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玉环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玉环 |
时代 | |
门类 | 玉石器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196664)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玉环❖图片
玉环❖简介
玉环,新石器时代,外径9.6厘米,厚0.4厘米。
玉为淡绿色,有黄褐色沁斑。器断为三截,粘接而成,为不太规则的圆形。扁圆环状,边缘呈刃状,通体光素无纹饰。
玉环在新石器墓葬遗址中有很多发现,有的还打磨得非常规整圆润。此件玉环做工比较粗糙,打磨也不甚圆滑,尽显北方民族的古朴浑厚。
对于玉璧与玉环的区别,现在学术界一般将那些孔较小的玉器称为玉璧,孔部明显大于体部者称为玉环。
相关知识科普
玉环
目前见到的北朝时期菩萨立像手中常握的一种法器。《大正大藏经》(第20册)中,大唐三藏不空泽《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十七图,画一手持此物,旁边径文为“若为男女及渚仆使者,当于玉环手。”故得知此物名为玉环。
沁斑
玉器长埋地下,受周围酸、碱等物质的浸蚀,日积月累,形成蚀斑,称为浸色或沁斑。
玉璧
古玉器名。扁圆形,正中有孔。玉璧是古代贵族所用的礼器,用作礼天或以之显示身份。祭祀时作为祭天、祭星的祭器,稍小的玉璧可作为佩饰,还可放在墓中作辟邪和防尸腐用。玉璧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多光素无纹饰,器型比较简单。到春秋战国时,玉璧则相当规整,并有蚕纹、谷纹、蒲纹、兽面纹等雕饰。汉代继承前代风格,雕工更加精细。汉以后至宋、元时,玉璧不多见,在明、清时则又兴盛起来,并出现大量仿古制品,也有用琉璃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