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董邦达静宜园二十八景图轴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董邦达静宜园二十八景图轴 |
时代 | |
门类 | 绘画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005676)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董邦达静宜园二十八景图轴❖图片
董邦达静宜园二十八景图轴❖简介
《静宜园二十八景图》轴,清,董邦达绘,绫本设色,无年款。纵196厘米,横153.2厘米。
《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重华宫贮藏 鉴藏宝玺:八玺全
本幅款署“臣董邦达恭绘”。钤“臣邦达印”,“恭绘”二印。设色画香山静宜园全景共二十八处。据乾隆御制《静宜园记》记载,该园于乾隆十年(1745年)在香山开始营造,乾隆十二年(1747年),命名为“静宜园”。其依凭山势,逶迤绵延,分成若干区域,步移景易 ,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致有机融合。乾隆帝题署的二十八景即:勤政殿、丽瞩楼、绿云舫、虚朗斋、璎珞岩、翠微亭、青未了、驯鹿坡、蟾蜍峰、栖云楼、知乐濠、香山寺、听法松、来青轩、唳霜皋、香岩室、霞标磴、玉乳泉、绚秋林、雨香馆、晞阳阿、芙蓉坪、香雾窟、栖月崖、重翠崦、玉华岫、森玉笏、隔云钟等。此图用笔精细,设色清丽秀润,气氛烘托宁静幽雅,既表现出树木山石的自然面貌,又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在董氏众多的传世作品中,此件堪称精品。
相关知识科普
董邦达
董邦达(1699—1769年或1774年),字孚存,一字非闻,号东山,浙江富阳人。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进士。乾隆二年(1733年)授编修,官至礼部尚书。善书画,书法擅长篆隶,颇得古法。山水宗法元人,善用枯笔。有评者谓其可与五代董源、明代董其昌并驾。他长年服务于宫廷,为乾隆时期著名的词臣书画家,参与《石渠宝笈》、《秘殿珠林》、《西清古鉴》等内府图书的编纂。卒谥文恪。
《石渠宝笈续编》
记录清内府收藏的绘画、书法之著录书。清王杰、董诰、金士松、沈初、彭元瑞、阮元等奉敕纂辑。续编八十八卷,目录三卷。清内府所贮书画自乾隆十年(1745年)十月完成《石渠宝笈》初编,迄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已历40余年,其间收藏更趋宏富。为宝典藏,以免舛伪错失,乾隆帝敕谕王杰等人重加荟辑。是书于乾隆五十六年始辑,迄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成书。体例依初编以书画作品的贮存处所(如乾清宫、养心殿、三希堂、重华宫、御书房等)分辑,以备点查。其叙述书画按照书册、画册、书画合册、书卷、画卷、书画合卷、书轴、画轴、书画合轴九类区分。文字分划段落,标界朱栏,以清眉目。书首列有总目,以便查稽。
石渠宝笈
清乾隆、嘉庆间宫廷书画著录书,共有三编,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四十四卷;续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共四十卷;三编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共二十八函,一百二十册。书中收录了清朝宫廷所藏五帝御笔、历朝书画、本朝书画以及少量的碑帖和织绣作品近万件。
重华宫
璎珞
由宝石、珍珠和贵重金属串联起来的环状物,古代南亚次大陆有地位的人们与我国古代贵族常佩带。在佛教造像里菩萨身上多披挂璎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