝、藻、火、粉米,始于传说中的舜禹时代,《书·益稷》记载舜和禹讨论君臣之道时说:“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以后各代沿用其制,成为帝王服饰的专用纹样。清时,一般是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在衣,宗彝、藻、火、粉米在裳。十二章各有取义,以象征帝王的风操品行:日、月、星辰取其照临昭明,山取其能兴云雨,龙取其善变化,华虫取其文章和耿介,宗彝取其威猛和忠孝,藻取其文,火取炎上,粉取洁白,米取能滋养,黼取能决断,黻取善恶相背。帝王以下,公卿诸侯品官大臣依等级可用九章、七章、五章、三章不等。十二章的装饰纹样具有浓厚的等级色彩。 在玉器等工艺品中也可看到十二章纹饰。
宗彝
宗庙祭祀所用的酒器。
粉米
古代贵族礼服上的绣纹。粉米即白米,白色米形的绣纹。 古代天子的祭服把日、月、星、山、龙、华虫这六种绣在衣上,把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在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