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清拓《懋勤殿法帖》康熙皇帝临兰亭序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清拓《懋勤殿法帖》康熙皇帝临兰亭序 |
时代 | |
门类 | 铭刻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004593-6/24)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清拓《懋勤殿法帖》康熙皇帝临兰亭序❖图片
册页37
册页38
册页39
册页40
册页41
清拓《懋勤殿法帖》康熙皇帝临兰亭序❖简介
清拓《懋勤殿法帖》康熙皇帝临兰亭序,锦面。乌金精拓,经折装,共四开。半开纵30.4厘米,横17.9厘米。
《懋勤殿法帖》二十四卷,历代丛帖,帖名隶书。始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由沈荃等奉旨摹勒上石。历时四、五年完成。所收内容为内府收藏拓本及自夏禹以来至明代米万钟以前历代帝王和名人法书,其中包括康熙“御书”、“御临”法帖。康熙皇帝临兰亭序帖,30行。御跋12行,均为行书。该帖刻于《懋勤殿法帖》第六卷(第六册),其书法也完全出于董其昌的路数,柔美中涵有博雅的气度。
相关知识科普
兰亭序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春三月三日,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集会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山阴兰亭,修祓禊之礼。王羲之用蚕茧纸、鼠须笔书《兰亭序》,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书法遒媚劲健,精美绝伦,为历代楷模。
经折装
图书从卷轴装演变到册页形式的一种过渡性装帧。其特点是把长幅卷子一正一反折叠成长方形书本形式,前后粘以封面。佛家经典多用此式。隋、唐以后,佛教大盛,翻译了很多经卷。佛徒诵读时舒卷不便,乃改为折叠成册的形式。凡经折装的书本也称“折本”。因奏折也用这种形式,故后来又有“折子本”的叫法。
沈荃
沈荃(1624—1684年),字贞蕤,号绎堂,别号充斋,江苏华亭人。清顺治九年(1652年)探花,授编修,累官詹事府詹事、翰林院侍读学士、礼部侍郎。卒谥文恪。著有《充斋集》行世。为人经述深湛,喜奖拔后进,颇为时重。工书法,宗法米、董二家,深得康熙帝赏识,尝召至内廷论书,“凡御制碑版及殿廷屏障御座箴铭,辄命公书之。”(方苞《望溪集外文》)为康熙帝书法代笔人之一。《江南通志》评:“荃学行醇洁,书法尤推独步。”
摹勒上石
古代书碑的方法之一。将要刻的文字写在纸上,用半透明纸蒙在原作背面,用笔蘸取,朱红颜料依字形勾出笔道轮廓,然后双勾好的摹纸复于碑石或木板上,用纸数层放在摹纸之上,以石均匀砑磨,使朱红笔道印在石上,然后施刻。摹勒上石之后书家的墨迹仍然可以保留下来。
内府
职官名,见《周礼·天官》,执掌贡赋货藏,以供邦国之用。后泛指皇家府库或宫廷。
夏禹
传说中我国原始社会中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姓姒,名文命。原为夏后氏部落首领,因治洪水有功,承舜禅位。
米万钟
米万钟(1570—1628年),字仲诏,号友石,又号海淀渔长、石隐庵居士,原籍陕西安化,后当锦衣卫,居北京,米芾后裔。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后任江西按察使。天启五年(1625年)被魏忠贤党人倪文焕弹劾,降罪削籍。崇祯元年(1628年)复官,仕至太仆少卿,卒于官。有好石之癖,又能画石。善画山水、花竹。书法行、草得家法,与董其昌齐名,称“南董北米”。书迹流传甚多。著《篆隶考讹》二卷。
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精于书画鉴赏,富收藏。在书画理论方面主张“南北宗”,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其董派书风对当时及清初书坛有极大影响。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并以其为代表,形成著名山水画派“松江派”。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