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红地金喜字纹奓斗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红地金喜字纹奓斗 |
时代 | |
门类 | 陶瓷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162368-4/13)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红地金喜字纹奓斗❖图片
红地金喜字纹奓斗
红地金喜字纹奓斗底款
红地金喜字纹奓斗❖简介
红地金喜字纹奓斗,清同治,高9厘米,口径8.7厘米,足径5.1厘米。
奓斗敞口、圆腹、圈足。造型端庄小巧。内施白釉,外通体红釉色地,上以金彩满饰“喜”字纹。底白釉红彩署楷书“同治年制”四字款。
此器为同治大婚用瓷。“囍”字习惯称“双喜”,据传为宋代大文豪王安石所创。因为其为两个喜字组成,所以就成为喜庆尤其是婚嫁的吉庆符瑞。在同治大婚礼用器中,作为主色调的红色一般与金彩同时使用,烘托更热烈的喜庆气氛。
相关知识科普
奓斗
奓斗,卫生用器,最早可能追到汉代。元代文献“吐盂”与“吐壶”同见,奓斗或指吐盂。
红釉
颜色釉品种之一。其以铜为呈色剂,经还原焰高温一次烧成。红釉于北宋初年已出现,但呈色不太稳定。真正纯正、釉色稳定的红釉是景德镇窑在明初创烧的鲜红釉。嘉靖年间又创烧以铁为呈色剂的矾红釉。 铜红釉为高温釉,铁红釉为低温釉。高温红釉种类很多,按色泽分别称宝石红、霁红、豇豆红、郎窑红。如按其发展状况,则永乐鲜红、宣德宝石红、嘉靖矾红、康熙的郎窑红和豇豆红较为著名。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庆历时期进士。初知鄞县,颇有政绩。神宗继位,王安石上书陈述各项制度的弊端,阐明改革主张。熙宁二年(1069年)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开始推行青苗、均输、市易等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新政屡遭阻碍。熙宁七年(1074年)、九年(1076年)先后两次罢相,后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元丰三年(1080年)封荆国公,世称“荆公”。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或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或评价人物,或寄情山水,皆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富有感情色彩,既使抽象的道理生动形象,又使具体的记事增加了思想深度,布局灵活而又曲折多变。前期的诗歌长于说理,涉及许多重大而尖锐的社会问题,注意到下层人民的痛苦,替他们发出了不平之声。后期多写景诗、咏物诗,抒发一种恬逸的情趣,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