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数字化技术赋能——呈现更灵动的古建筑之美[图文]

时间 : 05-18 投稿人 : 源源 点击 :

数字化技术赋能——呈现更灵动的古建筑之美 | 美术学术

游客在北京法海寺壁画主题沉浸式数字艺术馆参观。

新华社记者 张 晨摄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全国各地散落的众多古建筑,不仅是古人审美观和建筑理念的体现,更是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见证。如今,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数字化技术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为巧夺天工的斗拱榫卯建模、用光学扫描技术减少测绘时对梁木彩绘的破坏、通过电子数据发现古人设计佛像雕塑与建筑比例的巧思……从信息采集进行学术研究,到做成VR(虚拟现实技术)、AR(增强现实技术)等形式供大众体验,数字化技术让古建筑得到了更先进的保护,同时也让更多人得以领略中国建筑之美。

让游览更生动

绿树掩映下的四合院清秀典雅,蜿蜒的长廊中藏着朵朵荷花,蜻蜓轻点水面打破一池宁静……通过数字化复原,观众得以领略数百年前承德避暑山庄戒得堂中的美景。承德避暑山庄卷阿胜境殿的“正色山川又见盛华”——避暑山庄古建筑数字化复原艺术展,通过VR复原等多种数字化形式,展示了避暑山庄17处园中园遗址历史原貌复原研究成果。这也是近年来承德避暑山庄景点数字化复原工作的一个缩影。

“避暑山庄是这么古朴典雅,太迷人了。”“就像真的一样,我好像已经置身其中了。”……随着该艺术展的持续展出,许多游客都沉浸在这些通过数字化手段“复活”的避暑山庄经典的园林庭院和代表性寺庙景观之中,古色古香的亭楼阁台、栩栩如生的细节装饰、远近相宜的景观布局,令人心生赞叹。

如今,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古建筑保护和推广提供了更多可能。三维数据采集、三维模型重建、数字孪生等数字技术,正在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中国古建筑保护。尽管数字技术不是万能的,但数字技术因其自身特色,可以提供一些真实世界所实现不了的内容,甚至在某些领域有所超越。

比如,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文物保护工作通过运用数字化技术打造更生动的体验模式,使数字媒体技术成为沟通古今的桥梁。运用数字媒体技术采集古建筑的图像和结构形态,再进行后期的处理加工,让人们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古建筑的形态,领略古建筑的风韵。

数字化技术赋能——呈现更灵动的古建筑之美 | 美术学术

参观者在欣赏数字技术模拟的圆明园景象。

新华社记者 李 鑫摄

让保护更完善

中国的古建筑大多为木质结构,古老的梁架、珍贵的彩绘壁画都很容易受到空气温度、湿度等变化的影响,大量参观游览的游客也对古建筑的保护有影响。数字化技术则为兼顾古建筑保护与开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日前,北京法海寺壁画主题沉浸式数字艺术馆对公众开放。位于京西翠微山南麓的法海寺,藏有10铺明代高水平壁画,也是北京历史最久、保存最完整的壁画。“距今近600年,但这些壁画依然色彩艳丽、栩栩如生。”法海寺文物保管所所长庞献辉说,真迹必须避光保护,现场参观也无法欣赏壁画全貌。

如今,数字化技术让法海寺静态脆弱的文物壁画活起来、动起来。在法海寺壁画主题沉浸式数字艺术馆,4K高清显示屏原比例还原壁画真迹,人们可以深入了解法海寺壁画的前世今生、创作细节、艺术价值。“我们通过技术手段,放大、拉近展示局部精彩细节,并逐项介绍壁画内容,让观众有充足的时间了解壁画。”法海寺壁画艺术馆馆长刘晓波介绍,这样既保护了法海寺壁画真迹,又能让人们身临其境感受法海寺壁画艺术的魅力。

无独有偶,对有着“万园之园”美誉的圆明园,是保留原貌还是恢复重建?数字化给出了另一种答案。圆明园是重要的历史见证地,使用数字化手段得到的虚拟复原场景,让游客在得以欣赏昔日壮美景象的同时,也可以使遗址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得到更好的记录与保存。

数字化技术及平台的支持可以帮助公众更好地形成对古建筑的认知,将片段化的文物保护信息编撰成系统化的知识网络,方便信息的查询与获取。突破物质世界的边界,数字化技术可以呈现出真实、原真性的建筑装饰,从而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参照。借助VR技术和可穿戴设备,可以在沉浸式的环境中模拟建筑空间,获得数据反馈,从而对文化遗产体验进行更好的预测。

让研究更深入

与传统手段相比,数字化技术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在对古建筑进行人工勘察之前,通过三维激光扫描等非接触式勘察技术,得到建筑的总体尺寸、结构的变形情况等基本空间数据,再进一步制定详细勘察策略和手工校验,为古建筑的勘察工作提高了不少效率。

清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李路珂指出,更可贵的是,数字化技术为古建筑的研究工作带来了不少思路上的创新。例如古建筑色彩的研究,传统勘察方法中,对于颜色的表达是非量化的,只能进行大致范围的描述。但通过数字化手段,研究者可以对传统色彩进行量化分析、生成色谱,通过统一色彩坐标对颜色进行精准定位,进而探索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的建构。

数字化技术在古建筑测绘和保护中的应用还体现在依靠完善的数据库系统,提高测绘结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古建筑资料主要由现状遗存、营造史料和相关研究等信息构成,而现状遗存则包括了空间、尺度、色彩、纹理、材料等信息。通过大量的前期勘察和采集工作,配合文字、照片的记录,再对这些信息进行格式转换、编码,最后构建古建筑遗产资料数据库来保存这些信息。这样既方便工作人员对古建筑展开价值研究、保护修缮、展示利用的工作,也方便古建筑修复人员、专家学者、古建筑爱好者等共同探讨古建筑保护问题。

“对于古建筑保护来说,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但具体的应用和实际收益的转换方式,我们需要更多的探索和时间的沉淀。”李路珂对于数字化技术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充满期待。(黄敬维)

相关文章

  • 清代画家张若霭《蓬莱仙阁图》[图文]
    清代画家张若霭《蓬莱仙阁图》[图文]

    “海漫漫,直下无底旁无边。云涛烟海最深处,人传中有三神山。”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笔下的“三神山”,即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处海上神山,均为人间向往的仙境。其中居首的蓬莱,在我国家喻户晓的八仙过海的神话传说即发生于此,而因地理位置和光的折射、全反射而形成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奇观,加上山上有长生不死药的种种传说,更是令蓬莱在历史上一直充满神秘的色彩。历史上,蓬莱既是古人向往之地,又是文人墨客恣...

    198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艺术品电商全产业链亟待构建[图文]
    艺术品电商全产业链亟待构建[图文]

    原标题:艺术品电商全产业链亟待构建近年来,艺术品电商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线上交易已经成为全球艺术品交易的大势所趋。但艺术品电商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艺术品”与“互联网”的叠加,而是资本产业链深度整合后的互联网化。对于艺术品电商平台而言,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唯有加强上下游的行业联动与协作,才能共同做大市场蛋糕。作为2017中国艺术品电商秋季峰会的一大亮点,来自艺术品电商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

    1036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墨韵抒心致 神采亦激扬——余昌宇大写意花鸟作品解读[图文]
    墨韵抒心致 神采亦激扬——余昌宇大写意花鸟作品解读[图文]

    余昌宇,字鲸,号渔翁,1942年生于湖北省仙桃市,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中国书画艺术名家专项课题高研班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画院高研班导师,中国职业画家协会副主席,湖北书法创作研究员。在当代国画美学形态中,大写意艺术是最具笔墨韵味与生命情怀的。然而想要表达这份情怀,画家必须具有扎实的笔墨功底,深厚的学养积淀,丰富的人生阅历与优雅的人格气质。这些层面都让看似简单易行的大写意艺术,在具体落...

    29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李人毅《中国画家研究·山水卷》之——王慧智:用线书写出的艺术佳构[图文]
    李人毅《中国画家研究·山水卷》之——王慧智:用线书写出的艺术佳构[图文]

    王慧智,河北保定清苑人。1982年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中国画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1987年天津美术学院山水画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现为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书画报》社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水墨艺术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天津美术家协会理事,天津山水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天津画院院外画家。山水画作品曾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全国第十一届新人新作展...

    1242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感受深厚底蕴——人民艺术家张宗彪书法欣赏[图文]
    感受深厚底蕴——人民艺术家张宗彪书法欣赏[图文]

    人物简介:张宗彪:1941年生于陕西永寿。毕业于西北大学,供职于咸阳师范学院。书法教授、国家一级书法师、国家一级艺术大师、中国国宾礼艺术家。现任: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馆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咸阳分院院长、陕西省文化传播协会顾问、中国书画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书画名家研究会名誉主席、人民日报人民艺术鉴赏中心名誉副主席、 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新文...

    1561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如何构建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环境[图文]
    如何构建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环境[图文]

    艺术界有骗子,艺术金融界多有诈骗事件,这好像是这几日艺术界朋友圈的新话题。依我看来,这个话题谈论的事件虽然是新的,但就话题而言一点新意都没有。艺术界多骗子,在古今中外的案例中俯拾皆是,当金融资本和艺术品结合之后的艺术品市场繁荣之后,这个“圈”里的骗子只会多,如何甄别和防范骗子是艺术品市场健康发展不得不处理的头等大事之一。艺术品的欣赏如同宗教的信仰等一样,并不是生存的基础需求,但是是人们生活的合理需...

    1119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齐白石早年画的螃蟹什么样?[图文]
    齐白石早年画的螃蟹什么样?[图文]

    蟹 齐白石 北京画院藏纸本墨笔 轴 134cm ×33cm 无年款题款:几时休息。白石山翁并题四字。钤印:木人(朱文)白石翁(白文)我们都已熟知齐白石画蟹一绝,可与他的虾相媲美,他三笔画出一个蟹壳的方法,在现在的儿童国画班中,依然在使用。这样活灵活现的螃蟹画法,是在他五十多岁“衰年变法”之后才开始的,此时的他已经对笔墨的掌握极为精准,加之经过了一遍遍的实验,把儿时在乡野池塘边看到的螃蟹行...

    1221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故宫藏画里的“持螯赏菊”:写得东篱秋一株[图文]
    故宫藏画里的“持螯赏菊”:写得东篱秋一株[图文]

    农历九月十三,寒露。寒生露凝,故称“寒露”,在这一时节,人们可以明显感觉到温差的变化。寒露时节,江南地区有边食蟹边赏菊的习俗,所谓“持螯赏菊”,历代文人都留下诸多诗词、名言。明清之季,持螯赏菊已成为普遍风气,如清代辛汉清有“更喜今年新种菊,商量秋日去持螯”之句。在历代书画名迹中,对于螃蟹的写真,有张牙舞爪踞残荷之景,也有双螯持穗传神之作。而对于菊花的描绘,就更不胜枚举了,既可见工致细腻的写生精...

    1128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中国艺术何必成为西方当代艺术的“小跟班”[图文]
    中国艺术何必成为西方当代艺术的“小跟班”[图文]

    湖南临湘人,1981年入伍,做过电影放映员、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委员,广州军区文艺创作室专职画家、广州军区美术书法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高级美术师。从军35年,现为职业艺术家。中国艺术何必成为西方当代艺术的“小跟班”——从2015年广州亚洲艺术双年展谈起采访人:黄伟哲(以下简称为“黄”)采访艺术家:陈炳佳(以下简称为“陈”)文字整理:徐莉、陈宇大圣来了 180×98cm...

    393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如何看懂当代艺术装置[图文]
    如何看懂当代艺术装置[图文]

    当代艺术不一定“难懂”因为观念性与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当代艺术常会被公众认为“看不懂”。而最近的一个德中艺术家共同参与的展览,却用一系列收藏级当代艺术互动装置,探讨幸福感,而参展观众不仅能参与其中,还觉得很“萌”很好玩。参展的艺术家,不仅长期生活在德中两地,作品也被国内外博物馆收藏。对于如何看懂当代艺术,以及当代艺术装置当下的收藏状况,在羊城派记者的独家专访中,给出了来自一线的解答。一个关于幸...

    495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艺术品电商玩“社群分销”靠谱吗[图文]
    艺术品电商玩“社群分销”靠谱吗[图文]

    近年来,“社交电商”这一概念很火,甚至已经影响到了新兴的艺术品电商领域,比如最近上线的“玩物得志”App提出的“社群分销”理念,似乎给这一业态提出了更多方向。现实问题是,相对小众的文玩艺术品是否适合这一模式?另一方面,如果商家都在玩模式而忽略了商品本身,平台的发展前景又会是怎样呢?艺术品+社交从艺术品市场结构来看,线上交易已经成为新的市场增长点。据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发布的《2018中国文物艺术...

    1615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读余记字——侯立远书法手札篇[图文]
    读余记字——侯立远书法手札篇[图文]

    相如死后无词客,延寿亡来绝画工玉颜不是黄金少,泪滴秋山入寿宫自入夏以来,散漫惰懒,大多时悠游于山水间和贪恋于杯中物,不思事务也无事可务,常于酒醒后于院中仰望星空、捧卷与古人心遊,也自觉清爽风雅。愿做一闲人,闲得与愚公痴夫者同,任风云在素纸尺幅间变幻,任世事红尘在无钩独钓处生发。读诗观古,于五十后始得真味妙趣,然记性也几被杯中物耗尽,记不得,还不得不记,于是在案桌上将片纸信笺随手抄写为乐。又...

    294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艺术在不断发展进步——刘玉来
    艺术在不断发展进步——刘玉来

    艺术不是孤立存在的名词,它是在人类活动中存在的,由人发明发展更新提高逐渐锤炼,逐渐完善形成的复数实体,它根据人们的需要形成了不同种类,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在内容形式上凝炼提高,但也随着人们的需要舍取被边缘化,由此而萎缩凋零乃至消亡。刘玉来作品许多事物一旦被人认为具有艺术品位,便会投入一定精力,使之艺术化,向美的方向靠拢发展。比如冰雪雕塑、沙雕原本只是民间低水平的造型游戏,根本与雕塑艺术靠不上...

    1420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让革命文物焕发光彩 各地开展红色文旅探索与创新[图文]
    让革命文物焕发光彩 各地开展红色文旅探索与创新[图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全国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6万多处,国有馆藏可移动革命文物超过100万件/套……这是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交出的“成绩单”。革命文物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展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

    728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刘玉来:传统国画画面是怎样形成的[图文]
    刘玉来:传统国画画面是怎样形成的[图文]

    刘玉来作品我们在欣赏古人山水画时,可以看到 蜿蜒在山中的道路断续、山林相互之间的掩映,水源左右流淌中的曲折婉转,津梁屋宇隐没等等是皆有法度的。这些景致的安排那是当现则现,当减则减,既接近自然,又不为自然所累。为什么会这样出现呢?这里充分显示了画家安排的匠心。可以说它充分的显示画家两个方面的心理状态。即师法自然与师心并举。刘玉来作品我们知道,画家的山水构图并不是对景写生,也不是任意冥想形成的,...

    1326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