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里,2017年是赵无极在艺术品市场大放光彩的一年。在去年11月结束的佳士得秋拍中,赵无极的《29.01.64》最终以2.026亿港元成交,一年之内再度刷新个人的拍卖纪录,在社会上掀起了“赵无极热”。在2017年全球艺术家拍卖排行榜上,赵无极凭借着强劲表现,首次跻身全球年度成交总额前十行列。(top10里有十位华人艺术家,另外三位为齐白石、张大千、傅抱石)
不少人业内人士表示,赵无极最好的时代,已经到来。
△ 赵无极的拍卖之最《29.01.64》(1964年 布面油画 260 cm x 200 cm)
关于赵无极
赵无极1921年2月13日生于北京一个书香世家,童年在家乡江苏南通学画,1935年进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面对机械化的写实主义教育,赵无极背道而驰,力图捕捉构图的“理”与“力”,抛弃情节性,以求主题的统一。1947年他在上海举办个人画展,1948年赴法留学并定居。
△ 赵无极以第一任妻子为原型创作的《我太太的画像》(1949年 布面油画 73 cm x 60 cm)
在绘画创作上,赵无极的早期作品主要以塞尚、马蒂斯、毕加索为师,画风比较接近西方印象派。后从克利的画中得到启示,一跃而入抽象的世界。
赵无极以西方现代绘画的形式和油画的色彩技巧,融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意蕴,创造了色彩变幻、笔触有力、富有韵律感和光感的新的绘画空间,被称为“西方现代抒情抽象派的代表”。
△ 珍珠城 1952年/布面油画/46 cm x 55 cm
△ 18.03.2008 2008年 / 布面油画 / 116 cm x 89 cm
赵无极为法兰西画廊终身画家、巴黎国立装饰艺术高等学校教授,被授予法兰西学院艺术院终生院士,获法国骑士勋章,曾在世界各地举办160余次个人画展。
他与吴冠中、朱德群并称“法兰西三剑客”,三人均师承林风眠,后留学法国,在东西方美学的碰撞融合中,将中国艺术带入了一种新的可能,成为三位被历史记住的艺术家。
那是一段尤为辉煌的岁月,旅居巴黎的赵无极、朱德群等一批艺专学子,将欧美抽象主义与中国传统绘画精神融合为一,创造出极具东方情味的抒情抽象主义,令全世界击节赞叹。
赵无极抵达巴黎后,很快便融入巴黎的文化艺术圈里,受到巴黎艺术氛围的浸染。赵无极不愿被扣上“中国画家”的头衔,试图摆脱传统中国画的限制。他迷恋克利画面中把物象转化成符号后所营造的诗意空间,“一心只想着每天要找出一个题材:一艘船、两艘船、三艘船,一件景物或一片风景,画画变成了组合和布局的问题……”
但他警觉地意识到绘画的目的应该是创造一种自己观看世界的方式,寻找一种不受题材限制的语言。以此来脱离“乏味的克利”这一对他作品的评论。为此,赵无极开始在绘画中注入民族语言的元素,在他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绘画中已可看出早年所受的中国画训练的潜移默化影响。
△ 左起: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
1971年,由于第二任妻子病重,赵无极无心创作油画,开始重拾水墨。
他逐渐在水墨的消遣中找到水墨特有的晕染效果与层次感,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创作中,他通过油画语言将这种水墨效果表现得淋漓尽致。赵无极曾放弃水墨,却又因重拾水墨找到了中国艺术的文化之根和视觉基因,从中创立了独有的油画语言。
1985年,回杭州讲学
△ 1985年师生陪同赵无极参观浙江美院合影
△ 上世纪80年代,赵无极在中国美院的绘画讲习班上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赵无极绘画讲习班”。
1985年5月,由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邀请赵无极回母校举办的为期一个月的油画训练班,有来自全国八所美术院校的教师和中国美术学院的部分师生27人参加。
赵无极在讲习班的教学中鼓励学员要“创造出自己的画风”,同时指出绘画作品应该有它自己的生命。用他的话说,就是一幅画“需要呼吸”。
他在教学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向民族的优秀传统学,向世界第一流的大师学,两方面结合起来,加上自己的个性,这样自然而然地融合起来,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个风格不应该是地方性的,而应是国际性的。
这个站在世界艺术之上的提法,是一个醒目而发人深省的方向性和总体的设计。无疑,这一思路继承了林风眠的传统,也为中国美术学院的艺术教学再一次明确了发展的方向。
▲ 1985年回杭讲学时作品【书画作品】
讲习班中的学员许江、成南炎、章晓明、孙景刚、俞洋奎与耿建翌、魏光庆、刘大鸿等对赵无极讲习班的教学形成了吸收与逆反的两极效应,其中对似是而非的热情的逆反,为“八五新思潮”的先锋思潮播下了种子。
△ 杭州风景 赵无极
△ 20.8.84 赵无极 1984年
2013年4月9日,赵无极因病医治无效在瑞士沃州逝世,享年92岁。
以上内容《从巴黎到杭州:赵无极的绘画世界》由美术资料网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