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岳州窑青釉碗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岳州窑青釉碗 |
时代 | |
门类 | 陶瓷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151663)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岳州窑青釉碗❖图片
岳州窑青釉碗
岳州窑青釉碗碗心
岳州窑青釉碗底部
岳州窑青釉碗❖简介
岳州窑 青釉碗,唐,高8.1厘米,口径16.4厘米,足径8.3厘米。
碗口微撇,弧腹,阔底,圈足。腹刻莲瓣纹。里外施青釉,釉薄而不匀,釉色青中闪绿,釉面有细密开片纹。
岳州窑位于湖南湘阴县城堤境一带,是隋代湘阴窑的所在地,唐时隶属岳州,故称“岳州窑”。唐代岳州窑的瓷器胎壁较薄,比较粗松,呈铁灰色,釉色明亮,底足有釉,器物精致,少装饰。多采用支钉烧法。经科学的考古调查和化学分析,岳州窑青瓷所施青釉是一种氧化钙(CaO)含量较高的石灰釉,这种釉在还原气氛下,如果掌握得好,便会呈现纯正的青色,如果还原气氛控制得不好,就会出现各种深浅不一的青黄色釉。
相关知识科普
岳州窑
岳州窑是隋唐五代时期的一处重要青瓷窑址,位于湖南省湘阴,窑址分布在窑头山、白骨塔、窑滑里等地。湘阴在唐代隶属岳州,故名“岳州窑”。岳州窑瓷胎一般较薄、轻,胎色早期呈红或米黄,晚期灰白。釉色以青绿居多,釉薄而质细,玻璃质感强。釉面有不规则的细碎冰裂纹。有的器物胎釉结合不好,易脱落。器形有碗、盘、盘口壶、四系罐、瓶等。考古发掘在五代时期的堆基层内,烧窑工具几乎都为匣钵,说明当时岳州窑的制瓷工艺已较为进步。此外,长沙窑是在岳州窑的基础上发展来的。
青釉
瓷器釉色名。一种含铁量在1%—3%左右,经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呈现青绿色泽的釉,是中国最早的颜色釉。商周时期原始瓷器的青黄釉色是青釉的初级阶段。汉代已烧制出釉色纯正的青釉瓷器。至唐代日臻完美,被誉为“千峰翠色”。宋代的粉青、梅子青如同青玉,色泽与质感之美达到顶峰。明清之际,永乐朝的翠青、冬青(即东青),雍正朝的粉青、豆青等均色调匀净,苍翠欲滴,烧制水平已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出现了很多名贵品种。
莲瓣纹
莲花俗称“佛花”,莲瓣纹是佛教文化影响下流行的纹饰。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文化盛行,瓷器上常用莲瓣纹做装饰。隋初瓷器装饰也受此风影响。
开片
开片本为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的原因有二:一是器物成型时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响了分子的排列;二是坯、釉膨胀系数不同,焙烧后冷却时釉层收缩率大。后来人们掌握了开片的规律,开片即被利用作为一种釉面装饰。隋代白瓷上的开片尚属自然开裂,还未形成人为性的装饰。
支钉
烧窑用的支具之一。有些瓷器采用满釉支烧的方法,在器底以三或五枚细小尖锐的支钉等距支住器物,入窑焙烧。烧成后器底留有细小的露胎支钉痕。
青瓷
即指成熟的青瓷器。因釉料中含有一定的铁元素,经高温烧制后,呈青绿色或青黄色,所以称为青瓷。成熟青瓷烧成于东汉时期,浙江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东汉晚期窑址出土的青瓷。质地致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系用1260℃—1310℃高温烧成;器表通体施釉,胎釉结合牢固;釉层透明,莹润光泽,清流淡雅,秀丽美欢。这说明东汉时期的青瓷,已经具备了成熟瓷器的各种条件。从东汉起,历经六朝,唐宋以至明清各个时期,青瓷始终盛烧不衰。并涌现出各个朝代的名品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