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叶玄卿世藏真赏定武兰亭圆墨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叶玄卿世藏真赏定武兰亭圆墨 |
时代 | |
门类 | 文房用品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005697)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叶玄卿世藏真赏定武兰亭圆墨❖图片
叶玄卿世藏真赏款定武兰亭圆墨
叶玄卿世藏真赏款定武兰亭圆墨
叶玄卿世藏真赏款定武兰亭圆墨
叶玄卿世藏真赏定武兰亭圆墨❖简介
叶玄卿世藏真赏定武兰亭圆墨,清康熙,直径12.5厘米,厚1.7厘米。
墨圆形,正面为“兰亭修禊”图。背面为楷书阳文《定武兰亭》序文:“永和九年……”。序文末尾有楷书“叶玄卿世藏真赏”七字。所谓兰亭“定武本”,是唐太宗在得到王羲之《兰亭序》真迹后,由书法家欧阳询摹本拓刻于学士院,五代梁时移置汴都。辽太宗耶律德光破后晋后,携此石刻北去,因中途病故,石刻被弃于途。后于北宋庆历年间发现,置于定州州治。至大观年间被置于宋宫宣和殿。金灭北宋时石刻散失不传。定州在北宋时属定武军,故此石刻拓本称为“定武兰亭”。叶玄卿,明万历时期徽州墨家,休宁人,别号如道人、玄玄子,斋号“苍苍室”。其人在明代制墨界的地位与程君房、方于鲁等人相当,但至今墨品流传较少。子孙继承其业,仍以“叶玄卿”为名,一直活跃到康熙时期,由于避讳的原因,“叶玄卿”改为“叶元卿”。
相关知识科普
阳文
篆刻的一种方式,即把印文镌成凸状,在纸上钤盖时印文是红色,因而又称为朱文。
定武本
唐太宗得王羲之《兰亭序》真迹后,有欧阳询摹本拓刻于学士院,五代梁时移置汴都。辽耶律德光破后晋携此石刻北去,中途病故,石被弃。宋庆历年间发现,置于定州州治,大观年间置于宣和殿。金兵灭北宋入汴京,石散失不传。定州宋时属定武军,故此石刻拓本称为“定武兰亭”。
唐太宗
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代君主, 627至649年在位,在位期间国力强盛。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名门,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又称“王右军”。他早年以卫夫人(铄)为师,草书学张芝,正书则取法钟繇,又博览秦汉篆隶碑刻名迹,自出机杼,创出妍美流变的书体,取代了以往古拙质朴的书风,自成一家。评者谓其草书浓纤折衷,真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而体势自然。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贡献,对日本书法界也有深刻影响.有“书圣”之誉。所书《兰亭序》尤脍炙人口,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传世唐代摹本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寒切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上虞帖》等,刻本有《乐毅论》《十七帖》以及唐僧怀仁集王书的《圣教序》等。
兰亭序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春三月三日,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集会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山阴兰亭,修祓禊之礼。王羲之用蚕茧纸、鼠须笔书《兰亭序》,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书法遒媚劲健,精美绝伦,为历代楷模。
欧阳询
欧阳询(557—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他经历陈、隋、唐三朝,贞观间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欧阳询博览古今,书则八体尽能,尤工正、行二体,学王羲之、王献之,吸收汉隶和魏晋以来楷法,笔力险劲刻厉,意态精密俊逸,法度森严,世称“欧体”,于后世影响深远。他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家”。唐人张怀瓘评之曰:“真行之书出于大令,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书断》)有《虞恭公碑》、《化度寺邕禅师塔铭》、《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诸名碑传世。
太宗耶律德光
辽太宗耶律德光(902—947年),汉名德光,契丹名尧骨。太祖次子,母淳钦皇后萧氏。他性宽仁而貌严厉,雄杰有大志,精于骑射。天赞元年(922年),任天下兵马大元帅,随太祖东征西伐,屡建战功。926年太祖死,次年即位。在位期间,领兵南攻后唐,扩建皇都,定官制,采取以国制待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政策,并连年攻打后晋,最终于大同元年(947年)进驻晋都汴梁,改国号为大辽。时年病死,庙号太宗。
耶律德光
耶律德光(902-947年),原名耀屈之,字德谨,小字尧骨。辽太祖次子,辽第二代皇帝。太祖时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随太祖东征西战,屡立战功。太祖死后,在母亲应天后支持下称帝。即位后不断进攻中原地区。大同元年(947年)攻克后晋都城,改国号为辽,使辽国领土迅速扩大,同年死于南征途中。
方于鲁
方于鲁(1541-1608),初名大滶,字建元,徽州歙县人,明代万历年间著名制墨家。早年从程君房学制墨,得其制墨真谛,始于徽州独立经营墨业。曾以“于鲁”铭款墨,进献朝廷,博得皇帝赞赏,遂更“于鲁”为名。著有《方于鲁墨谱》(分列国宝、列国华、列博古、列博物、列法宝、列鸿宝六卷),取象立义,收录自制墨六品,计385式。 方氏制墨,多用油烟,配以各种名贵药料,墨质纯净,光洁细腻,被世人视为珍品。
避讳
是我国历史上特有的制度和风俗,主要是封建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避免直接说或写出,而用缺笔、空缺之法或其它字来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