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邸荀生造石观音像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邸荀生造石观音像 |
时代 | |
门类 | 雕塑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039849)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邸荀生造石观音像❖图片
邸荀生造石观音像❖简介
邸荀生造石观音像,北魏正光五年(524年),高28.5厘米。
观音头戴三叶冠,束发,头向左倾,眉目清秀,略带笑意。肩披披帛,下著长裙,裙下缘稍向外侈,颈系饰物,左手持莲蕾,右手持玉环,胸平腹鼓,跣足立于双瓣覆莲座上,下为素面 基座。舟形带状火焰纹背光,头光为五环同心圆。衣饰、背光、莲蓬、覆莲均给人以厚重之感,显示出曲阳早期白石 造像的特征。将发愿文刻于基座正面亦属少见。其发愿文:“武(正)光五年八月八日,邸荀生敬造观音一区,上为皇家永隆,后为七世父母,己身眷属,法界沧(苍)生,同齐斯泽,□□待(侍)佛时。”北魏没有武光年号,应为正光之误,“区”为“躯”之俗写,“沧”为“苍”之俗写,“待”则为“侍”之误书。河北曲阳白石造像绝大多数为民间造像,笔误与俗写正是其典型特征之一。
相关知识科普
观音
梵文 (Avalokitesvara)的意译,观世音的略称。其与大势至菩萨同为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称为“西方三圣”。又是我国佛教中的四大菩萨之一。佛典称观音为发大慈悲,即普救世人的大慈大悲菩萨。又作光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观世自在菩萨、观世音自在菩萨、现音声菩萨、窥音菩萨。
披帛
用来缠绕身体的长幅织品。披帛缠绕方法不同,有时对鉴别时代特点有一定的帮助。
玉环
目前见到的北朝时期菩萨立像手中常握的一种法器。《大正大藏经》(第20册)中,大唐三藏不空泽《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十七图,画一手持此物,旁边径文为“若为男女及渚仆使者,当于玉环手。”故得知此物名为玉环。
跣足
跣,音险。跣足,意为光着脚,赤足。
素面
印身侧面无雕琢,平面施刻印款或无款。
基座
也称之为台座、台子、座基、底座,通常是指垫衬在佛座下面的方(长)形石台。
背光
背光指佛、菩萨像背后之光相,常作火焰纹,火焰象征佛、菩萨之智慧。大至分为项光(又称头光)和身光(又称举身光、舟形光)二种,其形式依时代、地方、佛菩萨的种类而有所不同。
曲阳
县名。在河北省的西部、太行山东麓,因在太行山曲之南而得名。秦置曲阳县,汉为上曲阳县,北齐复改曲阳县,隋唐时期屡有更替。境内有北岳庙,汉白玉雕刻从北魏一直沿袭至今,闻名全国。
白石
即曲阳黄山白石,色泽光洁,纹理细腻,俗称汉白玉或白大理石,在造像记中则名为玉石或白玉石。迟至北魏晚期,人们已经规模化开采利用,延绵至今。
造像
又作造象。古时为生人、亡人或己身祈福,多于僧寺或崖壁间镌石成佛像,亦有以金属铸造佛像者。所造佛像称之为造像。
发愿文
也称造像记。指刻于佛教造像上记载造像者姓名、造像时间、造像目的、佛像名称等内容的一种文体。
七世父母
也称七世先亡、七世先灵、七世亡灵等,一般指自己以上七代先人。此称源于印度,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造像的发愿文中。
法界
指意识所缘对象之所有事物。为十八界之一。据《俱舍论》卷一载,受、想、行三蕴与无表色、无为法、称为法界;于十二年中,则称为法处。然十八界中其他十七界也称为法,故广义泛指有为、无为之一切诸法,也称为法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