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绿地粉彩婴戏纹双螭耳撇口瓶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绿地粉彩婴戏纹双螭耳撇口瓶 |
时代 | |
门类 | 陶瓷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154899)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绿地粉彩婴戏纹双螭耳撇口瓶❖图片
绿地粉彩婴戏纹双螭耳撇口瓶
绿地粉彩婴戏纹双螭耳撇口瓶之婴孩耍龙
绿地粉彩婴戏纹双螭耳撇口瓶之婴孩舞鱼
绿地粉彩婴戏纹双螭耳撇口瓶之婴孩骑纸马
绿地粉彩婴戏纹双螭耳撇口瓶底款
绿地粉彩婴戏纹双螭耳撇口瓶❖简介
绿地粉彩 婴戏纹双螭耳撇口瓶,清乾隆,高75厘米,口径26厘米,足径24厘米。
瓶撇口、束颈、颈上饰一对螭耳、折肩、腹渐敛、圈足。瓶内施淡绿釉。外颈部饰淡绿地粉彩缠枝花纹,间绘蝙蝠衔 “寿”字、“卍”字纹带,并分别以云头纹、变形莲瓣纹为上下边饰。螭耳上饰青花点珠纹。肩饰粉地粉彩回纹一周。腹部的主题纹饰为白地粉彩婴戏纹,描绘了在远山近水、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洞石花卉之间,众多的婴孩嬉戏其中,他们有的燃爆竹,有的骑纸马,有的耍龙舞鱼,有的吹奏乐器、敲锣打鼓,气氛十分活跃。主题纹饰的上边饰粉彩如意云头纹,下边饰如意云头纹和折枝花卉纹。足墙上饰粉彩回纹一周。足内施白釉,署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瓷瓶的螭耳仿商代青铜器,颇具古意。主题纹饰婴戏图是中国传统的装饰纹样。此瓶形体硕大,器形规整,釉彩亮丽鲜艳,纹饰细腻生动,意境欢乐喜庆,是乾隆官窑器中的精美之作。
相关知识科普
粉彩
釉上彩品种之一。与五彩相对而言,故亦称软彩。创烧于康熙晚期,成熟于雍正、乾隆两代。粉彩在彩绘中以渲染表现明暗,使每一种颜色都有不同层次的变化。《饮流斋说瓷》中说“软彩又名粉彩,谓彩色稍淡,有粉匀之也,硬彩华贵而深凝,粉彩艳丽而清逸。”粉彩的施绘工艺是先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彩料有用芸香油调合。乾隆时的清宫档案对粉彩则称之为“洋彩”。
婴戏纹
我国传统的装饰纹样之一。其以孩童戏耍为题材,充满童趣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入宋以后多见,元、明、清时期亦是器物装饰的主要题材。
缠枝
中国传统装饰花纹之一。所绘花朵系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枝叶相互缠绕,构成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的图案,统一中寓变化。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和缠枝宝相花等多种纹样。
莲瓣纹
莲花俗称“佛花”,莲瓣纹是佛教文化影响下流行的纹饰。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文化盛行,瓷器上常用莲瓣纹做装饰。隋初瓷器装饰也受此风影响。
青花
瓷器釉彩之一,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因蓝花在釉下,所以青花属釉下彩。其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成为明、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回纹
家具上常用的纹饰之一,由陶器和青铜器上的雷纹衍化而来,寓意吉利深长,苏州民间称之为“富贵不断头”。在家具上,回纹主要作为边饰,用于边框、牙条、足端或束腰等处。家具上大量采用回纹见于清代。
花卉
古建筑彩画绘画的一种题材。清代中期之前多画绿叶子花卉,清代晚期画黑叶子花卉。
折枝
花卉画的一种。画花卉不写全株,只画从树干上折下来的部分花枝,故名。有折枝梅、折枝莲、折枝牡丹、折枝果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