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明拓明益王重刻大兰亭图卷 - 故宫铭刻类藏品

12-08 投稿人 : loveart 围观 : 评论
中文名 明拓明益王重刻大兰亭图卷
外文名
创作者
别名 明拓明益王重刻大兰亭图卷
时代
门类 铭刻
出土
备注 文物号(新00150581)
文保级别
馆藏地点 故宫博物院

明拓明益王重刻大兰亭图卷❖图片

明拓明益王重刻大兰亭图卷 | 故宫铭刻类藏品

明拓明益王重刻大兰亭图卷❖简介

《明拓明益王重刻大兰亭图》卷,锦包首,无签。墨刻文字部分,使用乌金亮墨精拓。墨纸纵32.1厘米,横1675厘米。

引首墨书“兰亭真迹”四个大字。依次刻定武兰亭三种、褚遂良摹《兰亭》一种、唐模赐《兰亭》一种,之后有朱有燉跋、仿李公麟《流觞图》并书柳公权兰亭诗、孙绰《兰亭后序》、柳公权状、米芾跋、宋高宗御札二段、朱有燉书诸家考订兰亭文字并跋、朱有燉行书跋、赵孟頫《兰亭》十八跋及明万历二十年明益宣王朱翊鈏跋。帖中《兰亭流觞图》人物、景致,使用浓淡墨双色套拓,层次分明,融绘、刻、拓三种技艺为一体,为难得一见的艺术珍品。

明永乐十五年(1417),时为周定王世子的朱有燉将《兰亭》“定武本三、褚遂良本一、唐模赐本一刻之于石,复书诸贤诗仿李伯时之图兼禊帖诸家之说,共为一卷”。明万历二十年,明益宣王朱翊鈏将朱有燉刻大卷《兰亭图》重新镌刻上石,同时加刻赵孟頫《兰亭》十八跋并朱之蕃跋一段。


相关知识科普


包首

包在手卷背面开头部分的锦,一端与天杆相连,一端与覆背相连,其靠近天杆处常见贴有狭长的签条。当手卷卷拢时,包首起着保护和装饰手卷的作用。

引首

中国书画手卷的专业术语。指在本幅前面所留的空白纸方,一般用以题写书画名称或高度概括的品评,多为四字,与画心之间有隔水分开。因开卷时首先见其,故称“引首”,最早在明初出现。

李公麟

李公麟(1049—1106年),字伯时,号龙眠居士,舒城(今属安徽省)人。北宋著名画家。神宗熙宁中进士,官至朝奉郎。好古博学,喜藏钟鼎古器及书画。擅画人物、佛道像,尤精鞍马,更以白描画法独步当世。

柳公权

柳公权(778—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宪宗元和初年进士。曾任太子少师,世称“柳少师”。历中书舍人、谏议大夫、太子宾客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工书,尤以楷书精绝。师颜真卿、欧阳询而能参化其神理,自成一局,世有“颜筋柳骨”之称。穆宗尝问其用笔法,答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语意双关,既论写字,又行笔谏。当时公卿士臣碑版若不得公权手笔,人以为不孝。外夷入贡,另备资材,专求柳书。传世书迹颇多,楷书以《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最具特色。

孙绰

孙绰(320—377年),字兴公,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西南)人,后迁居会稽(今浙江绍兴),是东晋士族中很有影响的名士。征西将军庾亮请为参军,补章安令,征拜太学博士,迁尚书郎。王羲之引为右军长史,转永嘉太守,迁散骑常侍,领著作郎。后为廷尉卿,领著作。其善书博学,放旷山水,是参加王羲之兰亭修禊的诗人和书法家。唐张怀瓘《书估》列其书为第四等,与羊欣、孔琳之等同列。《晋书》卷五十六有传。

米芾

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太原,后迁襄阳(今湖北襄樊),晚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曾任地方官,宋徽宗时任书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精书画,绘画擅长水墨山水,作泼墨云山,自云:“信笔作之,多烟云掩映,树石不取细意,似便已。”(米芾《画史》)创“米家山”。他善用墨法,董其昌评:“老米画难于浑厚,但用淡墨、浓墨、泼墨、积墨、焦墨,尽得之矣。”(《容台别集》)所创“米点山水”意过于形,极富笔墨情趣,使山水之格为之一变。书法初宗二王、颜真卿,后博采众长,自成一家。用笔变化多端,有“八面出锋”之誉,结体欹侧多姿,具真率自然之趣,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书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北宋四大家”。

赵孟頫

赵孟頫(音fǔ)(1254—1322年),元代画家、书法家,字子昂,号松雪、水精宫道人,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宋宗室,14岁时以父荫补真州司户参军,入元出仕,历任翰林侍读学士、荣禄大夫等职,卒赠魏国公,谥文敏。他对诗文音律无所不通,书画造诣极为精深,“元之冠冕”。其绘画取材广泛,技法全面,山水、人物、花鸟无不擅长。书法钟繇、“二王”、李邕、宋高宗赵构以及历代诸家,篆、隶、真、草各臻神妙。倡导师法古人,强调“书画同源“。其绘画、书法和画学思想对后代影响深远。

定武本

唐太宗得王羲之《兰亭序》真迹后,有欧阳询摹本拓刻于学士院,五代梁时移置汴都。辽耶律德光破后晋携此石刻北去,中途病故,石被弃。宋庆历年间发现,置于定州州治,大观年间置于宣和殿。金兵灭北宋入汴京,石散失不传。定州宋时属定武军,故此石刻拓本称为“定武兰亭”。

相关文章

  • 嵩山少室东石阙题名册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嵩山少室东石阙题名册 - 故宫铭刻类藏品

    纵:22.4厘米,横:10.4厘米。吴兆璜、臧华云捐赠。此为乾隆甲寅三月精拓本,七开,黄易鉴藏,题签并钤“小松所得金石”印。石阙立于汉延光二年前后。阙位于河南登封嵩山南麓邢家铺西。黄易《小蓬莱阁金石目》著录。...

    910 黄易
  • 清拓隋张贵男墓志 - 故宫铭刻类藏品
    清拓隋张贵男墓志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张贵男墓志》,隋大业二年(606年)刻,墨拓,整纸折装。纵62厘米,横68厘米。马衡先生捐赠品。此志原题“隋邯郸县令蔡府君故妻张夫人墓志铭”,隋大业二年(606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刻。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于河北邯郸出土。原石曾归王孝禹、端方收藏。该志楷书严谨端雅,为“隋碑”的代表作品之一,极为艺林所重。此本淡墨精拓,钤有“匋斋藏石”印,乃清末端方家所拓...

    228 马衡 端方 凡将斋
  • 宋拓唐九成宫醴泉铭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宋拓唐九成宫醴泉铭 - 故宫铭刻类藏品

    《九成宫醴泉铭》,白纸镶边剪裱本,共26开,每半开纵20.9厘米,横13.9厘米。唐碑,魏徵撰,欧阳询书,碑额篆书,碑文楷书,24行,行50字。碑高2.44m,宽1.18m。贞观六年(632年)六月立于麟游(今在陕西宝鸡东北)九成宫。今石尚存,但经剜凿,损泐过多,已非原貌。故宫藏北宋拓本为高士奇、赵怀王所藏明驸马李祺本,碑文第三行“云霞蔽虧”的“蔽虧”二字完...

    1421 九成宫 欧阳询 高士奇 行宫 唐太宗 郭尚先 欧阳修 阮元
  • 嵩山太室石阙铭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嵩山太室石阙铭 - 故宫铭刻类藏品

    纵:30厘米,横:11.8厘米。吴兆璜、臧华云捐赠。此为乾隆甲寅三月精拓本。黄易鉴藏,题签并钤“小松所得金石”印。石阙立于汉元初五年(118年)。此石阙现位于河南登封嵩山南麓中岳庙前。字体宽和周正,古朴渊雅,隶法遒劲雄浑,为传世西汉碑铭之上乘。杨守敬《平碑记》云:“汉(指西汉)隶之存于今者,多砖瓦之文,碑碣皆零星断石,惟《太室》、《少室》、《开母》三阙字数稍...

    1172 黄易 小松 杨守敬 琅邪 漫漶 李斯 蓬莱
  • 宋拓唐九成宫醴泉铭(库装本)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宋拓唐九成宫醴泉铭(库装本) - 故宫铭刻类藏品

    故宫收藏的《九成宫醴泉铭》的北宋拓本,除明代李祺藏本外,还有明库装本一册。这一册于明清两代久存宫内。清末帝溥仪逊国,交接之际所储图籍碑版散失颇多,此即在内。初由京师韩麟阁以五百金购得,后经二十年转到萧山朱文钧手。据朱氏回忆:“岁壬申(1933年)秋,是碑由韩氏再出,经津贾方雨楼复鬻于庆云堂张彦生。彦生持以示予,予三十年来颇蓄汉唐碑版,惟《醴泉》仅一明拓未凿本...

    1615 九成宫 明库装本 朱文钧 欧阳修 王昶
  • 宋拓唐卫景武公李靖碑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宋拓唐卫景武公李靖碑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卫景武公李靖碑》,唐许敬宗撰,王知敬书,唐刻,明拓,装裱成册,共37页,每页纵25.8厘米,横13.5厘米。后附游师雄刻跋。有朱翼庵题签和题跋。钤有“翼庵审定金石书画记”等印11方。《卫景武公李靖碑》,全称《大唐故尚书右仆射特进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赠司徒并州都督卫景武公之碑并序》。此碑在陕西醴泉县昭陵,唐显庆三年(658年)五月刻。正书,39行,行82字。额...

    1862 李靖 王知敬 赵崡 孙承泽 庚子销夏记 王昶
  • 明拓东汉景君碑 - 故宫铭刻类藏品
    明拓东汉景君碑 - 故宫铭刻类藏品

    《景君碑》全称《汉故北海相景君铭》,隶书,碑高230厘米。碑阳17行,行33字;碑阴4列,上3列各18行,第4列2行。末纪文2行,行42字。东汉汉安三年(144年)立。碑额有阳文篆书“汉故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铭”,2行12字。碑中上部有穿,第八行、第九行、第十行各废两字。碑系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殁后,其门生故吏慕其功德为之建立。碑现在山东济宁。此拓为明拓,碑阳,...

    1180 阳文 王世贞 孙承泽 欧阳修 都穆
  • 旧拓东汉永元食堂题字 - 故宫铭刻类藏品
    旧拓东汉永元食堂题字 - 故宫铭刻类藏品

    永元食堂题字,墨拓整纸本,已裱立轴。本幅纵57厘米,横29.8厘米。右侧拓碑阳,左侧拓碑阴。隶书,已极漫漶,可辨识者唯“永元七年九月……食堂”等少数字而已。“食堂”亦名“飨堂”,是古人建于墓前供亡灵享祭的象征性石屋。其上多刻有题字,以志墓主、年月等情。此石当是食堂的建筑构件之一,出土地已不可考。“永元”为东汉和帝刘肇的年号。永元七年为公元95年,距今已近两千...

    803 漫漶 刘铨福
  • 清拓东汉衡方碑 - 故宫铭刻类藏品
    清拓东汉衡方碑 - 故宫铭刻类藏品

    《衡方碑》为东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年)九月立。拓本纵223厘米,横107厘米。隶书,23行,行36字。碑额题“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2行,10字,二行之间有竖格线。碑主人衡方,字兴祖。官至京兆尹、兵步校尉,有政绩。门生故吏朱登等乃镌石以颂其功德。碑文末行有两行小字:“门生平原乐陵朱登字仲希书。”该碑原在山东汶上郭家楼,清雍正八年(1730年)汶水泛决,碑...

    224 姚华 何绍基 顾炎武
  • 宋拓东汉西岳华山庙碑册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宋拓东汉西岳华山庙碑册 - 故宫铭刻类藏品

    《西岳华山庙碑》册,拓本38页,剪条装裱,每页3行,行6字。纵22 .3厘米,横12.8厘米。此碑立于延熹八年(165年),隶书,典雅壮伟。“在汉人八分最为险劲,已开魏碑之先河”(清汪喜孙语)。汉碑极少留书者姓名,此碑文末有“書佐新豐郭香察書”名款。碑文记述历朝帝王封禅祭天地的祀典和当朝弘农太守袁逢主持重修华岳庙碑的经过。原碑宋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

    407 魏碑 封禅 欧阳修 骆天骧 郭宗昌 丰熙 天一阁 王铎
  • 清初拓东汉郑季宣碑 - 故宫铭刻类藏品
    清初拓东汉郑季宣碑 - 故宫铭刻类藏品

    《郑季宣碑》,东汉中平二年(185年)刻,碑在山东济宁州(今山东济宁县)。拓本纵90.5厘米,横110厘米。隶书18行,前15行是序,行37字,后3行是铭,行35字。碑阴横刻篆书“尉氏故吏处士人名”8字。其它因剥落几难辨认。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翁方纲嘱黄易 升碑,于是碑阳较前多若干字。侧刻黄易题记,现仅残存数字。《郑季宣碑》书法古健雅杰,在汉碑中堪称...

    1763 翁方纲 黄易 升碑 梁章钜 顾炎武 王昶
  • 《御书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清乾隆内府刻仿金粟山藏经纸朱墨套印本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御书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清乾隆内府刻仿金粟山藏经纸朱墨套印本 - 故宫铭刻类藏品

    每刊刻一块雕版,通常要经过写样、上版、刻版这三道基本的工序。此件为乾隆皇帝御笔手书上版的雕版作品,而御笔不可直接上版,需使用双钩临摹后的写样。相较于雕刻其他字体,御笔字的工价更加昂贵。中佛像为套版印刷,图版刻制精巧,兼以“乾隆年仿金粟山藏经纸”刷印。...

    459 故宫藏品 故宫文物 故宫博物院文物 故宫铭刻类藏品
  • 芗他君石柱 - 故宫铭刻类藏品
    芗他君石柱 - 故宫铭刻类藏品

    芗他君石柱,东汉,高119.2厘米,宽33.5厘米。石柱上正文10行417字。此件石柱为芗他君祠堂内置放的石柱之一,立于东汉桓帝永兴二年(154年)。石柱四面刻有人物、动物画像,前面上半部刻文字,最上刻“东郡阙县东阿西乡堂芗他君石祠堂”,下刻正文,内容记载芗他君事迹以及其子芗无患等为其建立祠堂的原因与经过。柱础为一雕刻精美的神兽。刻石文字书法自然,体现了东汉...

    1071 东郡 厥县 大子
  • 熹平石经残石 - 故宫铭刻类藏品
    熹平石经残石 - 故宫铭刻类藏品

    熹平石经残石,拓本纵:29.2厘米,横:11.8厘米、22.4厘米、12.5厘米。此为宋拓本,二开半,黄易鉴藏,题跋并钤“黄易之印”、“小蓬莱阁”印。石经刻于汉熹平四年(175年)。石经内容包括《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并《公羊》、《论语》二传。隶书字体方正,结构谨严,是当时通行的标准字体,传为蔡邕所书。熹平石经又称一字石经、一体石经。系...

    596 黄易 蓬莱 五经 大夫 尚书 孙承泽 端方 衡永
  • 宋拓多宝塔感应碑册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宋拓多宝塔感应碑册 - 故宫铭刻类藏品

    《宋拓多宝塔感应碑》册,唐,颜真卿,纸本,31开半,每页纵23.5cm,横13.2cm。颜真卿(709—784),字清臣,琅琊临沂人。唐开元二十二年(734)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其行书气势遒劲,正楷宏伟端博、法度森严。多宝塔碑于唐天宝十一年(752)立,岑勋撰文,徐浩题额、颜真卿书丹、史华刻石。系颜真...

    1223 故宫藏品 故宫文物 故宫博物院文物 故宫铭刻类藏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