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起,由于牙料来源受限,加上牙雕产品的海外市场突然终结,北京牙雕业进入衰落期。到20世纪末,北京牙雕业大大压缩了普通产品的生产,朝着创作艺术精品的方向发展。
广州牙雕工艺■
广州是我国南方牙雕主产地。民国后期广州牙雕衰落明显,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广州大新路的牙雕商铺从最鼎盛时期的一百二十余家减至五十五家。1949年以后,广州牙雕在当地政府扶持下逐步恢复生机活力,从传统的手工作坊式生产逐步过渡到工厂化生产。50年代牙雕艺人郭康借鉴潮州木雕“蟹篓”样式,发展出了牙雕“蟹篓”这一名噪一时的新产品。1960年,大新象牙厂与福源象牙工艺美术联合厂合并为国营广州市大新象牙工艺厂,职工有434人。大新象牙工艺厂自组建时就具有很强的技术力量,包括翁昭、黄金洪等一批名艺人和翁荣标、冯进、郭康、潘楚钜、李定宁等技术实力很强的中青年都在厂内。
《银球传友谊(36层牙球)》广州翁荣标设计制作
中国工艺美术馆藏
“文革”爆发前是广州牙雕创作和生产的一个平稳发展期。这一时期雕刻艺人生活稳定,集体劳动有利于取长补短,他们的创作热情也空前高涨。1961年,郭康创作出革命历史题材的大型牙雕《广州起义》,该作品人物和道具众多,动感十足,气势磅礴,被选入人民大会堂广东厅陈列。1964年翁荣标、冯近、郭康等人合作,设计制作了29层“鬼工球”《金鱼戏水》。潘楚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出一件6层象牙画舫,开始形成自己的装饰风格。
当代牙雕制作工具比从前先进得多,艺人们在牙球上掏同心圆时采用电动车床代替了脚动车床,在球面上内外雕花时也使用了小巧轻便的电动雕刻工具。70年代中后期,翁荣标打破其父翁昭在民国时期创造的“鬼工球”层数记录,将象牙球层数从28制到45,使这一历史牙雕名品更显玲珑剔透、巧夺天工。1979年他将象牙球的雕刻工艺运用到主题创作上,把“鬼工球”升华为皓月这一艺术形象,完成含45层象牙球在内的牙雕作品巨作——《举杯邀明月》。该作品构思奇特,化实为虚,饱含诗情画意,富有浪漫主义艺术感染力,是新中国广州牙雕的经典作品。稍后,李定宁也设计并制作出含45层象牙球在内的《龙的传人》。1997年,翁荣标、翁耀祥父子俩利用剩余的库存牙料设计制作出大球套小球的多层子母象牙球,从传统牙球造型中发展出了新样式。
新时期广州牙雕画舫在设计和制作工艺上不断推陈出新,往大型化、工艺极致化方向发展。清代的广州象牙船船体造型单调,层数也不过两三层。潘楚钜自60年代初就开始专注于对这一传统样式的革新。他改变了船体静态和写实的传统造型,以龙、凤、孔雀、麒麟做船型,造型浪漫、姿态优美。他又以典雅的亭台楼阁造型丰富了形式单调的船舱,增强了牙雕画舫的观赏性和装饰性。1978年他创作了一件11层的画舫,1986年又创作出一件15层大画舫——《双凤朝阳》,这些牙雕画舫体现了广州牙雕重工巧、重装饰、重吉祥寓意的特点。
《东方巨龙牙球》广东大新象牙厂出品
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藏
受牙料供应限制的影响,1991年广州市大新象牙工艺厂进行了人员清退分流,员工从高峰时的1000多人一下子缩编至几十人。尽管后来又召回少量技术人员,但广州牙雕的繁荣期已过,整个行业处于衰落之中。少数牙雕艺人积极尝试象牙的替代性材料,如使用猛犸象牙、河马牙、牛骨、海象牙、骆驼骨等进行雕刻。早在1988年,靳兆光等就开始进行骨雕工艺的探索。1991年,张民辉带领团队研发制作大型骨雕作品,他设计的骨雕《越秀新晖》成为这一转型时期广州骨雕的代表作。
上海牙雕工艺■
1958年,上海成立了玉石雕刻厂,其中象牙车间聚集了上海技艺最突出的一批牙雕艺人,其中有善用透雕技法,为上海牙雕细花工艺之代表的冯立锦;有刀法简劲传神,以牙雕人物见长的蔡健生;还有年青有为、各有专长的周百均、梁端玉、陈海龙等。上海牙雕艺人于1959年集体创作了大型牙雕《人民公社好》《新农村》等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新貌的作品,这些牙雕新作无不洋溢着时代精神气息。60年代初诞生的上海牙雕作品《光辉四十年》浓缩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走过的光辉历程。徐宝庆也涉足牙雕领域,他的牙雕作品《我们爱科学》人体比例准确,质感真实,是五六十年代表现现实人物题材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