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康熙帝行楷书仿米诗轴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康熙帝行楷书仿米诗轴 |
时代 | |
门类 | 书法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237980)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康熙帝行楷书仿米诗轴❖图片
康熙帝行楷书仿米诗轴❖简介
《仿米诗》轴,清,玄烨书,绢本,行楷,纵186.9厘米,横83.2厘米。
释文:
陶令篱边菊,秋来色转佳。翠攒千片叶,金剪一枝花。蕊逐蜂须卷,英随蝶翅斜。带香飘绿绮,和影上窗纱。散漫摇霜彩,鲜妍漏日华。芳菲彭泽见,称更在谁家。唐公乘億咏菊。仿米芾。
钤“癸未在和”、“渊鉴挥毫”、“三无九有”印。鉴藏印有“宝笈三编”、“石渠宝笈所藏”、“宣统尊亲之宝”、“教育部典点验之章”。
本幅书唐代诗人公乘億《赋得秋菊有佳色》五言诗一首,见《全唐诗》卷六百。
康熙皇帝临帖不拘于一家,对二王(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柳(公权)、苏(轼)、黄(庭坚)、米(芾)均用心追模,对米字的把握颇见功力。此幅临米之作,清劲俊逸,颇得米书三昧。
相关知识科普
米芾
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太原,后迁襄阳(今湖北襄樊),晚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曾任地方官,宋徽宗时任书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精书画,绘画擅长水墨山水,作泼墨云山,自云:“信笔作之,多烟云掩映,树石不取细意,似便已。”(米芾《画史》)创“米家山”。他善用墨法,董其昌评:“老米画难于浑厚,但用淡墨、浓墨、泼墨、积墨、焦墨,尽得之矣。”(《容台别集》)所创“米点山水”意过于形,极富笔墨情趣,使山水之格为之一变。书法初宗二王、颜真卿,后博采众长,自成一家。用笔变化多端,有“八面出锋”之誉,结体欹侧多姿,具真率自然之趣,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书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北宋四大家”。
石渠宝笈
清乾隆、嘉庆间宫廷书画著录书,共有三编,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四十四卷;续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共四十卷;三编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共二十八函,一百二十册。书中收录了清朝宫廷所藏五帝御笔、历朝书画、本朝书画以及少量的碑帖和织绣作品近万件。
秋菊
即“菊花”,菊科,秋季开花,不同品种显黄、白、粉不同颜色,为著名的观赏植物。饮菊花酒能使人长寿,故菊亦称“延年”。菊花开于草木衰微的秋天,傲视风霜,犹如隐逸者,故又名“节花”,与梅、兰、竹并誉为“四君子”。
《全唐诗》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名门,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又称“王右军”。他早年以卫夫人(铄)为师,草书学张芝,正书则取法钟繇,又博览秦汉篆隶碑刻名迹,自出机杼,创出妍美流变的书体,取代了以往古拙质朴的书风,自成一家。评者谓其草书浓纤折衷,真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而体势自然。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贡献,对日本书法界也有深刻影响.有“书圣”之誉。所书《兰亭序》尤脍炙人口,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传世唐代摹本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寒切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上虞帖》等,刻本有《乐毅论》《十七帖》以及唐僧怀仁集王书的《圣教序》等。
王献之
王献之(344—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琅玡临沂(今属山东省)人,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累迁建威将军、吴兴太守,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书精诸体,尤以行草擅名。雄深雅健,自成一家,对后世影响深远,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二王”。《晋书》卷八十八有传。传世书迹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玉版十三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