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端石雕高空悬月抄手砚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端石雕高空悬月抄手砚 |
时代 | |
门类 | 文房用品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133988)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端石雕高空悬月抄手砚❖图片
端石高空悬月抄手砚
端石高空悬月抄手砚砚面
端石高空悬月抄手砚砚底
端石雕高空悬月抄手砚❖简介
端石高空悬月抄手砚,明,长19.1厘米,宽11.2厘米,厚6.9厘米。清宫旧藏。
砚为端石,巧做长方形抄手式。砚面平阔处为砚堂,上端深凹成砚池。池上圆形石眼,犹如高空悬月。砚背面密布大小石眼,巧作为76颗眼柱。其内镌刻“眉山苏轼”方印,为后刻托名款。砚首侧壁镌刻清乾隆帝御制砚铭:
一月悬高空,有形惟映水。著物则不然,可悟虚实旨。
是砚出旧坑,色白而侧理。鸲眼阔于眉,相映方池里。
其下柱近百,柱柱眼堪指。是为一印千,禅机示些子。
乾隆癸卯御题。并“比德”篆书小印。
癸卯(1783)为乾隆四十八年,为乾隆帝鉴藏砚品,并后刻御题砚铭。
此砚石质黝黑细腻,石品纹理明显,为旧坑端石。砚上石眼甚多,颇为罕见。并因材施艺,利用石眼巧做悬月,极为巧妙。
相关知识科普
端石
端石产在广东省肇庆市东南烂柯山西麓端溪水一带。肇庆古称端州,此处石料制成砚台称之“端砚”。端砚是我国四大名砚之首,是著名的实用工艺美术品。用于书画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自唐宋时即已开采端石制砚。各岩坑所产砚石特点各异,有著名的青花、胭脂晕火捺、蕉叶白、石眼等天然纹理。端石制砚石质之细以达到“温润如玉、眼高而活、分布成象、磨之无声、贮水不耗,发墨而不损毫者”为佳品。
抄手式
一般指在砚石底面开深凹槽,以便手抄托底。此为唐、宋时流行的砚式,明清时多有仿制。
砚堂
砚的中心研墨处。为砚较为空白开阔的部位,又称墨堂、砚心。此处便于研墨,利于旋转,易于运动。砚的实用价值即视砚堂处石质的好坏而定。
砚池
砚面贮墨汁处,或称墨池,多为深凹小池。砚池多有富于装饰性者,以安排之巧、形状之奇或纹饰雕刻取胜。
石眼
端砚石中彩泥形成的石核。如珠似目而称石眼,有活眼和泪眼之别。是端砚石中文人所追求的独有的佳品,也是区别于其他砚石的标志。石眼在端砚雕刻艺术中起着装饰美化作用,具有欣赏价值,历来为人视为珍品。
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次子。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熙宁时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对王安石所行新政有异见,上书神宗,遂被贬谪黄州。元祐间复起用,任翰林学士,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绍圣四年(1097年),党争又起,再谪惠州、儋州,后遇赦北返,病殁常州,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诗清新雅健,风格独具。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擅书法,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家数。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工画竹,学文同,为湖州竹派之一。能作枯木、怪石、佛像,出笔奇古。论画力主“神似”,并提倡“士夫画”,强调诗画一律,为古代文人画先驱。传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传世绘画有《古木怪石图》卷、《枯木竹石图》卷(与文同《墨竹图》卷合装),现藏上海博物馆。著有《东坡七集》、《经进东坡文集事略》等。
因材施艺
因材施艺是工艺品艺术创作的侧重法则。砚的制作本身是就地取材,砚石的材质美好是砚艺术主要表现,艺人的追求,在砚雕刻中善于利用砚材石料的天然性(包括材质、形状、色泽、纹理、石眼等)使其废料变宝,显瑜掩瑕,突出砚材的本身美感,使之得到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