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石菩萨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12-14 投稿人 : loveart 围观 : 评论
中文名 石菩萨像
外文名
创作者
别名 石菩萨像
时代
门类 雕塑
出土
备注 文物号(新00177719)
文保级别
馆藏地点 故宫博物院

石菩萨像❖图片

石菩萨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石菩萨像

石菩萨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石菩萨像局部

石菩萨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石菩萨像局部

石菩萨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石菩萨像局部

石菩萨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石菩萨像局部

石菩萨像❖简介

菩萨像,北齐,高385厘米,宽93厘米。

菩萨头戴三叶宝冠,正中饰宝珠火焰,宝缯折叠下垂至胸前。圆形脸,双目微睁俯视,嘴角内收,一幅悲天悯人的神态。双肩圆形饰物两条束带自然垂下。帔帛挎肩在腹前打结,垂至膝部上折绕臂。外佩X形璎珞,内着僧衹支。左手残缺,右手持桃形玉环。下身着长裙,裙腰前后正中各垂两条长带。赤足,立覆莲座上。


相关知识科普


菩萨

菩提萨埵之略称,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密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

宝缯

束宝冠的带子。它在造像中有多种表现式样,也是断定造像时代的特点之一。

璎珞

由宝石、珍珠和贵重金属串联起来的环状物,古代南亚次大陆有地位的人们与我国古代贵族常佩带。在佛教造像里菩萨身上多披挂璎珞。

玉环

目前见到的北朝时期菩萨立像手中常握的一种法器。《大正大藏经》(第20册)中,大唐三藏不空泽《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十七图,画一手持此物,旁边径文为“若为男女及渚仆使者,当于玉环手。”故得知此物名为玉环。

相关文章

  • 法练造石双思惟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法练造石双思惟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法练造石双思惟像,北齐,残高33厘米。本尊采用双思惟菩萨造型,左右对称,其中一思惟头部已缺。有胁侍却无龙树,且胁侍与主尊连为一体。基座图像分上下两层,底部为一童子、两狮子,上层为童子所托之炉和两个供养人,供养人作礼拜状。外侧两力士跨越上下两层。基座两侧雕刻三龛,一上二下,龛内各坐一人。基座背后发愿文:“河清三年十一月廿日,佛弟子法练造玉像一区(躯),上为皇帝...

    1044 胁侍 龙树 基座 供养人 发愿文
  • 陶狗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陶狗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陶狗,东汉,高15厘米,长25.5厘米。1951年河南省辉县百泉出土。此狗昂首,双耳竖起,尾巴高翘,身形矫健,快步急走状,似乎发现了远处的猎物。...

    880 故宫藏品 故宫文物 故宫博物院文物 故宫雕塑类藏品
  • 三彩胡人俑 - 故宫雕塑类藏品
    三彩胡人俑 - 故宫雕塑类藏品

    三彩胡人俑,唐,高70厘米,宽34.3厘米。俑头戴幞头,高鼻深目,髭须浓密。身穿翻领衣,腰系带,足登高靴,双手作握缰绳姿势,似在牵骆驼或牵马。唐墓中的胡人很多与牵驼有关。杜甫《寓目》诗有:“羌女轻烽燧,胡儿制骆驼。”反映的正是胡人擅长驯养骆驼这一实际生活。...

    1917 胡人 幞头 杜甫
  • 石菩萨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石菩萨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石菩萨像,隋,高116厘米,宽40厘米。菩萨像残,袒裸上身,佩戴项饰,身缨络在腹前交叉。肩挎帔帛在腹、膝部缠绕呈弧形。裙腰外翻,坦露腹部,腰间垂挂帛带。河北曲阳 修德寺遗址出土。...

    286 菩萨 曲阳 修德寺
  • 陈思业等造石释迦多宝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陈思业等造石释迦多宝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陈思业等造石释迦多宝像,北齐太宁二年(562年),残高35厘米。释迦、多宝二佛并坐,皆一手施禅定印,一手施无畏印,结跏趺坐(身躯部分残缺)。二佛身后为一桃形背屏,下为长方形须弥座。像外侧有盘龙立柱及二胁侍(已残失)。基座正面中间为二地神托举博山炉,地神之间夹有兽面,其旁是二护法神,左侧为持骷髅的鹿头梵志,右侧为持鸟的婆薮仙,二者相对,半跏趺坐,身穿窄袖袍服,...

    719 释迦、多宝 禅定印 施无畏印 无畏印 结跏趺坐 须弥座 胁侍 基座
  • 塑彩绘人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塑彩绘人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泥塑彩绘人像,明,高54厘米,宽30厘米。此像为一老者,头戴高冠,面目慈祥,双目炯炯有神,大耳下垂,两颊和唇部留有梳理整齐的胡须。身穿右衽广袖长衫,上绣纹饰,腰系绳索结节于胸前,两手抚右膝坐在凳子上。衣衫下垂盖住双脚的脚面,只露出脚尖。...

    1564 故宫藏品 故宫文物 故宫博物院文物 故宫雕塑类藏品
  • 舜子耕田砖 - 故宫雕塑类藏品
    舜子耕田砖 - 故宫雕塑类藏品

    舜子耕田砖,北宋,高19.5厘米,宽26厘米,厚3厘米。砖长方形,砖面内凹凿成壸门状,正上刻有“舜子”2字。画面上小鸟在天空中飞翔,两头大象与三头小象正在耕地,舜子在后面挥鞭播种。舜子耕田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舜子即帝舜,名重华,父名瞽叟。瞽叟在舜母死后娶后妻而生象。瞽叟喜欢象而憎恨舜,常欲杀之。一次,瞽叟与象令舜凿井,舜担心会出意外,在凿井时预先从旁边留了出...

    1370 壸门 二十四孝 帝舜 宁懋石室 石室 孝子传
  • 三彩琉璃普贤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三彩琉璃普贤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三彩琉璃 普贤像,明,高134厘米,宽68厘米。普贤修眉细目,双眼微合,直鼻大耳,面相沉静庄严,结跏趺坐,双手相叠,山字形座。座前有普贤的坐骑白象。背部刻有“河南道汝宁府汝阳县□里保□□□舍地盖堂,地主胡□明在外,计□花名,胡泰广室人李氏清净,刘志广室人吴氏,李纪室人兰氏,女善人万氏,四姐黄喜同男黄贵,闵琥室人杨氏,吴连通室人陈氏,黄钺室人郑氏,共成普贤菩萨...

    993 琉璃 普贤 结跏趺坐 菩萨 发愿文 造像
  • 石彩绘观音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石彩绘观音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石彩绘观音像,东魏,残高46.5厘米。观音头戴三叶冠(大部分已失),面庞圆润,胸平腹鼓,项系饰物,左手握玉环,右手持莲蕾,披披帛,穿璧相交,下垂至膝反折于手臂,向外自然下垂,跣足立于双瓣覆莲上,下为长方形基座。像身及基座等处有贴金遗存。背光后面用朱、墨等色绘思惟菩萨像。造像背后彩绘思惟像且保存较好,在定州白石造像中比较少见,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佛教绘画艺术提供...

    1389 观音 玉环 披帛 跣足 基座 贴金 背光 思惟菩萨
  • 骨雕羊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骨雕羊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骨雕羊,日本明治时期(1868-1912年),高7.1厘米。清宫旧藏。这是一件用骨粉压制成模的雕刻作品。一只羔羊头高仰,口微张,双耳竖起,两只眼睛流露着温和期盼的神情,二前腿直立而不呆板,右后腿轻抬前迈,体现了动与静的结合。羊身的刻画精细逼真,小羊稚嫩柔弱的气质更表露无遗。作品着重于写实,细节刻画入微,表现了工匠高超的技艺。此为日本国制,收藏于清宫。...

    306 故宫藏品 故宫文物 故宫博物院文物 故宫雕塑类藏品
  • 杨香打虎救父砖雕 - 故宫雕塑类藏品
    杨香打虎救父砖雕 - 故宫雕塑类藏品

    杨香打虎救父砖雕,北宋,高19厘米,宽26厘米,厚3厘米。砖长方形,砖面内凹凿成壼门状,上刻“杨香”2字。画面左侧一女子骑于虎背之上,右侧一男子侧身躲闪。杨香打虎救父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是说杨香(一作杨昌)之父务农耕田,遇斑斓猛虎,被扑倒在地,杨香见状,不顾一切,赤手与虎搏斗,将虎打死,救得父亲。杨香时年仅14岁,如何能够单打独斗地将猛虎打死,因而此故事传奇...

    1406 二十四孝 传奇
  • 郭武牺造铜鎏金观音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郭武牺造铜鎏金观音像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郭武牺造铜鎏金 观音像,北魏太和廿三年(499年),高16.5厘米。   像通体鎏金。观音头戴冠,椭圆形面庞,修眉细目,眼角略向上翘,尖鼻。右手持长茎莲,左手握披帛一角,披帛缠绕其袒露之上身,颈戴项圈,下著裙,跣足,直立。背靠舟形背光,火焰纹。背后一侧一供养人手持香花,礼拜另一侧的释迦牟尼,释迦牟尼著圆领袈裟,结跏趺坐,形象高大庄严,与供养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750 鎏金 观音 披帛 跣足 背光 供养人 释迦牟尼 结跏趺坐
  • 木雕彩绘观音菩萨像头 - 故宫雕塑类藏品
    木雕彩绘观音菩萨像头 - 故宫雕塑类藏品

    木雕彩绘观音 菩萨像头,明,高142厘米,宽60厘米,厚61厘米。菩萨头戴宝冠,冠中化佛为观音标识。观音五官端庄,双目微睁俯视,厚唇紧闭,一副怜悯世人的神态。造像方脸型、环形眼眶的雕刻技法是典型的明代中后期的样式。一般认为佛教传入中土早期观音为男性,中期多为中性,明清时期逐渐演变为女性。此像上唇及下颌画有胡须,说明仍保留为男性身份。...

    1021 观音 菩萨 造像
  • 陶彩绘持排箫女俑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陶彩绘持排箫女俑 - 故宫雕塑类藏品

    陶彩绘持排箫女俑,唐,高34厘米,宽7.8厘米。女俑头梳螺髻,两鬓抱面,眉清目秀,闲和典雅。上穿窄袖襦衣,下着长裙。站立,双手持排箫作演奏状。排箫,管乐器。由长短不同的竹管编排而成,10至20余管不等,管底有封和不封两种。既可用于家庭宴乐表演,也可用于鼓吹仪仗中。...

    894 排箫
  • 曹娥投江砖 - 故宫雕塑类藏品
    曹娥投江砖 - 故宫雕塑类藏品

    曹娥投江砖,北宋,高19厘米,宽26厘米,厚3厘米。砖长方形,砖面内凹凿成壸门状,上刻“曹娥”2字。画面上曹娥长袖掩面,手中拄杖,沿江行走。曹娥投江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曹娥之父为巫师,因在江涛中迎婆娑神不幸溺水身亡,不见尸骸。14岁的曹娥沿江哭号,昼夜不息,最后投江而死。曹娥死后,县长度尚悲怜其义,为之改葬,命邯郸子礼为之作碑,刻以诔辞,这就是碑帖史上著名的...

    1178 壸门 二十四孝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