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杜堇题竹图轴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杜堇题竹图轴 |
时代 | |
门类 | 绘画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146366)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杜堇题竹图轴❖图片
杜堇题竹图轴❖简介
《题竹图》轴,明,杜堇绘,绢本,设色,纵189.5厘米,横104.0厘米。
该图画面右上方画家自题曰:“竹色经秋似水清,小阑凉气午来生。新诗题上三千首,散作铿金戞玉声。柽居杜堇。”下钤印两方,一白文印文字不辨,另一为朱文“青天白日”印。
此幅为杜堇大幅作品的代表作。图绘一文士头戴高冠,着广袖长袍,面容萧散,长髯飘然,正执笔在竹上题诗,其左侧一童子捧砚侍立,右侧一老一幼凝神观看。背景有山石、石栏等。从文士穿着、神态和题竹的主题来看,应为北宋著名诗人苏轼。图中人物衣纹简洁,多方折用笔,或起笔略顿收笔渐轻,或起笔较轻收笔略顿,转折处多略顿,是在浙派戴进所创蚕头鼠尾描的基础上演变而成,但相对戴进之苍劲雄放而言显得较为文雅内敛。图中翠竹挺拔,山石耸峙,其中前景山石用侧笔皴擦点染,笔墨酣畅,动感较强,后景山石用淡墨挥染,沉着淋漓,主要师法的是南宋院体和浙派笔法。
相关知识科普
杜堇
杜堇,字惧男,号柽居、古狂、青霞亭长等,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古籍燕京(今北京)。成化中试进士不第,遂绝意进取。工诗文,善绘事,以人物画著称,精白描法。唐寅30岁左右与杜堇相识,甚受其影响。
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次子。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熙宁时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对王安石所行新政有异见,上书神宗,遂被贬谪黄州。元祐间复起用,任翰林学士,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绍圣四年(1097年),党争又起,再谪惠州、儋州,后遇赦北返,病殁常州,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诗清新雅健,风格独具。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擅书法,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家数。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工画竹,学文同,为湖州竹派之一。能作枯木、怪石、佛像,出笔奇古。论画力主“神似”,并提倡“士夫画”,强调诗画一律,为古代文人画先驱。传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传世绘画有《古木怪石图》卷、《枯木竹石图》卷(与文同《墨竹图》卷合装),现藏上海博物馆。著有《东坡七集》、《经进东坡文集事略》等。
戴进
戴进(1388—1462年),字文进,号静庵,又号玉泉山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一生经历坎坷,画风几经变化。青少年时居家习画,受画工父亲戴景祥影响,画法从工笔入手,善绘写真的肖像和精工的寺观佛像,同时又受流行江浙地区的南宋“院体”影响,作劲健一路水墨山水。40岁左右中年时,应征入京,进宫待诏仁智殿,因同行嫉妒进谗,故离开宫廷而流寓京城。居京期间承宗诸家,兼容并蓄,风貌多变,所承传统涉及北宋李郭、南宋马夏、米氏云山、元代盛懋、文人水墨法和浅绛山水等方面。54岁左右离京返乡,晚年卖画课徒,风格日见成熟,典型面貌是从南宋“院体”演化而成的雄劲简逸山水,同时也有融诸家之长、行利兼具的集大成画风。他独树一帜的绘画形成诸多追随者,遂开创了“浙派”。
院体
亦称院画。是指宋代翰林图画院及以后宫廷画家工致精整一路的宫廷绘画。作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南宋院画在继承北宋宫廷绘画“状物精微”、“写实之极”风格的基础上,更加讲求构图的简洁,强调画面的空灵,又有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