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鲁绣芙蓉双鸭图轴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鲁绣芙蓉双鸭图轴 |
时代 | |
门类 | 织绣品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016743)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鲁绣芙蓉双鸭图轴❖图片
鲁绣芙蓉双鸭图轴❖简介
鲁绣芙蓉双鸭图轴,明,纵140厘米,宽57厘米。清宫旧藏。
此图轴为鲁绣的杰出代表作。丝质,以暗花缎为地,用双丝捻五彩丝线绣制。山石、花瓣等仿中国画晕色手法绣制,以针代笔,层层晕染,效果逼真。画面中芙蓉娇艳绚丽,双鸭与山石花木生趣盎然,风格与江南苏绣的细丝淡彩截然不同,体现出北方民间刺绣朴素苍劲的特征。
此图绣工承袭鲁绣传统,运用了套针、打籽、接针、斜缠针、活毛针、擞和针、辫子股针、平针等针法,其绣线直径为0.02-0.05厘米不等,依图案主次而定。此图轴针线细密,绣工整齐均匀,丝理疏朗有致,线条流畅优美,加以用了二十余种艳丽的色线,将鲁绣纹饰苍劲、豪放、优美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与原绘画比较,更突出了画中纹饰浮雕般的立体感。
相关知识科普
鲁绣
山东民间绣品,亦称“衣线绣”,其特点是绣线为双丝捻制而成的缝衣之线,故称“衣线”。衣线绣地多为暗花缎、暗花绫等质地坚牢的材料,所配色彩浓艳富丽,所绣纹饰线条苍劲,形象优美,体现了北方民族粗犷豪放的气质。
五彩
彩瓷品种之一。“五彩”意为多彩,且一般来说,其中必含红彩。在已高温烧成的白瓷或已绘局部图案的青花瓷上以红、绿、黄、紫、黑、蓝等彩描绘图案纹饰,再经彩炉低温烧成。再配以其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按生产工艺之不同,通常人们将五彩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两大类。
五彩是在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宣德时已有五彩,但明代釉上彩以红、绿、黄三色为多,嘉靖、万历时期的官窑釉上彩瓷,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相结合,称青花五彩。清康熙朝发明了釉上蓝彩、金彩和光亮如漆的黑彩,使釉上五彩成为彩瓷的主流。自雍正朝始,粉彩盛行,五彩只作为仿古瓷少量生产。五彩烧成温度略高于粉彩,不如粉彩般有柔软感,故又称“硬彩”或“古彩”。
苏绣
江南一带细丝淡彩绣品的统称,其杰出代表为上海露香园韩媛绣。
套针
苏绣主要针法之一。始于唐代,盛于宋代,至明清时期更为发展,流传很广。根据纹样表现效果,可分平套、集套、散套等。 一,平套针法。根据纹样分皮绣制:第一皮出边,外缘齐整;第二皮称“套”,用一针隔一针的稀针嵌入第一皮线条的中间,要罩过第一皮的十分之八;第三皮与第二皮线条长短相同,每针嵌入第二皮线条的中间,并要与第一皮线条的尾端衔接。各皮依此类推,绣到纹样边尽处。针脚要齐整,丝丝相夹,使镶色和顺,绣面平服。 二,集套针法。大致与平套相同,由于集套用于绣圆形纹样,绣时第一皮出边要外缘齐整,向内长短参差,外缘排针略稀而内较密,每一针都要对着圆心,最后一皮的针迹集中于圆心,近圆心处要藏针,越近圆心藏针越多,直到绣满为止。 三,散套针法。是苏绣欣赏品中最常用的针法,亦是运用最广泛的针法之一。其主要特点是第一皮出边外缘整齐,排针密,内则长短参差。
打籽
我国传统刺绣基本技法之一。用线条绕成小粒绣一针,如籽一般。由古老的锁绣发展而来,多用于绣制花心。
接针
中国传统刺绣基本技法之一。接针用于条纹绣,后针衔接前一针末尾,连结成条形。适用于绣文字、孔雀羽毛、鸳鸯及鸭子的头部羽毛等,可作为缠针补充针法。
斜缠针
中国刺绣基本针法之一。绣纹样时,线条排列呈现出斜向,线条均匀齐整,不能重迭,不能露底,每针拉线轻重要一致,称斜缠针。此种针法宜绣单色的形体,不适用于深浅不同的色调。
缠针
是直绣的一种,以短线条缠绕着形体绣作,线条方向一致,线条匀密,边口整齐。此绣法用于小型的花叶干,宜作单色形体。
活毛针
刺绣人像、动物、飞禽等毛发的主要针法,效果生动逼真。
擞和针
我国传统刺绣基本技法之一,又称长短针、羼针,针法组织与套针类似。其法先由内向外分皮绣制,第一皮用长短线条参差排列,第二皮用等长线条上下参差间隔,嵌入第一皮线条空隙中,第三皮线条与第一皮线条尾端衔接,以后各皮依此类推。针线较平铺、细薄、显露,不受色彩层次限制,镶色和顺,适于绣制花鸟、人物、树石、书法。
辫子股针
古代刺绣技法,亦称锁绣。其绣法由绣线环绕锁套而成,绣纹形似辫子或一根锁链,是商至汉代刺绣的主要针法。锁绣线条较结实均匀。
平针
刺绣基本针法之一,是各种针法的基础。平针是将绣线在纹样内排列均匀整齐,不能重迭,不能露底,拉线轻重一致,达到绣面针脚匀、齐、平、密的艺术效果。
浮雕
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纹饰或物象的一种雕塑。按凸起高度的不同,可分为高浮雕、深浮雕、浅浮雕等,也有几种雕刻技法结合使用的形式,多见于高精繁杂的雕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