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像生瓷山子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像生瓷山子 |
时代 | |
门类 | 陶瓷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155608)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像生瓷山子❖图片
像生瓷山子
像生瓷山子底部
像生瓷山子❖简介
像生瓷山子,清乾隆,高6厘米,长12.3厘米,宽4厘米。
山子模仿天然山峰形状,高低错落。颜色亦模仿天然山色,系先烧成白胎后,再施釉彩经低温焙烧而成。底部自右至左刻楷体“蜗寄居士清玩”六字单行款。
蜗寄居士为清代著名督陶官的号。此件山子应为唐英亲手制作的文房用具。他于雍正六年至乾隆二十一年负责督理窑务,深谙陶理。在任期间,亲自督理陶务,创烧出不少精美的陶瓷制品,尤其是仿制其它各类工艺品的瓷器,达到了奇巧、逼真的艺术效果。
此件山子由张子厚先生捐献。
相关知识科普
像生瓷
瓷器品种之一。是指模仿花果类或动物形象的瓷器。吴自牧《梦粱录·四司六局筵会假赁》曰:“果子局,掌装簇饤盘看果、时新水果……像生花果。”可知“像生”一词在宋代特指仿制的供陈设观赏的盘装花果。明代江苏宜兴窑以各色紫砂泥制作的紫砂陶像生器已颇具声誉,开像生陶瓷制作之先河。但只有到了清乾隆时期,景德镇陶工对釉、彩配方及烧窑技术的掌握达到了炉火纯青之境界后,才能做到随心所欲地仿烧各种物品。
山子
山子是一种以山石为主体的立体景观,主要流行于明、清,以竹、木、牙、石、玉等材质制成,宋代的作品目前发现的很少。
唐英
唐英(1682—1756年),字俊公,自号蜗寄老人。清雍正六年(1728年)始奉命驻景德镇御窑厂任协理官。乾隆元年(1736年)起先后管理淮安关及九江关并兼理窑务,直至二十一年(其中十五、十六两年一度中止)。在管理景德镇御窑厂的前后二十余年中,唐英致力于制瓷工艺的研究,推动了瓷艺的仿古、创新,获得巨大成就。著有《陶成纪事》、《陶冶图说》、《陶人心语》等书,均为研究景德镇制瓷史的重要文献。
景德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原名新平,因地处昌江东南,故又名昌南镇,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改称景德镇,以皇帝年号名。景德镇地处群山环抱之中,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历史上曾以瓷、茶而闻名中外。瓷、茶并茂,工商辐辏,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曾与湖北的汉口镇、广东的佛山镇、河南的朱仙镇并称我国古代四大名镇。文献记载景德镇制瓷始于汉代,但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瓷窑遗址为五代时期。明、清以来,随着历朝皇帝在景德镇设御器(窑)厂,专门烧造宫廷用瓷,带动了民营瓷业的发展和繁荣,于是,天下至精至美之瓷器莫不出于景德镇,景德镇也因此博得“瓷都”之美誉。
御窑厂
明清两代的官窑,专门烧造宫廷用瓷,也包括朝廷对内外的赏赐和交换品。景德镇御窑厂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初设时有窑20座,宣德年间增至58座。厂内分工计23作,以封建的超经济强制为前提,采用协作形式进行生产。由于御窑厂集中了优秀的制瓷工匠,并可以不计工本地提高质量和创新品种,客观上促进了制瓷技术的进步和整个瓷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