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雍正年制”松花江石砚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雍正年制”松花江石砚 |
时代 | |
门类 | 文房用品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134317)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雍正年制”松花江石砚❖图片
“雍正年制”松花江石砚❖简介
雍正款松花江石砚,清雍正,长12.5厘米,宽8.4厘米,厚1.2厘米。清宫旧藏。
砚松花江石制,纹理清雅。砚长方形,砚堂尚留有朱墨痕迹。砚池琢饰折枝柿和如意纹,寓事事如意。砚背面刻御题铭“以静为用,是以永年。”下署篆书“雍正年制”印款。此为清雍正朝御用砚。
相关知识科普
松花江石
又名松花石,据《西清砚谱》记载:“松花石出混同江边砥石山,绿色,光润细腻,品 端歙,自明以前无取砚材者,故砚谱皆未载之。我朝发祥东土,扶舆磅礴之气,应候而显,故地不爱宝,以翊文明之运,自康熙年至今,取为砚材,以进御者。”混同江即今松花江。
松花
指松花江石,本名“乌拉玉”,又称“松花玉”,出自东北松花江畔。因其产于清朝始祖的发祥地,故清圣祖康熙选用此种石料为宫廷御用砚材,并撰《制砚说》以志此事。此后,制作松花江砚遂成为清代宫廷的定制。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松花江砚制作数量较多,至嘉庆、道光朝以后则停止采伐松花江石。
砚堂
砚的中心研墨处。为砚较为空白开阔的部位,又称墨堂、砚心。此处便于研墨,利于旋转,易于运动。砚的实用价值即视砚堂处石质的好坏而定。
砚池
砚面贮墨汁处,或称墨池,多为深凹小池。砚池多有富于装饰性者,以安排之巧、形状之奇或纹饰雕刻取胜。
折枝
花卉画的一种。画花卉不写全株,只画从树干上折下来的部分花枝,故名。有折枝梅、折枝莲、折枝牡丹、折枝果实等。
如意纹
云形纹饰之一。如意是古人使用的器物,其形为长柄微曲,接灵芝或云朵形头。宋代以后一些工艺品上的云朵图案往往绘成如意头的形状,称如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