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张惠观造石释迦多宝像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张惠观造石释迦多宝像 |
时代 | |
门类 | 雕塑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042916)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张惠观造石释迦多宝像❖图片
张惠观造石释迦多宝像❖简介
张惠观造石释迦多宝像,唐显庆二年(657年),高39厘米。
释迦、多宝并排而坐,衣饰、坐姿、形态相同。头为螺髻,面庞圆润,眉目清秀,大耳下垂,双手一施无畏印,一下垂扶膝。身著袈裟,结跏趺坐于长方形须弥座上。须弥座底部较高,中间束腰狭窄,上部为仰莲,下部为双瓣覆莲,四角有小柱,后面与背光连为一体。背光后面刻发愿文:“显庆二年六月八日,比丘尼张惠观奉为皇帝及师僧父母,法界含灵,敬造多宝释迦像二躯,虔心供养。比丘尼孙皆念供养。观门徒惠藏、惠常等供养。”
此造像出土于河北曲阳 修德寺遗址。
相关知识科普
释迦、多宝
即释迦佛与多宝佛的并称。据《法华经》卷四《宝塔品》载,释迦佛在灵鹫山说法华经时,由地中踊出宝塔,多宝佛于塔中出大音声,证明释迦佛所说真实不虚,并分半座于释迦佛。在我国随同法华信仰之盛行,诸寺多造立多宝塔,安置二佛,释迦佛坐右,多宝佛坐左。
施无畏印
施无所畏之德,离怖畏之印明,即象征施一切众生安乐无畏之印。结此印时,举右手,五指前伸,掌向外。
无畏印
右手上张,五指并拢伸直,掌心向外。
结跏趺坐
又称全跏坐,正跏坐,是各种佛像中最常见的一种坐法。结砌趺坐的姿式是以左右两脚的脚背置于左右两股上,足心朝天。佛教认为这种坐法最安稳,不容易疲劳,且身端心正。相传释迎牟尼在菩提树下进入禅思,修悟正道,采用的就是这种坐姿。
须弥座
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坛”,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须弥即指须弥山,在印度古代传说中,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另一说指喜马拉雅山(又名大雪山)。用须弥山做底,以显示佛的神圣伟大。我国最早的须弥座见于云冈北魏石窟,是一种上下出涩、中为束腰的形式。迨至唐、宋,上下涩加多,且有莲瓣之类为饰,束腰部分显著加高,并有束腰柱子(蜀柱)将之分割成若干段落,这类形制在宋代叫做“隔身版柱造”。但宋代南方有的不用束腰柱子,而用鼓凸出的曲线。唐塔上出现两层用须弥座作承托的佛像、塔幢、坛台、神龛、家具以至古玩与假山。须弥座已从神圣尊贵之物,发展成为由土衬、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和上枋等部分组成一种叠涩(线脚)很多的建筑基座的装饰形式,通常用于尊贵的建筑物基座。后来一些家具,如屏风之类的底座也经常采用这种形式。
束腰
束腰,明清家具部件名称。原是须弥座上枭与下枭之间的部分,在家具上指面框和牙条之间缩进的部。束腰是我国传统家具造型的典型式样之一。
背光
背光指佛、菩萨像背后之光相,常作火焰纹,火焰象征佛、菩萨之智慧。大至分为项光(又称头光)和身光(又称举身光、舟形光)二种,其形式依时代、地方、佛菩萨的种类而有所不同。
发愿文
也称造像记。指刻于佛教造像上记载造像者姓名、造像时间、造像目的、佛像名称等内容的一种文体。
比丘尼
也称“沙门尼”、“尼姑”、“尼”。佛教称谓,指女性佛教出家修行者。
法界
指意识所缘对象之所有事物。为十八界之一。据《俱舍论》卷一载,受、想、行三蕴与无表色、无为法、称为法界;于十二年中,则称为法处。然十八界中其他十七界也称为法,故广义泛指有为、无为之一切诸法,也称为法界。
造像
又作造象。古时为生人、亡人或己身祈福,多于僧寺或崖壁间镌石成佛像,亦有以金属铸造佛像者。所造佛像称之为造像。
曲阳
县名。在河北省的西部、太行山东麓,因在太行山曲之南而得名。秦置曲阳县,汉为上曲阳县,北齐复改曲阳县,隋唐时期屡有更替。境内有北岳庙,汉白玉雕刻从北魏一直沿袭至今,闻名全国。
修德寺
位于河北曲阳县南关,毗邻北岳庙,为北宋时期曲阳著名寺院之一,是在隋朝恒岳寺旧址上建造的,现只存修德寺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