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王子午"升鼎(附匕)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01-20 投稿人 : loveart 围观 : 评论
中文名 "王子午"升鼎(附匕)
外文名
创作者
别名 "王子午"升鼎(附匕)
时代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门类 青铜器
出土 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2号楚墓出土
备注 通高62厘米,口径62厘米,匕长63厘米
文保级别
馆藏地点 河南博物院

"王子午"升鼎(附匕)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通高62厘米,口径62厘米,匕长63厘米

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2号楚墓出土

此鼎侈口,立耳外撇,束腰,鼓腹,平底,兽首蹄足,器身有六条怪兽,昂首卷尾,攀缘附壁,器表装饰浅浮雕蟠螭纹、窃曲纹和垂麟纹。

器内壁及底部有铭文14行84字。大意为,王子午自铸铜鼎,以祭先祖文王和进行盟誓。我施人民以德政,因而受到尊重,望子孙后代以我为准绳。该鼎为淅川下寺楚墓2号墓出土的7件列鼎之一。“王子午”即文献所载楚庄王之子,字子楚,楚康王时为令尹。

此器造型精美合度,气宇轩昂,其刚健挺拔的姿态,繁缛生动的装饰,反映出楚文化特有的艺术之风,是已知春秋中晚期最具有楚国风格的典型铜鼎。六条怪兽采用失蜡法铸造而成,具有很高的艺术与科学价值。鼎内鸟篆铭文,书体纤秀隽美,有明确的人名和纪年,为研究楚国历史文化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

"王子午"升鼎铭文

(文字内容源于河南博物院编《中原古代文明之光丛书》之《逐鹿与争鸣:东周时期》,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年6月。)

相关文章

  • 垂鳞纹卮 - 故宫青铜器藏品
    垂鳞纹卮 - 故宫青铜器藏品

    垂鳞纹 卮,西周晚期,高6厘米,口径8.3厘米,底径5厘米。卮侈口,短颈,鼓腹,单柄,平底,器身矮宽敦实。颈下方饰一周云雷纹,器腹有三层相互叠压的鱼鳞纹。器柄做成三股绳的形状,每股间留有空隙, 精巧写实,构思十分新颖。...

    301 鳞纹 云雷纹 雷纹 项羽 本纪
  • 蕉叶纹四足方斝 - 故宫青铜器藏品
    蕉叶纹四足方斝 - 故宫青铜器藏品

    蕉叶纹四足方斝,清中期,高9.5厘米,宽10.8厘米。斝体呈方形,侈口,束颈,深腹,腹侧有一兽首鋬,平底,底下有四足。颈饰三兽首及变形夔纹,腹饰蕉叶纹。此器仿商代铜斝制作,造型大致相似,但又有所区别。从形体上看,商代铜斝体量更大,器口上有二伞形柱;清乾隆时期的此件仿品体形小,且没有柱。商代铜斝,圆体者为三尖足,方体者为四尖足,足高,且外撇角度较大。而此件仿品...

    1177 蕉叶纹 夔纹
  • 兽面纹铜觚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兽面纹铜觚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兽面纹铜觚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 高30.5厘米,口径16厘米,底径8.6厘米 征集 口呈喇叭状,器身细高。外壁上部饰蕉叶纹,中部和下部各有两组以雷纹衬地的兽面纹。上下八条扉棱,两两相对,在中下部纹饰之间饰有两条凸弦纹和四个蝉纹。 (以上文字内容源自《大象中原:河南古代文明之光=Plentiful Central Plains——Henan...

    643 青铜器 兽面纹铜觚 河南博物院藏品 河南博物院
  • 蟠虺纹曲耳铜鼎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蟠虺纹曲耳铜鼎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蟠虺纹曲耳铜鼎春秋 高61.9厘米、口径65.9厘米、腹围206厘米、耳间86.5厘米、耳高16.5厘米、耳宽12.8厘米、足高20厘米、腹深38.5厘米 1923年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 圆形,敞口,微束颈,深腹,圜底,附耳,蹄足。颈上部饰细密蟠虺纹带一周,中间饰窃曲纹带一周,下部饰三角纹带一周。上腹饰绹索弦纹两周,其间等距离饰三组纹带,两侧是细密的蟠...

    797 青铜器 蟠虺纹曲耳铜鼎 河南博物院藏品 河南博物院
  • 三羊尊 - 故宫青铜器藏品
    三羊尊 - 故宫青铜器藏品

    三羊尊,高52厘米,口径41.2厘米,重51.3kg。尊为大口广肩型,厚唇外折,细颈上有三道凸弦纹。肩部等距离地装饰三只高浮雕形式的卷角羊头,间以回形纹为地的目形纹饰。腹部较肥硕,纹饰更为华丽,在回纹地上有三组兽面纹,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兽面上最能传神的眼睛,增加了肃穆庄重的气氛。圈足较高,上边有两条凸弦纹,中间有三个等距离的较大圆形孔,这是商代铜器的典型特征...

    1266 弦纹 浮雕 回纹 兽面纹
  • 博局纹人物画像镜 - 故宫青铜器藏品
    博局纹人物画像镜 - 故宫青铜器藏品

    博局纹人物画像镜,东汉早期,面径16.5厘米。镜圆形,半圆钮,钮座为四片向外伸展的花瓣,座外圈为弦纹和平滑的宽带方栏,两者间连有短线纹。方栏上饰“T”形纹饰,其四角对应镜内缘饰“V”形纹,而在与“T”形纹对应的镜内缘上饰“L”形纹。这些纹样因像工具中之规矩,故旧习称为“规矩纹”,而欧美学者称之为“TVL纹”。实际上此种镜纹是从汉代六博棋博具上移植而来,应称“...

    581 弦纹 六博 四神 玉兔
  • 陈子匜 - 故宫青铜器藏品
    陈子匜 - 故宫青铜器藏品

    陈子匜,高16.7厘米,宽29.8厘米,重2.09kg。匜口缘曲,流槽不太长,腹较浅,龙形鋬,下具四只扁兽足。以蟠螭纹为主体纹饰。器内有铭文5行30字:唯正月初吉丁亥,陈子子作孟妫『0029』女媵匜。用祈眉寿万年无疆,永寿用之。铭文大意:在正月第一个吉日丁亥这一天,陈子之子为他的女儿『0030』孟妫『0029』女做陪嫁用的匜,并祈求长寿,永远保用此器。...

    549 蟠螭纹 螭纹 在正月 孟妫女
  • “邓公”铜簋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邓公”铜簋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邓公”铜簋西周 通高21厘米,口径20厘米 1984年河南省平顶山市应国墓地出土 器上有盖,盖隆起,顶上有圆形捉手,器身敛口,鼓腹,腹上部两侧各有一个兽首衔环状耳,底部微圜,并有三个带兽面的长方形矮足。盖沿器口各饰窃曲纹一周。余饰瓦棱纹,圈足为斜角云纹。器盖对铭:“邓公作应嫚毗媵簋其永宝用”4行12字。 (文字内容源自于《群雄逐鹿——两周中原列国文物瑰宝》...

    912 青铜器 邓公铜簋 河南博物院藏品 河南博物院
  • 兽面纹鼎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兽面纹鼎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兽面纹鼎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 通高18.3厘米,口径16.5厘米 1955年河南郑州白家庄出土 圆形。敞口,外折沿,沿上有一对立耳,深腹,圜底,三圆锥状足,腹上部用一周三组兽面纹装饰。 (以上文字内容源自《大象中原:河南古代文明之光=Plentiful Central Plains——Henan's Resplendent  Antiqu...

    1269 青铜器 兽面纹鼎 河南博物院藏品 河南博物院
  • ㄐ毌父戊方卣 - 故宫青铜器藏品
    ㄐ毌父戊方卣 - 故宫青铜器藏品

    ㄐ毌父戊方卣,通高38厘米,宽21.5厘米,重5.78kg。卣方体,斜肩,腹部平直,有盖,盖顶上有一屋顶形钮,有提梁,提梁两端各有一兽首,盖、腹、足上均有8条纵向凸棱,肩部正背两面各有一浮雕兽首。盖饰兽面纹及夔纹,颈部饰夔纹,腹部饰夔纹及兽面纹,足饰夔纹,通体无地纹。盖、器有7字对铭:ㄐ毌六六六父戊铭文大意是:该器是为去世的父亲戊做祭器,在做器时进行了占筮,...

    788 浮雕 兽面纹 夔纹 地纹
  • 铜冲耳乳足炉 - 故宫青铜器藏品
    铜冲耳乳足炉 - 故宫青铜器藏品

    铜冲耳 乳足炉,清雍正,高8.5厘米,口径11.9厘米。清宫旧藏。铜炉圆鼎式。直口,颈略收,鼓腹下垂,腹圜收,三乳足渐起自器外底。口沿上左右各立一冲天耳。器外底有减地阳文3行6字楷书:“大清雍正年制”。清雍正朝一度实行禁铜政策。但宫廷内宣铜器的制造却没有停止,雍正帝还亲自过问,并修改样式。如《雍正四年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雍正四年八月初八日铜作,郎中海...

    1045 冲耳 乳足 阳文 夔龙
  • 蟠虺纹『0023』 - 故宫青铜器藏品
    蟠虺纹『0023』 - 故宫青铜器藏品

    蟠虺纹 『0023』,高32.5厘米,口径24.6厘米,重7.08kg。『0023』(音灵)大口外侈,有一周平边,颈大而短,广肩,上饰双兽耳,耳上套环,大腹,平底。以蟠虺纹为主题纹饰。...

    1100 蟠虺纹
  • 羽纹四耳缶 - 故宫青铜器藏品
    羽纹四耳缶 - 故宫青铜器藏品

    羽纹四耳缶,高40厘米,口径21.6厘米,腹径42.3厘米。缶圆体,直颈,圆肩,大腹,圈足,有四兽首衔环耳。颈、腹部饰羽纹,肩部饰蟠螭纹,腹下部饰垂叶纹,垂叶纹内为兽面纹。此器为清宫旧藏文物,熟坑。...

    760 兽首衔环耳 蟠螭纹 螭纹 兽面纹
  • “人”字纹铜鬲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人”字纹铜鬲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人”字纹铜鬲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 通高19.3厘米,口径13.4厘米 1954年河南郑州二里冈出土 敛口,侈沿,沿上立两耳,深腹,下附三锥状实足。颈部饰一周弦纹。 (以上文字内容源自《大象中原:河南古代文明之光=Plentiful Central Plains——Henan's Resplendent  Antiquity:汉、英》,河...

    1340 青铜器 人字纹铜鬲 河南博物院藏品 河南博物院
  • 秦子戈 - 故宫青铜器藏品
    秦子戈 - 故宫青铜器藏品

    秦子戈,春秋后期,长23.1厘米,宽11.5厘米,重0.240kg。戈长刃,直“内”,内上有一长“穿”,“胡”上有三穿,有“栏”。援上刻划铭文15字:秦子作造,中辟元用,左右师魼,用逸。宜。记秦子(秦子指初即位的幼君)做戈,秦君自用,左右两军,迅速出动。宜地(“宜”为地名)所造。...

    458 穿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