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徐悲鸿行书评刺轴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徐悲鸿行书评刺轴 |
时代 | |
门类 | 书法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107145)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徐悲鸿行书评刺轴❖图片
徐悲鸿行书评刺轴❖简介
《行书评刺》轴,近现代,徐悲鸿书,纸本,行书,纵128厘米,横12.9厘米。
释文:
苏州胡粹中君擅写水彩风景,一日投刺过访,余览其刺,书法雄奇绝伦,魏晋人不能更优。既而询之,乃五岁孩童笔也。朱溪先生属正,壬申初春。悲鸿。
下钤“一乐斋主”印。本幅右侧钤“爱石庐”印。
壬申为1932年,徐悲鸿时年37岁。
此幅是徐悲鸿早期的书法作品,字形结体似疏朗而实则凝密,笔画似柔软而内含刚劲,具有浓厚的北碑遗韵。
徐悲鸿21岁在上海结识康有为后,便以康氏为师研习书法,从此走上以汉魏六朝书法为基础的书学道路。他有幸遍览了康氏所藏的全部碑版,在康氏的指导下摹写《经石峪》、《爨龙颜碑》、《张猛龙碑》、《石门铭》数遍,书艺得以精进。
相关知识科普
徐悲鸿
徐悲鸿(1895—1953年),江苏宜兴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奠基者之一,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自幼承袭家学,研习中国水墨画。1919年留学法国,学习油画、素描。1927年回国后曾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北平艺专校长。新中国建立后,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徐悲鸿坚持现实主义艺术道路,创作了《田横五百士》、《九方皋》、《巴人汲水》、《愚公移山》等一系列对现代中国画、油画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优秀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
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夏,号长素,又号更生,南海(今广东佛山南海区)人。清光绪年进士,官工部主事。“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之一。清末著名书论家,倡法北碑,书学包世臣、张裕钊,得力于《石门颂》,评者谓有“纵横奇宕之气”。其书不泥于古法,点划结字不求工整,处处皆有新意。著有《广艺舟双楫》一书。《清史稿》有传。
经石峪
我国现存最为著名的佛经摩崖石刻,全称《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刻于山东省泰安龙泉山谷中的经石峪,内容为节录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现残存1069字。经文刻在花岗岩质的石坪上,每行刻125字或10字不等,字径30或50cm不一。无书刻年月及刻工姓名。经清阮元《山左金石记》考证,作于北齐天保间(550-559年)。 魏晋南北朝是泰山佛教文化的兴盛期,此碑便是书家虔诚的宗教信仰与其书法艺术融为一体的杰作。字的体势近似隶书,线条平直宽博,风神雄健清隽,静穆平和,体现出作者淡泊恬静、雍容大度的心境。康有为称“《经石峪》为榜书之宗”,列它为“妙品下”
《爨龙颜碑》
全称《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碑高338cm,厚25cm,额高83cm,上端广135cm。建于南朝刘宋大明二年(458年)陆凉(今云南陆良)。碑阳文为爨道庆撰写,楷书体,24行,行25字,合计600字;碑阴文为职官提名,3行,行3至10字不等。 此碑文在元、明时已见著录,并有拓本流传。晚清时备受康有为推崇,在康著《广艺舟双辑》中称其书法为南碑之冠、“神品第一”。此碑与晋代《爨宝子碑》并称“二爨”。因此碑的宽度和高度都略大于《爨宝子碑》,所以它又被称为“大爨”。“二爨”不仅在艺术上受到清人推崇,在碑刻的内容上亦为研究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爨氏家族的政治、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石门铭》
北魏摩崖石刻。王远书,武阿仁刻。北魏永平二年(509年)刻于褒斜道(今属陕西汉中)。纵244cm,横304cm,28行,每行22字。王远,祖籍山西省太原,永平年间任梁、秦二州典签,是名处理文书的小吏。刻工武阿仁奉命将王远撰写的表彰梁、秦二州刺史羊祉等人奉北魏宣武帝之命,修复废置已久的褒斜道阁一文刻于褒斜道石门崖壁上,因此称《石门铭》。碑文的内容对研究北朝的交通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碑的字体类似《石门颂》、《孔庙》等碑,淳古秀茂,结体跌宕恣肆,韵趣横生。康有为推崇其“为飞逸浑穆之宗”,可谓“神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