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历
雷鸣东,满族,号三乐庐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书法家,国画家,古玩鉴赏家,收藏家。出身于书法世家,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文化部中国书画院副院长、中国国学书画院院长、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中国画委员会主任、中国书法家隶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书画艺术报社社长、司法部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名誉理事兼艺术委员会主任、道教协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等七所大学客座教授、中国民间文物藏品鉴定委员会顾问、中国慈善大使、美国中华艺术学会终身顾问。
曾以中国文化、美术书法及体育代表团团长,秘书长或成员,出访一百多个国家。2012年应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邀请,在联合国举办书画展,书法《兰竹清风》被联合国收藏。2016年中华佛教书法展,小楷书法长卷《金刚经》荣获唯一金奖。还出版了,由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主编,本人作为执行主编的大型画册《中国画三百家》,在全国新华书店发售。
雷鸣东作品屡次荣获一等奖
作品《鹰》入选全国首届花鸟画展、《秋塘》获河南省花鸟画一等奖、《群鹭图》获省展一等奖、《风生一任飘》获省展一等奖、《神怡心旷听涛声》获三百家展铜奖
《鹰》
艺术家出版数本著作,其传记被收入世界华人名人录
出版有《雷鸣东画集》、《雷鸣东书法集》、《雷鸣东书画作品集》、《雷鸣东、郭中强师生白描精选》,执行主编大型画册《中国画三百家》。书画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书展,并被收入《中国美术家宝鉴》、《两岸中国名书画家》、《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
2009年10月1日作为建国六十周年大庆观礼代表在天安门广场观礼台上观礼,花鸟画作品在中国文联出版的《六十年六十强》中被列入中国画六十强!
欧阳中石、张海、雷鸣东的书法作品被长城出版社以《中国书法大家》出版并在全国新华书店发行。
2009年9月30日在钓鱼台国宾馆国庆招待会上被授予“传播中华文化艺术特别贡献奖”。
最高拍卖记录977.5万!
雷鸣东的作品2022年连续以437万、609万、690万、977.5万的高价拍出作品,价格直线上升,绘画造诣颇深,深受藏友喜爱,未来更是可期!
把佛理融入笔墨 将禅意嵌入线条
——浅析著名书画家雷鸣东的艺术特色
在我国,佛教作为一种信仰,自古至今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把“慈悲”作为核心理念,提倡知恩图报、积德行善、慈悲为怀等价值观念,最大限度地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和人文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佛教和禅宗与书画艺术自始至终都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透过中国绘画史不难发现,历史上许多绘画大家都曾与佛教结过缘,有的甚至本身就是佛家弟子。即便是在当今社会,信奉佛教、推崇禅宗的书画家也不在少数。本文的主人公,著名书画家雷鸣东先生便是这样一位。
位于京西金沟河畔的雷鸣东工作室,坐落在一个大院的深处,是一个院中院。表面上看这里是一个幽静而又略显隐秘的处所,然而由于主人的豪爽和好客,这里经常是宾朋满座。上至政界高官、商界精英、艺术圈的大腕,下至普通百姓、一介贫民,在他这里皆为座上嘉宾。按理说百余平米面积的工作室,对一般书画家来说应该是比较宽绰的创作环境了,可雷鸣东先生的工作室给我的感觉并不宽敞。许是环创作室一圈的展示柜内外摆满的藏品占用了太多空间,造成了视觉上的错位。除了必不或缺的大画案外,好客的主人还特意辟出一块作为品茗谈艺的场所。当然,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间专门用于礼佛的房间,这里不仅收藏有唐、宋、元、明、清等历朝历代的数十尊佛像。数十平米的面积,除了供奉佛像、舍利子外,室内摆放的一切皆与佛教和禅宗有关。
我不知道雷鸣东先生算不算是虔诚的宗教信徒。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内心深处的善念是不言而喻的。雷鸣东先生为自己设定的人生宗旨为:“淡泊为怀、豁达处世、情谊无价、笑对人生。”他将自己的工作室取名“三乐庐”,则更进一步彰显了他的人生理念和艺术追求:“恪奉父训,助人为乐;遵循母训,为善最乐;固守己训,知足常乐。”这是他“三乐庐”的内涵。雷鸣东先生告诉我:父母信佛,虔诚并践行,母亲教导他‘以德为贤,先做人,后做事’,这一切自小深植于心,长大后为人处事也不敢走形。他深信善心善行,必将福报。
细数雷鸣东先生的人生经历,我想用“传奇”二字来形容应该是恰如其分的。的确,这位经历过部队的锻炼、在企业当过工人、干部,在机关担任过领导。精通艺术和许多体育项目的中原汉子,其人生真可谓是非同凡响。我粗略浏览了一下他的履历从15岁被部队特招为体育兵开始,凭借着在体育方面的天赋,他先后获得河南省以及开封市的短跑和跳高少年冠军。转业到郑州晚报社工作,当时担任郑州晚报社乒乓球队队长,连续3年获得郑州市职工比赛冠军。在郑州市群众艺术馆做美术干部时,为了提升自己,他考取了河南大学美术系,进行了系统的专业学习,为他以后的书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凭借着对乒乓球运动的挚爱和坚韧不拔的毅力,通过严格的考试而先后成为河南省第一个国家级乒乓球裁判和当时中国仅有的十九名国际乒乓球裁判员之一……
提及雷鸣东先生,人们的脑海中首先闪现的是一位著名画家、书法家。岂不知除此之外,雷鸣东先生在许多方面亦造诣不凡。收藏家、古玩鉴赏家。国家级乒乓球裁判和国际裁判等等。就如同他的多才多艺和爱好涉猎了本不搭界的领域,他的人生经历也几经反复,跨度甚大。雷鸣东先生出身书画世家,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自幼便对绘画和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由于基本功扎实,且天性聪慧,令他的绘画不论是工笔,还是写意几乎样样皆精。
就绘画而言,雷鸣东先生的思想和他的画两者相得益彰。他的画,墨色间流淌着佛的理念,线条中潜藏着禅的意境。其用笔用色可谓独具匠心,画面色彩浓烈中透着清雅,细腻严谨中又富含着大气奔放的滋味。透过墨色乃至线条等不难看出,画家在构图方面十分严谨,讲究少中育多,简中充繁。用最精练的笔墨,表达最高深的思想。立体感、透视效应等西画的创作元素,也都被其纳入到自己的绘画体系当中,这无疑使他的画视觉冲击力很强,能够很轻易的吸引观赏者的目光。应该承认,雷鸣东先生的绘画韵律感十足,他那清新、恬淡、超脱尘俗的理念流露于笔端,恰到好处地把“禅思”的宁静融入其中,给人以自然适意、平淡幽远的艺术气息。
《紫气东来安居乐业》
在雷鸣东先生的绘画作品里,可以说佛理和禅意始终伴随其中。雷鸣东先生用禅意的视角,探寻人类的内心世界,关注人类的生命和心灵。我们知道,禅的精髓是智慧,而禅的智慧也就是宇宙的真谛,就是自然规律,是人类内在生命的本源。说白了禅就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哲学,是一种智慧。禅可以滋润我们的慧根,使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与机趣。禅意入画不但能够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感受,更可以在思想层面对观赏者施以影响。一幅画能否蕴含着无限的禅意和佛理,其关键就在画家的内心世界是否充盈,而这正是一种生活智慧的体现。
雷鸣东先生告诉我:禅意画是中国禅宗特有的艺术。亦是中国画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修禅者用笔墨来表达禅道,思索如何引人入圣。他们借用笔墨,写出蕴藏在心灵深处的声息,将有限的人生岁月,描摹成广袤的多彩世界。禅意画的特点在于笔简意足,意境空阔,清脱纯净,在脱尘境界的简远笔墨开示中,体现一种不立文字,直指本心的直观简约主义思想和卓尔不凡的禅境风骨。这种基于儒,染于禅,归于道,空而不虚,寂而不灭,简而能远,淡而有味,高古脱尘的特色,正是中国画家毕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紫气东来富贵平安》
了解中国绘画史的人都清楚,禅意画在中国有着较长的历史渊源,自唐代王维从真正意义上首开禅画先河之后,中唐和晚唐禅与诗画开始出现融合的趋势;到了宋代,禅画达到了一定的境界;而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更是通过他们的简远笔墨,将儒、释、道并融的本土禅画推向无可质疑的艺术巅峰。雷鸣东先生认为:禅意画必须要体现笔中有禅,墨中有禅,禅在笔先的理念。笔墨作为中国画的主要元素,是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的两个主体,在美学的含义中,它们承载着不同的审美功能。在禅画中“笔”与“墨”能否体现“以笔为宗,以墨为法”的最佳表现,最终要看画家笔墨语言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能否达到一定的境界。用笔墨抒情言志是中国艺术有别于西方艺术的本质所在。雷鸣东先生深谙中国画的绘画要点及精髓,在对笔墨的把控上具有极高的驾驭能力。
雷鸣东先生认为:好的绘画作品几乎都是创作者心路历程的写照,亦是其顿悟抒怀的载体。“禅意”作为美学范畴,是对禅学精神审美艺术表现的一种概括。它以“不离不染”和“妙悟”为其精神本质,以易简疏淡而不拘形色、莹彻玲珑而寓意深远和富于机趣之美为文体特征。故“禅意画”亦有“画禅”之说。雷鸣东先生的作品在追求自然笔法的基础上,力求将佛理和禅意融汇其间;他的画意境多种多样,有的画面显露着一种质朴和简约,于真挚的情感中传递出一种超然和悠然自得的情态。有的则是线条细腻明朗,画面充溢着一种端庄的神情和严谨的态度。他的作品内涵丰富,彰显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那一幅幅清雅的画面不仅令人心生清静,而且会倍感舒畅。令观赏者悟出禅机意境,起到“视而能思,思后能悟”的神奇效果。
我们知道,禅意画是文人画家对自己生活点滴的一种提炼,画家要想把自己的生活感触及创作思想通过笔墨表现出来,就需要思而有悟的哲理精神。因为深邃的思想,需要娴熟的绘画技巧和精湛的绘画功力来表达。佛教讲求悟境,故作者的人生轨迹通常都会与佛教沾边。雷鸣东先生早在童年时便与佛结缘,在画艺成熟的基础上,更是大胆创新,他运用国画手法,大胆的吸纳西洋画的用色等技法,实现了具有东方神韵与现代西方艺术的完美结合。他的花鸟画作品《神怡心旷听涛声》、《紫气东来安居乐业》四条屏等都属这种带有创新意味的作品。前者描绘的是几只鸬鹚,在几片竹叶、几缕茜草的点缀下所展示的画面。
画家透过鸬鹚那侧耳倾听、怡然自得的神态,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大自然与人类情景交融的意境巧妙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后者则是画家最喜欢和擅长的紫藤系列,那婀娜多姿的紫藤在几种不同鸟类的点缀下,为我们营造出安居乐业、宁静和谐的生态氛围。而这也正是禅宗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此外《兰香吉祥》、《秋韵》、《鹤岁图》、《芙蓉情思》以及他临摹的《八十七神仙卷》等均形象地表现了禅意气象与禅趣风采。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去欣赏雷鸣东先生的作品,不难发现他的画作中处处充溢着佛理禅机,似乎每幅作品都可以参悟。
美学家宗白华曰:“画家的眼睛不是从固定的角度集中于一个透视的焦点,二是流动这飘瞥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把握大自然的内部节奏。把全部景界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的艺术画面。”从雷鸣东先生的作品中,我们感悟到的是那种纯净、空灵、超脱、和谐、自然……他蕴含禅艺的画作,既是艺术的凝练与突破,也传递着人性中本具的清凉、宁静与圆和。他用墨色和线条,展示其对佛法、人生的感悟,为观赏者带来一缕清香、一丝明亮和无限感悟。我想这也许就是宗白华先生所说的“气韵生动的艺术画面”。当然,也就是禅的真正意境和佛学的至高境界吧。
明代大画家董其昌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禅僧石涛和尚的:“于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以及当代著名画家黄宾虹先生所说的“江山本如画,内美静中参”等,都是在论证一个道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禅宗追求的最高境界,在这种境界里,山河大地、自然物我都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充满生命活力、无限的、永恒的空灵世界。纵览唐宋明清乃至当今画坛,凡有大成就者无不深得禅学思想的启迪和熏陶,其作品无不透着深遂、宁静、庄穆的禅境。在雷鸣东先生看来,一个优秀的画家必须勤奋,要广泛交友,多探寻名山大岳,饱览经史子集,只有丰富自身阅历,方能成就艺术的高格局。近年来,雷鸣东先生先后出访过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他勤奋的足迹更是踏遍了祖国的五湖四海、山山水水。我留意过他在微信朋友圈中的动向,雷鸣东先生几乎每月都有三到五次的出访活动。也许正是这勤奋而又频繁的活动开阔了他的视野,成就了他的艺术。
除绘画外,雷鸣东先生在书法方面亦颇有成就。他的书法涵盖了真、草、篆、隶诸体,且各体皆精。他的骨法用笔,潇洒飘逸,章法布局亦十分严谨讲究,自有一种飘逸潇洒的大家之风。值得一提的是,他对禅宗和佛理的认知在他的书法创作中亦处处显露。透过抄写经文和创作,他把自己对禅宗的感悟渗透在创意里,融汇在笔墨中。2015年《海峽两岸首届佛教书法展》,雷鸣东先生用金粉书写十三点五米长,五千多字的小楷《金刚经》被评为唯一金奖,并当场以60万元的价格被请走。
雷鸣东先生是一位重情重义的中原汉子,他善结交,是一位爱憎分明的艺术家。坦率讲,无论从人生还是艺术的角度,雷鸣东先生都绝对是一位成功者。当然,他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是否也有佛法的雨润我不得而知。但他的虔诚和善良一定是它腾飞的助力。有道是“天雨虽宽,只润有根之草;佛法虽广,只渡有缘之人。”从佛学的角度,我想雷鸣东先生与佛一定是有缘的。他的善心、他的善念、他的善举令他与佛结缘。雷鸣东先生热心公益事业,乐于助人;每当哪里发生了地震等自然灾害时,他都会第一时间捐款捐物、或参加义卖。多年来,他资助的几名贫困生,从小学一年级已读到高中。他常对学生们说:朋友是天,朋友是地,有了朋友才能顶天立地。做人对国家要忠,对父母要孝,对老师要尊,对朋友要义。做人以孝为先,正是他为人处世的准则。
雷鸣东现任中国名人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国学书画院院长、中国书画艺术研究会会长,中国书画艺术报社社长,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旅游联谊中心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隶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特聘教授,政协委员,研究员,中国民间藏品专家鉴定委员会顾问,中华集邮书画研究会顾问。近年来他在国内外举办书画大展20余次,其中在欧美等国及北京荣宝斋举办个人书画展影响较大。其书法作品曾获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国画作品在美国纽约世界艺术中心荣获金天鹅奖,书画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书展,并被收入《中国美术家宝鉴》、《两岸中国名书画家》、《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中国画三百家》等,出版有《雷鸣东画集》、《雷鸣东书法集》、《雷鸣东郭中强师生白描精选》、《雷鸣东书画作品集》、《雷鸣东中国画选》等。
冷传训
人生广结佛缘 笔墨尽显禅意
用笔墨弘扬大爱 以善行供奉舍利
——著名书画家雷鸣东的佛学情愫
最早见识和接触佛教“舍利”是在著名书画家雷鸣东先生工作室。记得是在2013年10月中旬的一天,我应约前往著名书画家雷鸣东先生的工作室进行采访。采访期间雷鸣东先生让我参观了他诺大的工作室以及在工作室内设立的一间佛堂。在佛堂内雷鸣东先生向我展示了他收藏的历代佛像以及他抄写的《金刚经》、《心经》、《道德经》、《楞严经》、《圆觉经》、《梵网经》等,而令我最最难忘的便是他向我展示的“舍利”。许是第一次见到被佛教奉为“圣物”的宝贝,我既惊讶又激动。也就是从那次以后,我开始关注和了解有关“舍利”的资料和信息。
雷鸣东先生告诉我,它最早只有两颗“舍利”,是赤列活佛送给他的,大小和绿豆粒差不多。开始他对“舍利”也不太了解,就顺手放在一个盒子里,也没去管它。直到十年之后,偶然打开盒子,发现里面的“舍利”不仅长大了许多,而且还生出了许多小“舍利”。他由奇怪到震惊,再到后来的琢磨研究,他开始迷恋上了这佛家圣物。他先是为“舍利”制作精致的盒子,将他们分开存放,后得知“舍利”应该存放在佛塔内,便制作了一些精美的佛塔来存放“舍利”,由于他的细心呵护,其手里的“舍利”由最初的两颗,到目前已达数千颗之众。且五颜六色,最大的体积已经超过了乒乓球。
《沁园春》
有关雷鸣东先生与“舍利”的这些趣闻,我目睹和听闻后感到新奇,受好奇心的驱使,便和许多熟悉的朋友聊起过,其中著名诗人、东西方艺术家协会主席娄德平先生是一位与佛教远远极深的学者,他就收藏有数颗“舍利”,且对“舍利”的生成等有一定的了解。娄德平先生听闻我讲述雷鸣东先生与“舍利”的这些趣闻后对我说:“你说的要是真的,那这位雷鸣东先生一定是一位有大爱之心的人,否则,“舍利”不可能在他处如此生长。”联想起现实中我所认识的雷鸣东先生,我相信朋友的结论是正确的。
《金刚经》
雷鸣东先生是一位在书画艺术上造诣颇深的艺术家。他知识渊博,学识颇丰,除书画艺术外,在文学、佛学、哲学、考古以及收藏等艺术门类上都有不俗的建树。我喜欢和他聊天,听他讲自己非同寻常的人生经历。尤其是他有关佛学方面的见解,让我这个对佛学知之甚少的门外汉,对佛学也开始慢慢产生了兴趣。
前不久去他工作室,有幸见到了他刚刚完成的一件丈二匹的巨幅画作——工笔重彩《十八罗汉》。此件作品所展示的是不染纤尘的雅致和典雅的格调,画面中优雅清朗的墨色,给人一种朴实无华、和平静穆的感受。画家以简洁的匀线、着色,恰如其分的构图设境,以深厚坚实的造型手法和写实功力把诸多人物刻画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画家透过简练有力的笔法、精微不俗的施色,令画面典雅大气、雍容沉静,把十八罗汉的神态表现得恰到好处。令人观赏后情不自禁地生发出崇高的敬意和钦佩感。
《心经》
罗汉,乃是阿罗汉的简称,最早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十八罗汉是指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由十六罗汉加二尊者而来,均为释迦牟尼的弟子。释迦牟尼佛为使佛法在佛灭度后能流传于后世,使众生有听闻佛法的机缘,嘱咐十六罗汉永住世间,分局各地弘扬佛法,利益众生。佛教传到中国后,十六罗汉便成为艺术家创作的题材。十六罗汉主要流行于唐代,至唐末,开始出现十八罗汉;到宋代时,则盛行十八罗汉了。佛缘深厚的雷鸣东先生喜爱为菩萨造像,他用笔墨弘扬大爱,把禅定境界融入画面。
众所周知,工笔重彩涉猎极为广泛,举凡胜迹奇景、庭院苑林,民情世态、文人雅士,古装仕女,当代少女,皆可入其画面。但不同于写意画的是,工笔重彩人物画需要严谨不苟的造型和工整细致的勾勒与着色,在处理上稍有不慎,就会失于雕饰与板滞而流于俗套。因此,工笔重彩要求画家拥有典雅唯美的画风,用色鲜艳干净,画作意蕴深厚,形象生动传神。凭借渊博的学识和佛学知识,加之以丰厚的文学底蕴,雷鸣东先生在这件作品的创作中可谓是得心应手,信手拈来。
《山高人为峰》
雷鸣东先生深知: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而文学又能使人从生活中探索出绘画的意境,故文学和绘画是密不可分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便是这个道理。长时间探索研究佛学经典的雷鸣东先生,对佛教“启迪智慧、净化人心、增进和谐、造福社会”的宗旨非常认同,他深知佛教不同于唯神论和唯物论的偏激,是平易近人、宽容博大的宗教。他用心创作工笔重彩《十八罗汉》这件作品,就是在弘扬一种大爱之心。联想起他数年来精心创作抄写的《金刚经》、《心经》等作品,再细细品味他的此件力作,不可否认这件作品让我再一次见证了雷鸣东先生的绘画功力。
有关雷鸣东先生在书画艺术方面的成就,此前我曾先后在《高雅的艺术品味 凝练的笔墨语言》和《把佛理融入笔墨 将禅意嵌入线条》两篇短文中有过详实的阐述,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但他“淡泊为怀,豁达处世,情义无价,笑对人生”的处事原则和人生宗旨,则是对我们们个人都有参考价值的。前不久,他在微信朋友圈中发的题为《珍惜》的一段文字,我觉得颇具禅意和佛理,他说:“你要相信,你生命里遇到的每个人每件事,都有它的价值和意义,有些人教会你爱,有些事教会你成长,哪怕只是浅浅在你的路途中留下印记,也是一笔难能可贵的财富。至少在曾经某个时刻,你明白了生活,你懂得了自己。”
雷鸣东先生性格率真、为人坦诚,是一位君子型的艺术家。记得我第一次去采访,临走时他主动为我写了几件四尺整纸的书法作品,我当时曾客气的跟他讲:不着急,等文章写好刊发后再说。可他执意把作品给我,还认真地填写了收藏证书。要知道,书画家是不会轻易送人作品的,圈里流行“不见兔子不撒鹰”的处事原则,尤其近些年一些人以出书、报刊登录名义诱骗书画家作品的事屡有发生,导致书画家行事谨慎,避免上当。当然,亦有个别书画家奉行“用人靠前,不用时靠后”的信念,出手作品时慎之又慎,而真正为书画家办事得人,有时也难免写完文章甚至帮其刊发后却无法拿到作品。我就遇到过一位所谓名家,求你为其撰写文章时,说得天花烂坠,但拿作品时却推三脱四,很难兑现。不得不说,第一次见面时雷鸣东先生的表现给我的印象是极其深刻的,而这也是我多年来与其深交的原因所在。
《澜竹清风》
雷鸣东先生是一位懂得感恩的大孝之人。每每谈起自己的父母,都会感受到他那浓浓的思恋之情。今年清明前夕,我在他的微信里看到这样一段文字:“清明,我从千里之外飞抵我为爸妈合葬的花冈岩墓地。燃一束香,墓台洒满鲜花。供上爸妈生前的喜食,头碰地三叩首,当看着一张张冥币燃尽,灰随风飞往苍穹,我再也难控泪水如涌,顺面颊打湿前襟……父母养育之恩重如山,刻骨铭心!爱,从生我到您去,从我稚童到雪染双鬓,每次一回去您把我拥入怀中,用那饱经沧桑的脸紧紧地深情地贴紧我的面额,用您那干瘦的手指抚摸儿子,那是我心底荡漾着温柔,最幸福的时光……泪水留给我您的厚德,荡涤着我的陋缺。沉浸其中,忘却了时间,我长跪不起……”
摘录上面这段文字,意在证明我的论点;而此文本是在谈论“舍利”,却洋洋洒洒、没完没了的聊起了佛教、书画,是跑题了?非也!因为我想告诉您的是,“舍利”之所以能在雷鸣东先生处不停的生长、不断的增多,最根本的原因是雷鸣东先生割舍不了的佛缘和他的大爱之心,他在用自己的善心和孝行供奉“舍利”,弘扬佛法!
冷传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