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乾隆款掐丝珐琅夔凤纹兕觥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乾隆款掐丝珐琅夔凤纹兕觥 |
时代 | |
门类 | 珐琅器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116197)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乾隆款掐丝珐琅夔凤纹兕觥❖图片
掐丝珐琅出戟兕觥
掐丝珐琅出戟兕觥底款
乾隆款掐丝珐琅夔凤纹兕觥❖简介
乾隆款掐丝珐琅夔凤纹兕觥,清乾隆,通高11.4厘米,长13.5厘米,足径7 x 5.2厘米。清宫旧藏。
盖前部为兽头状,上有双角,前有流,后有鋬,周身有鎏金出戟,圈足。通体施天蓝色珐琅釉,掐丝回纹为地,上饰红色及宝蓝色的夔凤纹。兽头部饰兽面纹。底部鎏金,双方框内錾阴文“乾隆年制”楷书款。
此器为清乾隆年间仿照商代青铜盛酒器兕觥而作,造型古朴,釉色纯正,典雅风格,为乾隆朝标准器。
相关知识科普
掐丝珐琅
俗称“景泰蓝”。以红铜作胎,将很细的铜扁丝掐成花纹后用药焊于器表,再以随类附彩的方法将珐琅釉料填进丝间,经焙烧、打磨、镀金而成。
珐琅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出戟
器身凸起扉棱谓之出戟。
兕觥
兕指犀牛一类的野兽,觥是盛酒器,兕觥是形状像兕的酒器。
云雷纹
青铜器上的典型纹饰。是以连续的回旋形线条构成几何图纹,圆形为云纹,方形为雷纹。在后代的其他工艺品装饰中也有使用。
雷纹
由近似“丁”字形的线条互相勾连组成。此种纹饰盛行于晚商至周初,战国时再度流行。
兽面纹
兽面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怪兽的面部,将其刻画在器物上所形成的纹饰称兽面纹。宋代的学者把兽面纹称为饕餮纹。
阴文
篆刻的一种方式,即把印文镌成凹状,在纸上钤盖时印文是白色,因而又称为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