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二十五宝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12-13 投稿人 : loveart 围观 : 评论
中文名 二十五宝玺
外文名
创作者
别名 二十五宝玺
时代
门类 玺印
出土
备注 文物号(故00167113)
文保级别
馆藏地点 故宫博物院

二十五宝玺❖图片

二十五宝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白玉“大清受命之宝”

二十五宝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白玉“大清受命之宝”钤本

二十五宝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碧玉“皇帝奉天之宝”

二十五宝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碧玉“皇帝奉天之宝”钤本

二十五宝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金“大清嗣天子宝”

二十五宝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金“大清嗣天子宝”钤本

二十五宝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檀香木“皇帝之宝”

二十五宝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檀香木“皇帝之宝”钤本

二十五宝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岫岩石满文“皇帝之宝”

二十五宝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岫岩石满文“皇帝之宝”钤本

二十五宝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青玉“天子之宝”

二十五宝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青玉“天子之宝”钤本

二十五宝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白玉“皇帝尊亲之宝”

二十五宝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白玉“皇帝尊亲之宝”钤本

二十五宝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青玉“皇帝亲亲之宝”

二十五宝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青玉“皇帝亲亲之宝”钤本

二十五宝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碧玉“皇帝行宝”

二十五宝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碧玉“皇帝行宝”钤本

二十五宝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青玉“皇帝信宝”

二十五宝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青玉“皇帝信宝”钤本

二十五宝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碧玉“天子行宝”

二十五宝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碧玉“天子行宝”钤本

二十五宝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墨玉“天子信宝”

二十五宝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墨玉“天子信宝”钤本

二十五宝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白玉“敬天勤民之宝”

二十五宝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白玉“敬天勤民之宝”钤本

二十五宝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青玉“制诰之宝”

二十五宝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青玉“制诰之宝”钤本

二十五宝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碧玉“敕命之宝”

二十五宝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碧玉“敕命之宝”钤本

二十五宝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碧玉“垂训之宝”

二十五宝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碧玉“垂训之宝”钤本

二十五宝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墨玉“命德之宝”

二十五宝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墨玉“命德之宝”钤本

二十五宝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碧玉“钦文之玺”

二十五宝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碧玉“钦文之玺”钤本

二十五宝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碧玉“表章经史之宝”

二十五宝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碧玉“表章经史之宝”钤本

二十五宝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青玉“巡狩天下之宝”

二十五宝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青玉“巡狩天下之宝”钤本

二十五宝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青玉“讨罪安民之宝”

二十五宝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青玉“讨罪安民之宝”钤本

二十五宝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墨玉“制驭六师之宝”

二十五宝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墨玉“制驭六师之宝”钤本

二十五宝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青玉“敕正万邦之宝”

二十五宝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青玉“敕正万邦之宝”钤本

二十五宝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青玉“敕正万民之宝”

二十五宝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青玉“敕正万民之宝”钤本

二十五宝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墨玉“广运之宝”

二十五宝玺 | 故宫玺印类藏品

墨玉“广运之宝”钤本

二十五宝玺❖简介

二十五宝玺为清代乾隆皇帝指定的代表国家政权的二十五方御用国宝的总称。

乾隆以前,御宝一般没有规定确切的数目。乾隆初年,可称为国家御宝之印玺已达二十九种三十九方之多,且因有关文献的记载失实,用途不明,认识错误甚多,造成混乱状况。针对这种情况,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皇帝对前代皇帝御宝重新考证排次,将其总数定为二十五方,并详细规定了各自的使用范围。这二十五方御宝分别为: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宝皇帝之宝二方、天子之宝皇帝尊亲之宝皇帝亲亲之宝皇帝行宝皇帝信宝天子行宝天子信宝敬天勤民之宝制诰之宝敕命之宝垂训之宝命德之宝钦文之玺表章经史之宝巡狩天下之宝讨罪安民之宝制驭六师之宝敕正万邦之宝敕正万民之宝广运之宝。重新排定后的二十五宝各有所用,集合在一起,代表了皇帝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各个方面。

乾隆十一年厘定之御宝的宝文,除青玉“皇帝之宝”为满文篆书外,其余全部为满文本字和汉文篆书两种文字。乾隆十三年,创制满文篆法。为使御宝上的满汉文字书体协调,乾隆皇帝特颁旨:除“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宝”、青玉“皇帝之宝”四宝因在清入关以前就已使用,“不宜轻易”外,余二十一宝一律改镌,将其中的满文本字全部改用篆书,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二十五宝。

二十五宝玺平时密藏于紫禁城交泰殿宝盝中,一宝一盝。宝盝为两重,皆木质,制作精美。宝盝置木几上,外罩绣龙纹的黄缎罩,分列于御座之后及两侧。

二十五宝玺质地有银镀金、玉、栴檀木,印纽有交龙、盘龙、蹲龙型制,雕制精美,同时也是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典章文物。


相关知识科普


大清受命之宝

大清受命之宝,通高12cm,印面14×14cm。白玉质,盘龙纽。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章皇序”之用。

皇帝奉天之宝

皇帝奉天之宝,通高15.2cm,印面14×14cm。碧玉质,盘龙纽。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章奉若”之用。

大清嗣天子宝

大清嗣天子宝,通高7.6cm,印面7.9×7.9cm。金质,交龙纽。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章继绳”之用。

皇帝之宝

二十五宝中共有两方皇帝之宝。 其一,通高9.5cm,印面12.5×12.5cm。青玉质,交龙纽,满文篆书。据乾隆十三年上谕:“青玉皇帝之宝本清字篆文,传自太宗文皇帝时。”则知此宝刻治于皇太极时。当时满文篆书初具雏形,到乾隆十三年创立成熟和规范化的满文篆书,并施之于宝玺,其生发之迹清晰可见。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布诏赦”之用。 其二,通高16.6cm,印面15.5×15.5cm。栴檀木质,盘龙纽。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为作“以肃法驾”之用。但从清代档案考察,在二十五宝中,此宝的使用频率最高,钤用范围极广,其他诸宝实无以相比。

天子之宝

天子之宝,通高6.4cm,印面7.8×7.8cm。白玉质,交龙纽。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祭祀百神”之用。

皇帝尊亲之宝

皇帝尊亲之宝,通高6.1cm,印面6.8×6.8cm。白玉质,盘龙纽。上皇太后徽号及上尊谥、庙号之用。

皇帝亲亲之宝

皇帝亲亲之宝,通高7.7cm,印面7.2×7.2cm。白玉质,交龙纽。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展宗盟”之用。

皇帝行宝

皇帝行宝,通高13cm,印面15.6×15.6cm。碧玉质,蹲龙纽。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颁锡赉”之用。

皇帝信宝

皇帝信宝,通高6.5cm,印面10.5×10.5cm。白玉质,交龙纽。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征戎伍”之用。

天子行宝

天子行宝,通高13.8cm,印面15.5×15.5cm。碧玉质,蹲龙纽。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册外蛮”之用。

天子信宝

天子信宝,通高8.5cm,印面12.1×12.1cm。青玉质,交龙纽。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命殊方”之用。

敬天勤民之宝

敬天勤民之宝,通高9.8cm,印面10×10cm。白玉质,交龙纽。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饬觐吏”之用。

制诰之宝

制诰之宝,通高14.7cm,印面13×13cm。青玉质,交龙纽。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谕臣僚”之用。

敕命之宝

敕命之宝,通高9cm,印面11.3×11.3cm。碧玉质,交龙纽。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钤诰敕”之用。

垂训之宝

垂训之宝,通高10.5cm,印面13×13cm。碧玉质,交龙纽。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扬国宪”之用。

命德之宝

命德之宝,通高10.4cm,印面13×13cm。青玉质,交龙纽。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奖忠良”之用。

钦文之玺

钦文之玺,通高9.8cm,印面11.7×11.7cm。墨玉质,交龙纽。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重文教”之用。

表章经史之宝

表章经史之宝,通高13.2cm,印面15.3×15.3cm。碧玉质,交龙纽。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崇古训”之用。

巡狩天下之宝

巡狩天下之宝,通高13.3cm,印面15.3×15.3cm。青玉质,交龙纽。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从省方”之用。

讨罪安民之宝

讨罪安民之宝,通高13.9cm,印面15.3×15.3cm。青玉质,交龙纽。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张戎伐”之用。

制驭六师之宝

制驭六师之宝,通高10.8cm,印面17×17cm。墨玉质,交龙纽。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整戎行”之用。

敕正万邦之宝

敕正万邦之宝,通高10.7cm,印面13×13cm。青玉质,交龙纽。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诰外国”之用。

敕正万民之宝

敕正万民之宝,通高10.4cm,印面12.6×12.6cm。青玉质,盘龙纽。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诰四方”之用。

广运之宝

广运之宝,通高15.6cm,印面19×19cm。墨玉质,交龙纽。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谨封识”之用。

交泰殿

宝盝

用以放置帝后宝印的箱子。

龙纹

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

相关文章

  • 白玉质兽钮“望诸君”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白玉质兽钮“望诸君”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白玉质兽钮“望诸君”印,明,印面2.05×2.1厘米,通高1.9厘米。清宫旧藏。印白玉质地,兽钮,印面有阴线边栏,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望诸君”三字。印钮为一正面圆头神兽,脊背平展,四足撑地,欲前行状。印材白润,皎洁无瑕。此印为明代托名战国封君玺印之作。印文中的“望诸君”本为战国时期的赵国封君,名乐毅。《史记·乐毅列传》载:“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

    748 封君
  • “元帅国王都行省之印”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 青玉瑞兽纽“保泰持盈”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青玉瑞兽纽“保泰持盈”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保泰持盈”印,清嘉庆,青玉质,瑞兽纽葫芦形玺,汉文篆书。面宽2.4厘米,长4.1厘米,通高3.1厘米,纽高1.9厘米。“保泰持盈”,意即当人处盈泰之时,更要常怀敬慎之心,以使圆满状态得以保持,即以谦慎之心处盈泰之时。清代皇帝中最早系统提出“保泰持盈”思想的是乾隆帝。乾隆中叶,统一新疆战事胜利之后,清朝进入了全盛时期,乾隆帝的施政策略也发生了变化,“持盈保泰...

    1057 方略
  • 碧玉交龙纽“古稀天子之宝” - 故宫玺印类藏品
    碧玉交龙纽“古稀天子之宝” - 故宫玺印类藏品

    “古稀天子之宝”,清乾隆,碧玉质,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2.9厘米见方,通高10.8厘米,纽高5.2厘米。宝四周填金乾隆帝御制《古稀说》。此玺制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是年乾隆七十万寿。稽诸史籍,“自三代以下帝王年逾七十者:汉武帝、梁高祖、唐明皇、宋高宗、元世祖、明太祖凡六帝” 。但在乾隆帝看来,其中前面四君均是不足为法的,余下的元世祖和明太祖虽为创业之...

    717 天子之宝 碧玉 交龙纽 阴刻 三代 忽必烈 朱元璋 杜甫
  • 青玉交龙纽“道光御览之宝”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青玉交龙纽“道光御览之宝”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道光御览之宝”,清道光,青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阳刻。通高9厘米,纽高4.4厘米,印文11.4厘米见方。...

    558 交龙纽
  • 碧玉龙纽“心清闻妙香”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碧玉龙纽“心清闻妙香”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心清闻妙香”印,清乾隆,碧玉质,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4.4厘米见方,通高6.7厘米,纽高3.4厘米。 “心清闻妙香”语出杜甫诗《大云寺赞公房四首》之三。原诗为:“灯影照无睡,心清闻妙香。夜深殿突兀,风动金琅珰。天黑闭春院,地清栖暗芳。玉绳迥断绝,铁凤森翱翔。梵放时出寺,钟残仍殷床。明朝在沃野,若见尘沙黄。”乾隆帝择此句刻入宝玺,与杜甫当时之心境不同,而...

    1006 碧玉 杜甫
  • 齐国铜鼻钮“东武城攻师鈢”鉨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齐国铜鼻钮“东武城攻师鈢”鉨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铜鼻钮“东武城攻师鈢”鉨,战国·齐,印面2.3×2.3厘米,通高1.2厘米。鉨铜铸,鼻钮,印面有阴线界栏。鉨文为战国古文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此鉨造型与文字具有齐国官印的明显特征,鉨文“攻”作上下结构,“师”作“帀”,均是齐鉨文的特殊写法。《史记·平原君传》载:“平原君相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复位,封于东武城。”赵地东武城与齐国接境,可能此地一度属齐。...

    1985 工师
  • “读书乐”青田石章 - 故宫玺印类藏品
    “读书乐”青田石章 - 故宫玺印类藏品

    “读书乐”青田石章,清,长1.9cm,宽1.9cm,高5.9cm青田石质,印圆雕兽钮,兽蹲身而坐。白文印文。宋人有“读书乐”劝学诗,古代读书人发奋读书都要参与科举考试,成为一时风尚。朱熹训导弟子们读书要熟读精思、循序渐进,将圣贤言语身体力行,提出了系统的读书方法论,在科举时代产生深远的影响。...

    804 故宫藏品 故宫文物 故宫博物院文物 故宫玺印类藏品
  • 铜柄钮“副统之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铜柄钮“副统之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铜柄钮“副统之印”,金,印面6.5×6.3厘米,通高4.0厘米。印铜铸,柄钮。印文朱文,叠篆字体,右上起顺读。此为金政权官印。金代的军职开始是都元帅府总掌军事大权,后改为枢密院,与尚书省对掌文武。地方最高军事长官是五京留守兼本路兵马都总管,再下是府尹兼都总管,州一级的军事长官是节度使。此外又于边境地区设统军司与招讨司。此印即为统军司副官之印。...

    1618 副统 尚书 节度使
  • 银镀金龟纽“珍妃之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银镀金龟纽“珍妃之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珍妃之印”,清光绪,银镀金质,龟纽方形印,满汉文篆书。面11厘米见方,通高11.5厘米,纽高8厘米。印文为满文和汉文篆书“珍妃之印”四字。清代后妃中被封为珍妃者,除光绪帝珍妃他他拉氏外,还有道光帝珍妃赫舍里氏,其于道光五年(1825)八月晋封为珍妃。从此印的纽式、印文风格分析,当是光绪帝珍妃之印,是反映晚清后妃册封制度的重要典章文物。此印原定为金质,后经档...

    1295 珍妃
  • “人生惟有读书好”石章 - 故宫玺印类藏品
    “人生惟有读书好”石章 - 故宫玺印类藏品

    “人生惟有读书好”石章,清,长2.9cm,宽1.5cm,高5.0cm石质,印透雕梅花喜鹊,朱文印文。“人生惟有读书好”出自南宋翁森的劝学诗《四时读书乐》,记述春夏秋冬无时不宜读书。...

    1387 故宫藏品 故宫文物 故宫博物院文物 故宫玺印类藏品
  • 铜兽钮神兽图案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铜兽钮神兽图案印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铜兽钮神兽图案印,东汉,印面直径2.7厘米,通高1.5厘米。印铜铸,兽钮。印面凹铸图案,表现大小两只神兽。大者人面马身,头顶束双羽,背有翼;小者侧面而立,依恋于大者身前。两兽形像可爱。《山海经·西山经》记有神兽名为英招,负责掌管槐江之山,“其状马身而人面,虎文而鸟翼,徇于四海,其音如榴”,兼负传达天帝旨命之责。...

    1546 故宫藏品 故宫文物 故宫博物院文物 故宫玺印类藏品
  • 昌化石“惟精惟一”宝 - 故宫玺印类藏品
    昌化石“惟精惟一”宝 - 故宫玺印类藏品

    “惟精惟一”宝,清乾隆,昌化石质,随形雕苏轼《赤壁赋》文,汉文篆书。面6.9厘米见方,通高11.9厘米。贴黄签一,上墨书“惟精惟一御宝一方”。“惟精惟一”语出《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言所以为君治民之心法。恰如孔颖达注疏所云:“居位则治民,治民必须明道,故戒之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道者,经也,物所从之路也。因言人心,遂云...

    568 惟精惟一 昌化石 苏轼 赤壁 尚书 允执厥中 宸翰
  • 银镀金交龙纽“大清嗣天子宝” - 故宫玺印类藏品
    银镀金交龙纽“大清嗣天子宝” - 故宫玺印类藏品

    “大清嗣天子宝”,清早期,银镀金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满文本字。面7.9厘米见方,通高7.6厘米,纽高5厘米。乾隆帝钦定二十五宝之一,也是清代二十五宝之中唯一的一方镀金质宝玺。《交泰殿宝谱》记此宝为“以章继绳”之用,是皇位传接承递的象征。但实际上却很少使用,只在宫中殿堂内的御笔匾额上偶尔钤用。乾隆十三年(1748)诏改玺印中的满文本字为满文篆书时,该宝同...

    360 大清嗣天子宝 交龙纽 钦定 交泰殿
  • “小红低唱我吹箫”象牙章 - 故宫玺印类藏品
    “小红低唱我吹箫”象牙章 - 故宫玺印类藏品

    “小红低唱我吹箫”象牙章,清,翁大年篆刻,印面边长1.8厘米,通高2.4厘米。印象牙制,方形,坛纽,纽顶施环链,侧款。印文篆体,朱文,右上起顺读“小红低唱我吹箫”7字,印面有阳线边栏。边款阴刻隶书体“叔均”。此印印文出自宋代姜夔的诗句:“自琢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里桥”,“小红”为姜夔的歌妓。象牙材质坚实细腻,作印耐磨。翁大年...

    1802 翁大年 阴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