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传世的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兰亭序》帖本,虽化身成百上千,要皆来源于一个统一的祖本无疑。因唐修《晋书》王羲之本传所引《兰亭序》文与帖本一致,加上后者又有改动涂乙这种手稿特有的痕迹,故一般认为,传世诸帖本及《晋书》王羲之传所引文本的祖本,当源出于当年唐贞观内府所藏的真迹本。但问题是:1、这个帖本是否真源自于王羲之的手稿本?2、若前者成立,那么此稿是第几稿?是草稿初稿还是誊正稿?关于这些问题,迄今为止尚未见学者注意。近来友人与我谈及此事,他觉得《兰亭序》中的改动涂乙现象可疑 (注1) 。以下试就此问题,略作议论,并期待方家的指教。
今天传世的众多《兰亭序》帖本书迹,就是王羲之在兰亭祓禊宴上即兴挥毫制作的复制品(注2),但正因其中改动涂乙之迹,使人不得不对此说法产生怀疑。一般来说,古人手稿大约可以分如下三类∶
一、草稿(反映作者最初的想法而胡乱写划涂乙以成者)。比如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唐颜真卿《祭侄稿》(图1)、《争座位》(图2)皆是。
二、誊正稿(草稿誊正)。比如宋黄庭坚的《王长者墓志铭》(图3)。这类稿本总的来说,从草稿誊抄的部分已是比最初草稿要整齐清楚多了,但部分字句可能涂乙勾抹。其实这类情况最多也最复杂,比如从初稿(草稿)到清稿之间会出现多次修改誊抄的二稿、三稿甚至更多。如黄庭坚的《宋泸南诗老史翊正墓志铭》(图4局部1),大概应属这类情况,观其字迹虽清楚整洁,但涂乙勾抹处乃至因推敲文章而作改补插入的文句亦多可见,显然这不是定稿。
三、清稿,就是定稿,可以公开问世的文稿。古籍中判断是稿本还是抄本较难,尤难断定的是已清定的稿本。如果是其字迹风格大致可知的书家名人,尚可据以断定是否为本人手迹,否则就比较麻烦。在存世的名家清稿中,较著名的有宋苏轼的《祭黄几道文》、欧阳修的《集古录跋尾》手稿,这些文稿都是最后定稿,当然也经历了如黄庭坚《王长者》、《史诗老》墓志一样的由草稿而誊抄,而定稿的过程,只不过现存下来的只有定稿而已。
今天所见的《兰亭序》各种本子皆来源于统一祖本,然用上述手稿的尺度衡量,就会发现问题。首先,《兰亭序》不应该是草稿。因为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人是做不到把草稿写得如此整齐的,草稿应该像《祭侄稿》一样。其次,《兰亭序》也不应该是清定稿。因为其中还有多处改动涂乙的痕迹,所以,只有视之为誊正稿才合情理。若为誊正稿,其中改动的几处,如添字的“崇山”、“痛”、“夫”,改字的“因”、“向之”、“文”,涂抹的“□可”等,在誊抄本都可以视为正常现象,毕竟一边誊抄一边改定都是可能的。但问题是,其中“癸丑”二字的异常现象还是无从解释,观《兰亭序》首行“癸丑”二字,明显是先空出而后补书的(图5)、(注3)。
按,古人在写誊正稿时确实有这样的习惯,即将未详的或一时记不起来的内容先空出不书,或以“某”“若干” 暂代之,俟日后补入。起草中为具体时间预留空白,不外以下几种情况:1、草稿时尚不完全确定发生时间的将来事件,典型的例子是《争座位》首行“十一月 日”,颜真卿特意空出具体日期(图2),其中的空白在定稿中必然会补上。2、事件已发生,但撰文者暂不详具体时间,如上举黄庭坚《宋泸南诗老史翊正墓志铭》稿中,即出现“君以绍圣三年四月某甲子,享年若干。”其中“甲子”、“若干”即属当时未知,日后写定时待补之文字(图4局部2)。3、临文遗忘,今帖本兰亭为“癸丑”两字所留的空白应该是如此。然而问题是,撰写人不知某事或不能预知某事何时发生,与记不住某事是有本质区别的。颜真卿空日不书,是因为撰文时尚未定上表具体日期。黄庭坚系替他人撰写墓志,内容为他人之事(受史家人的委托撰此墓志的可能性很大),故不知墓主死亡时日,享寿年若干是很正常的。然而王羲之书《兰亭序》有何必要先空“癸丑”待日后补书呢?郭沫若曾因此提出过疑问∶“王羲之写文章,岂有连本年的干支都还记不得,而要留空待填的道理?”并认为此正暴露了作伪者的马脚。(注4)
我们甚至可以同意后人对这一处空白的部分解释:王羲之当时临文微醺,真的在草稿时忘记了当年干支,从而留下了此处空白。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后来在誊正时难道还没醒过来?还没想起来?还需要继续空出来待再后来填补吗?因为如上对《兰亭序》改动涂乙的分析,可知其是誊正稿而非初拟草稿。造成此现象出现的原因究竟何在?这就不得不让人联想起郭沫若当年的推测∶此正好暴露了伪作者故意制作“草稿”状的狐狸尾巴来了。
诚然,《兰亭序》真伪问题十分复杂,亦非“癸丑”两字所能定谳者,但通过草稿、誊正稿的讨论,毕竟留下了一段令人思考的空间,质之大贤,或许能有更多的发明。
图1∶唐颜真卿《祭侄稿》手书草稿局部
图2局部∶唐颜真卿《祭侄稿》
图3局部∶宋黄庭坚《王长者墓志铭》誊正稿
图4局部1∶宋黄庭坚《宋泸南诗老史翊正墓志铭》
图4局部2∶宋黄庭坚《宋泸南诗老史翊正墓志铭》
图5局部∶神龙本《兰亭序》
注释
(1)
初质疑此事者乃友人王家葵兄,文中大部分看法也多出其见,在此特作说明。
(2)
唐何延之《兰亭记》称《兰亭序》乃王羲之∶“以晋穆帝永和九年暮春三月三日宦游山阴,与……等四十有一人,修祓禊之礼,挥毫制序,兴乐而书,用蚕茧纸、鼠须笔,遒媚劲健,绝代更无。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有重者皆构别体。就中‘之’字最多,乃有二十许个,变转悉异,遂无同者,其时遒有神助。及醒后,他日更书数十百本,无如祓禊所书之者。”(《法书要录》卷三)此说流传久远,历来人们皆坚信今本《兰亭序》帖即为右军祓禊临场所书之复制品。
(3)
当然,说王羲之为了避免《兰亭序》的写本“状如算子”,从而故意将“癸丑”两字写得紧凑,以求字际间的大小参差变化。但毕竟草稿之誊正,尚待最后改订,誊正者尚顾虑不到美观问题,因而这种可能性可以排除。
(4)
见郭沫若《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文。当时高二适虽为《兰亭序的真伪驳议》文反驳郭说,然于“癸丑”一事并没提出足以驳倒郭说的任何证据,暂不论。郭、高二文均收于《兰亭论辨》。文物出版社,197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