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似春光——时空映照下的繁花之美》展览中展示了众多“花”之艺术,今天将为各位观众解读其中一组精品石雕《温州童谣十二月令》。
《温州童谣十二月令》是在温州地区流传已久,脍炙人口的民间童谣,以温州方言唱诵,始于明清时期。整首童谣包含着大量的地方词汇,取材于民众的生活和生产活动。该系列石雕作品将文学艺术转化为视觉艺术,展现了温州地区民众鲜明的民俗文化以及浓厚的地域特色。不仅完整地呈现了童谣唱词中的内容,又将温州地区著名的“九斗山”、江心屿、妙果寺等风景名胜雕刻其中,蕴含众多人文内容。
石雕《温州童谣十二月令》系列作品由中国石雕艺术大师陈顺德创作,作品在雕刻风格上取法“南宋四大家”之一刘松年的“小景山水画法”,清丽工致,技法精严。该系列作品共有十二件。
【作品简介】
《正月灯》雕刻了墨池坊前张灯结彩,一群活泼可爱的稚童在闹花灯的场景。作品用镂雕和圆雕相结合的手法精雕了近景稚童造型生动,憨态可掬, 松树上的十二生肖花灯形态各异,惟妙惟肖。选取红色石料精雕的“温州市花”茶花花团锦簇,其后有祭祀东瓯王驺摇的东瓯王庙。旁边有河西桥,“太玉洞天”石碑以及一个曾被誉为温州市区三大名泉的“蒙泉”。远景处借鉴了中国传统绘画中兼工带写的表现手法,来表现温州九斗山“斗魁之首”之称的华盖山。沿着小路向东拾级而上,便是大观亭,山腰有资福道观、容城洞等景观。
【作品简介】
风筝在温州方言里被称为“鹞”。温州风筝制法,先用细竹或竹片扎成骨架,模拟各种禽鸟语虫的形状,糊上棉纸或薄绢,上画图案即成,主要有“单鲤鱼”“双鲤鱼”“蝴蝶鹞”“蜈蚣鹞”等。本件作品雕刻了二月里,在春风的吹拂下,几个稚童在温州九斗山之一松台山麓放风筝的场景。近景是八角井、妙果寺、猪头钟,远景有松台山净光塔、仙人井、永嘉大师修道居所。
【作品简介】
《三月麦杆做吹箫》,农历三月是农家麦子收成的时节,旧时在温州郊外,还会举办类似麦杆做吹箫的比赛。本件作品雕刻了两个稚童头戴杨柳帽,坐在柳树下用麦杆做成吹箫,和着悠扬的曲调唱歌跳舞的场景。在温州九斗山之一黄土山后,人们正在麦田里劳作,远处再现了温州古城“卖麻桥”、“山前陡门”(是南塘河通向瓯江旱涝洪灾主要通道)。
【作品简介】
《四月四·做做戏》表现的是人们在海坛山麓看戏的场景。旧时,看戏是民众的主要娱乐活动之一,著名的温州南戏就在这里孕育,成为了中国的百戏之祖。整件作品构思严密,主题分明。古榕树下的戏台上,正上演着讲述王十朋与钱玉莲的爱情故事的《荆钗记》,人们坐着黄包车赶来,兴致勃勃地在戏台前看戏。旧时,城东的城墙依山而建,连接着海坛山和华盖山。海坛山麓还有“海神庙”“天宁寺”等建筑。
【作品简介】
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据明万历《温州府志》载:“竞渡起自越王勾践。永嘉水乡用以祈赛。”可见,划龙舟是温州人过端午节的重要民俗活动。该作品再现了端午节前后,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赶到南塘,争看龙舟竞渡,锣鼓喧天的场景。河面上,按照温州龙舟特有的人员额定,雕刻了“三十六香官”。其中,船身十三档,划船二十六人,船面管旗一人,后梢二人,唱神一人,司鼓二人,掌锣二人,托香斗二人。近景处的“水上台阁”在清同治年间已十分盛行,是温州地区端午时节一项特色的游船民俗文化活动。远处的巽山,是市区“九山”之一,位于九山斗形的“斗柄”。旧时,山上有魁星阁(文昌阁)、寥阳殿、璿玑阁、驻鹤亭等建筑。山顶有一塔,名为称为巽山塔,古时堪舆家认为此山居东南方位,主文运,因此也称文笔塔。巽山塔是鹿城的重要地标,古人乘船进温州城,常把它当作引航灯塔。因此,船家常言:“看到巽山塔,便是进了温州城。”
【作品简介】
温州地处江南水乡,四、五月多梅雨,每逢“六月六”,人们把书籍、棉被、毛皮等放在日光下曝晒,经过翻晒的物品不易腐烂虫蛀,因此,此日被称为“晒霉日”,也叫“天贶节”。白莲墰前,妇女们正取木槿花和叶研汁以濯发去垢,俗叫“洗垢龊”。该作品还原了旧时温州地区民众在六月时生活的重要场景。作品中,人们所用的家具器物,如鹤兜、挈莲等,也是温州地区特有的民俗家具形制。远处的郭公山之上,雕刻了象征太阳的“太阳鸟”图腾,阳光炙烈,辐烤大地,给人们带来祥瑞和健康。
【作品简介】
农历七月初七,是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这一天,温州地区的家家户户都有吃“巧食”的习俗。积谷山下,一对老夫妇正带着儿孙给喜鹊喂食“巧食”,喜鹊们吃饱肚子后飞上云端,给牛郎织女搭起鹊桥,让他们夫妻相会。积谷山有“山之胜甲一郡”之誉,是温州城中九山之首,山顶上有留云亭,山麓的登云桥是旧时登顶的必经之路。相传东汉刘根在积谷山修炼得道,乘赤霞仙去,因此,积谷山又名飞霞山。飞霞洞前原有一座庆福寺,俗称城下寮,民国时期弘一大师(李叔同)曾经在此长期驻锡。山脚建有池上楼,在此,人们能领略到南朝时温州郡守谢灵运在《登池上楼》中所咏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胜景。历代名人雅士游览积谷山,留下了众多摩崖题刻,五代至民国共有50余处。现在,人们仍能看到“谢客岩”、“气如虹”、“云根”等题字,以及谢灵运后人谢泌、北宋永嘉主簿曹观等人的题诗。
【作品简介】
农历腊月十五以后,制作糖糕的磨粉班、捣糕班开始陆续在温州地区的街头巷尾出现,家家户户都忙着做糖糕过新年。糖糕主要由糯米制成,把糯米磨粉加上红糖或白糖,蒸熟放在石臼中捣韧,然后做成长方形,或放在不同花纹的印模里,压成牡丹、蟠桃、魁星、财神爷、状元等图样,赠送给亲戚邻里,互讨吉祥。糖糕也可以做成元宝状,供奉在家里灶台上或藏在米缸里,为新年祈福。作品表现了人们在谯楼前捣糖糕,为新年忙碌的热闹场景。谯楼是五代吴越王钱镠七子钱传灌任温州刺史时所建造,谯楼后面是州治(温州衙门),南宋时高宗赵构曾驻跸于此。每逢捣糖糕的时候,是孩子们最为开心的时刻,因为既可以吃到平时难以尝到的糖糕,还意味着新年很快就要来临了。
【作品简介】
古时温州,民间普遍信仰月亮神,俗称“月光佛”。每逢中秋节,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祭月和赏月活动。作品中,一轮圆月高悬上空,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在《灵宪》里写道:“月者,阴精,积而成兽,像蛤兔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兔子和蟾蜍是月亮的象征。灵官山下,芭蕉摇曳,丹桂飘香,阖家老小在楼台摆开小桌,祭拜赏月。温州地区的大月饼直径一尺左右,厚约半寸,内实无馅,外附芝麻,其大如盘,像个大月亮。清代戴玉生在《瓯江竹枝词》中曾有诗云:“手招银屏看素娥,纤云四卷镜新磨。儿童笑指盘中月,比拟天边大几多。”在中秋节前后,温州地区还有摆放小摆设祭拜“月光佛”的习俗,人们在八仙桌上摆设各种小模型物品,人物、旌旗、桌椅、楼台、灯彩、烛台、盘碗等一应俱全,形肖逼真。此外,文人雅士们还会夜邀宾朋,陈筵赏月。他们对月观潮,酌酒赋诗,琴棋书画,通宵雅集。
【作品简介】
九月九是重阳节,《易经》中“阳爻为九”,“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为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因此,感恩敬老和登高赏秋是温州地区重阳节的两个重要习俗。作品表现了重阳节时,外甥给娘舅敬献“登高”的场景。“登高”似“九层糕”, 用糯米粉制成,是“登糕”的谐音,上面插着米塑戏曲人物,表达了对老人长寿安康的美好祝愿。远处灵官山上,人们登高望远。灵官山是温州“九山”之一,因北宋名道士林灵素而得名。
【作品简介】
农历十月底的温州,这时候如果人们把手伸到水里,能感觉到刺骨的寒意了。这段时间的温州天气阴凉,身体感觉冷飕飕的,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开始了。但是,这时也是晒制温州特色年货的最佳时机。温州靠海,鳗鱼是温州的一大特产。每年的这个时候,新鲜的海鳗被捕捞上岸以后,人们会挑选一些个头较大的鳗鱼,把鳗鱼剖开洗尽,不用任何佐料风干晒成“鳗鲞”。此外,人们还会晒一些酱油肉、酱油鸭、酱油鸡,这些年货是温州地区家家户户年夜饭中必不可少的佳肴。作品中的这户人家在瓯江边晒制年货。温州地形三面环山,一面向海,瓯江自西往东,由温州湾入海。瓯江之于温州,如同黄河之于华夏,是温州的“母亲河”。远处的岛屿是中国四大名屿之一的江心屿,屿上东西双塔凌空而起,映衬着江心寺,江心屿也被称为“瓯江蓬莱”。历代著名诗人谢灵运、孟浩然、韩愈、陆游、文天祥等都曾留迹江心屿,写下众多千古名句,宋高宗赵构亦曾驻跸于屿上普寂禅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