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李寅山水楼阁图轴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李寅山水楼阁图轴 |
时代 | |
门类 | 绘画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196479)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李寅山水楼阁图轴❖图片
李寅山水楼阁图轴❖简介
《山水楼阁图》轴,清,李寅绘,绢本,设色,纵143.5厘米,横51.5厘米。
本幅题:“庚申秋月李寅画”,钤“臣寅”印。
李寅的界画师法两宋,继承了宋人建筑画的写实精神,“巨制梁柱榱栋,老于木工者,较其间架,丝毫不爽”。他的这种画风在当时有相当的影响,谢稚柳先生认为“袁江出于李寅”,而谢堃评袁氏:“苍古不及李寅,而秀雅过之”。
李寅对于界画的贡献还在于他开创了把山水与楼阁有机地结合而成浑然一体的新风格。韩昂《图绘宝鉴续纂》云其“画法唐宋,几无别焉”,清人《读画辑略》也称他“善摹北宋人山水,往往乱真”。李寅把北宋李成、郭熙和南宋李唐、马远的山水技法引入界画作为背景,在画面中山水虽只起到烘托的作用,但往往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就使界画进一步摆脱了早期建筑效果图稿的机械与单调,使富丽堂皇的建筑物更富于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相关知识科普
李寅
李寅(生卒年不详),字白也,号东柯,江苏扬州人。是清代顺治、康熙年间活跃于扬州地区、以卖画为生的职业画家。他善画花卉,所作桃花、杨柳堪称神品。亦工山水,千丘万壑,层出不穷。他的楼阁画更能在继承前人传统的基础上独辟蹊径,造诣精深,对清初界画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界画
指依靠界笔直尺划线的绘画。以宫室、楼台、屋木等建筑为表现对象,又称“宫室画”、“屋木画”。
袁江
袁江(约 1671—1746年以后),字文涛,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擅画山水楼阁。早年师法仇英,中年继而临摹古人画,在传统基础上创出自己的新路。其界画在清代被推为第一。
李成
李成(?—967年),字咸熙。其先人为唐宗室,后周时避居山东营丘。幼喜诗赋及琴棋书画,尤以画山水寒林著称于时,对后世山水画影响极大。
郭熙
郭熙,字淳夫,河南温县人。早年似是一位职业道士,没有正式从师学画,靠自己苦心学习钻研,终成一位杰出的画家。曾为御画院艺学,提升到“翰林待诏直长”的画院最高地位。生卒年不详,创作活动旺盛的时代是宋神宗在位的熙宁、元丰间(1068-1085年)。他的创作态度非常严肃认真,其画直到晚年不但毫无习气,反愈精神,被誉为李成、范宽之后“独步一时”的山水画大师。同时,他还是一个美术理论家,由其子郭思记录整理的《林泉高致》就是中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地阐述山水画创作规律的著作。
李唐
李唐(约1049—1130年),字晞古,河阳三城(今河南省孟县)人。约在北宋宣和年间入宫廷宣和画院供职;金兵陷汴梁(今河南开封)后,南渡流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以近八十的高龄入绍兴画院。其山水宗法荆浩、关仝、范宽,又加以变化。布局多取近景,突出主峰或崖岸,山石作小斧劈皴,墨色与勾皴往往一次完成。用笔劲健,积墨深厚,画风沉郁雄壮。晚岁遂自成一家,开启南宋山水画一代新风,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共创南宋“院体”,画史并称为“南宋四家”。传世作品有《万壑松风图》轴、《采薇图》卷等。
马远
马远(生卒年不详,南宋宁宗时期人,大约活跃于13世纪初期),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生于钱塘(今浙江杭州)。其曾祖、祖父、伯、兄及本人均为画院待诏。从北宋一直延续到南宋。“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后,马远的祖父随着高宗赵构南渡,所以马远是在南宋的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出生长大的。他大致的活动时间在南宋光宗、宁宗年间。擅画人物、山水、花鸟。山水始承家学,后学李唐而自出新意,构图多用边角形式,有“马一角”之称,是南宋“翰林图画院”中的佼佼者。与另外三位画院画家李唐、刘松年、夏圭在画史上合称为“南宋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