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恽寿平山水花鸟图册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恽寿平山水花鸟图册 |
时代 | |
门类 | 绘画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119161)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恽寿平山水花鸟图册❖图片
恽寿平山水花鸟图册之牡丹
恽寿平山水花鸟图册之群鹅
恽寿平山水花鸟图册之荷花
恽寿平山水花鸟图册之山水
恽寿平山水花鸟图册之古木寒鸦
恽寿平山水花鸟图册之乔柯急涧
恽寿平山水花鸟图册之夜雨初霁
恽寿平山水花鸟图册之菊花
恽寿平山水花鸟图册之兰花蝴蝶花
恽寿平山水花鸟图册之溪山行旅
恽寿平山水花鸟图册❖简介
《山水花鸟图》册,清,恽寿平绘,纸本,设色,纵27.5厘米,横35.2厘米。
每图各有恽寿平题识,分别钤“寿平”白朱文印、“正叔”朱文印、“寿平”白文印、“恽正叔”白文印、“寿平印”白文印等。每图各有乾隆皇帝题诗一首。鉴藏印有:“乾隆御赏之宝”、“淳化轩”、“石渠宝笈”、“臣庞元济恭藏”、“虚斋至精之品”等二十余方。
本图册第三开、第十开分别署年款“乙卯秋”、“乙卯十月”。
“乙卯”为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此作应为恽寿平43岁时作品。
此山水花卉图册分别描绘鹅群、荷花、山水、古木寒鸦、牡丹、乔柯急涧、夜雨初霁、菊花、兰花蝴蝶花、溪山行旅等。全册为作者临仿宋、元、明诸家。山水以宗董源、巨然、米芾、赵孟頫诸家为主,秀骨清幽,富有文人书卷之气。花鸟以宗徐崇嗣、赵昌、沈周诸家为主,重视写生,力求形似,如第五开的牡丹,技法灵活,宗法徐崇嗣的没骨法,同时又强调“与花传神”,力去华靡,追求“澹雅”,不刻意求工,唯求自然天趣,揭示出恽寿平一向所追求的平淡超逸的审美意趣。
相关知识科普
恽寿平
恽寿平(1633—1690年),又名格,字正叔,号南田、白云外史等,武进(今江苏常州)人。早年工绘山水,宗元人王蒙画风,笔墨清灵秀洁,意境萧散幽淡。后改绘花鸟,远师宋徐崇嗣,近学明人,注重写生,更发展了没骨技法。所画花鸟禽鱼很少用笔勾线,主要以水墨直接点染,追求天机物趣,一洗前习的画法而对后世花鸟画的创作影响极大,开创了 “常州画派”。他与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并称“四王吴恽”,亦称“清六家”。
淳化轩
位于长春园中宫中路偏北,约建于乾隆三十三年至三十五年(1768--1770年)间,毁于1860年英法联军侵华火烧圆明园三园之际。现遗址柱础少有残留,一片荒芜。国家图书馆藏有一张清代样式雷淳化轩平面图,可反映其柱网结构和内檐装修。乾隆皇帝在《癸卯新正乐寿堂》诗注中说:“长春园之淳化轩先已落成,原为归政后园亭憩息之所。宁寿宫之乐寿堂乃仿其规制为之。”
石渠宝笈
清乾隆、嘉庆间宫廷书画著录书,共有三编,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四十四卷;续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共四十卷;三编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共二十八函,一百二十册。书中收录了清朝宫廷所藏五帝御笔、历朝书画、本朝书画以及少量的碑帖和织绣作品近万件。
庞元济
庞元济(1864—1949年),字莱臣,号虚斋,浙江吴兴人。清末举人,能书善画,尤精赏鉴,私家收藏为一时之冠。著有《虚斋名画录》20卷,《续录》4卷,是近代最丰富的书画著录书之一。
董源
董源(?—962年),五代时南唐画家,源,一作元,字叔达,钟陵(今江西进贤)人,南唐中主时任北苑使。《宣和画谱》中记载董源作品甚多,但传世寥寥。传董源山水有“水墨”和“青绿”两类,今仅见“水墨”一路,多作江南一带山水景色,幽旷平和,得山水之神气,意趣天真,品格高古,开创江南画派特有风格。后世巨然继承董源衣钵,与之并称“董巨”。
巨然
巨然,五代宋初画家。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南唐亡,至开封(今属河南省),为开元寺僧。多以长披麻皴画山水,山顶多作矾头(石块),与董源并称“董巨”,为南方山水画派之祖。
米芾
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太原,后迁襄阳(今湖北襄樊),晚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曾任地方官,宋徽宗时任书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精书画,绘画擅长水墨山水,作泼墨云山,自云:“信笔作之,多烟云掩映,树石不取细意,似便已。”(米芾《画史》)创“米家山”。他善用墨法,董其昌评:“老米画难于浑厚,但用淡墨、浓墨、泼墨、积墨、焦墨,尽得之矣。”(《容台别集》)所创“米点山水”意过于形,极富笔墨情趣,使山水之格为之一变。书法初宗二王、颜真卿,后博采众长,自成一家。用笔变化多端,有“八面出锋”之誉,结体欹侧多姿,具真率自然之趣,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书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北宋四大家”。
赵孟頫
赵孟頫(音fǔ)(1254—1322年),元代画家、书法家,字子昂,号松雪、水精宫道人,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宋宗室,14岁时以父荫补真州司户参军,入元出仕,历任翰林侍读学士、荣禄大夫等职,卒赠魏国公,谥文敏。他对诗文音律无所不通,书画造诣极为精深,“元之冠冕”。其绘画取材广泛,技法全面,山水、人物、花鸟无不擅长。书法钟繇、“二王”、李邕、宋高宗赵构以及历代诸家,篆、隶、真、草各臻神妙。倡导师法古人,强调“书画同源“。其绘画、书法和画学思想对后代影响深远。
赵昌
赵昌(?—约1016年),字昌之,广汉(今属四川省)人,一作剑南人。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以擅绘闻名。他长于写生,擅画花果,多作折枝花,兼工草虫,在师法滕昌祐笔轻色艳的基础上注重对景写生。范镇《东斋记事》记:赵昌“每晨露下时,绕槛谛玩,手中调彩色写之”。因此,又自号“写生赵昌”。其画敷色平滑,明润匀薄,与当时盛行的重彩厚色相异,有“作折枝有生意,傅色尤造其妙”(夏文彦《图绘宝鉴》)之誉。其大部分作品经宋徽宗多方征集收录于内府中。《宣和画谱》著录其作品154件,表现题材均为常见的花果虫蝶,如牡丹、芙蓉、山茶、杏、柿、蛱蝶等。
沈周
沈周(1427—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世代隐居吴门,父亲恒吉、伯父贞吉均善画。他早年承受家学,兼师杜琼,后博学宋元诸家,自成一格。一生布衣,优游林下,为人敦厚,笃于友谊,性情随和,胸襟磊落,是吴中众望所归的贤达长者。 绘画上擅长山水、花鸟,尤以山水著称,有粗、细两种面貌。早年主宗王蒙,上追董、巨,以细笔为主;40岁以后博取诸家,着意于黄公望,风格逐渐变粗,形成粗笔风貌;60岁后汲取吴镇画法,笔墨疏简苍劲,格调雄健宏阔。其成熟时期的山水,笔墨上既吸收了宋院体和明浙派的硬度和力感,又保留了元人的含蓄笔致,于苍中带秀,刚中见柔。构图造境方面,无论繁复或简略,都强调山川宏阔之“势”,一改元人空寂之境,又着意于朴实的“质”,于拙中藏巧。他开创了“吴派”画风,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
没骨
中国画技法名。不用墨笔为骨,直接以彩色描绘物象。相传为南朝梁张僧繇所创,唐代杨昇擅此法。明代董其昌、蓝瑛等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