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沈周仿董巨山水图轴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沈周仿董巨山水图轴 |
时代 | |
门类 | 绘画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016628)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沈周仿董巨山水图轴❖图片
沈周仿董巨山水图轴❖简介
《仿董巨山水图》轴,明,沈周绘,纸本,墨笔,纵163.4厘米,横37厘米。
五代南唐董源、巨然的风格受到明代吴门画家的重视,成为他们效仿、取法的对象,根据本幅左上角画家自题,图中仿董巨的风格是受民度本人所请。该图在狭长的尺幅中作长林巨壑之景,近处松石陂陀,中间有较大面积的湖水,水面上二人乘小舟垂钓,一座桥从画外延伸至山脚下的彼岸,桥上一文士策杖而行,岸上有茅亭屋舍。再往上山势连绵,景致层层深入,中间一条“S”形的山谷使两边的山峰在狭长的构图中并不显得拥挤,凸显了高远、深远的特色。图中皴笔短促繁密,圆润松秀,用笔注重层层渲染,笔锋内敛,具有外柔内刚的特点。该图在构图、笔墨上受到“董巨”的影响,但是画家融合古人的笔意而又有自己的特点,用笔颇为苍润醇厚,此外策杖归来、舟上垂钓均为当时吴门文士生活的真实写照。
画面左上角画家自题曰:“岁晚天寒日,柴门客到时。吾家原有好,尊甫旧惟私。酒尽鸡鸣早,江空雁宿迟。明朝说归去,点烛夜题诗。是癸巳仲冬五日,民度至竹居,欲观予董巨墨法。民度少年博古,当所畏者,安能以不能辞。乃恅愺如此,复系诗一章,以为祖席谈柄。归呈尊甫,必有以教之。沈周。钤“启南”朱文印、沈周白文印。画面下端有“松下”等鉴藏印四方。
该图系明成化九年(1473年)沈周47岁时为友人民度所作。
相关知识科普
沈周
沈周(1427—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世代隐居吴门,父亲恒吉、伯父贞吉均善画。他早年承受家学,兼师杜琼,后博学宋元诸家,自成一格。一生布衣,优游林下,为人敦厚,笃于友谊,性情随和,胸襟磊落,是吴中众望所归的贤达长者。 绘画上擅长山水、花鸟,尤以山水著称,有粗、细两种面貌。早年主宗王蒙,上追董、巨,以细笔为主;40岁以后博取诸家,着意于黄公望,风格逐渐变粗,形成粗笔风貌;60岁后汲取吴镇画法,笔墨疏简苍劲,格调雄健宏阔。其成熟时期的山水,笔墨上既吸收了宋院体和明浙派的硬度和力感,又保留了元人的含蓄笔致,于苍中带秀,刚中见柔。构图造境方面,无论繁复或简略,都强调山川宏阔之“势”,一改元人空寂之境,又着意于朴实的“质”,于拙中藏巧。他开创了“吴派”画风,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
董源
董源(?—962年),五代时南唐画家,源,一作元,字叔达,钟陵(今江西进贤)人,南唐中主时任北苑使。《宣和画谱》中记载董源作品甚多,但传世寥寥。传董源山水有“水墨”和“青绿”两类,今仅见“水墨”一路,多作江南一带山水景色,幽旷平和,得山水之神气,意趣天真,品格高古,开创江南画派特有风格。后世巨然继承董源衣钵,与之并称“董巨”。
巨然
巨然,五代宋初画家。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南唐亡,至开封(今属河南省),为开元寺僧。多以长披麻皴画山水,山顶多作矾头(石块),与董源并称“董巨”,为南方山水画派之祖。
渲染
中国画技法之一,属辅助性用笔,为突出形象之用。“渲”是在皴擦处略敷水墨或色彩,“染”是用大面积的湿笔在形象的外围着色或着墨,烘托画面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