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韶华,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市,笔名海啸。获湖北“终身成就艺术家”称号。现任湖北省文联名誉主席、湖北省美协名誉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今中国国家画院)等,享受国务院特殊专家津贴。
因举办《大河寻源画展》、《世纪风画展》、《六十年艺术探索展》和发表《全方位观照论》、《横向移植与隔代遗传论》等为世人所注目。
出版有《周韶华画集》等画册三集,著有《刘国松的艺术构成》及《大河寻源》论文集。
汉唐雄风 周韶华
周韶华:以宏大气势展现民族精神
李人毅
一、名至实归的“大手笔与大气象”
战争年代,周韶华是一位军人,是共和国的功臣。在他的骨子里仍澎湃着军人的血液。我认为周韶华先生取得今天的成就,是他的爱国情操使然,是一位为人民打江山的老军人在和平年代里报国精神的延续。尽管报效国家的形式变化了,但他仍然是一位战士,由战场转向文化领域时,他以笔为武器,把弘扬民族精神,承传华夏文明作为己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及使命担当,以不断创新的精神,在和平年代续写着生命的辉煌,这就是一位爱国主义画家的生命状态。
今天能够在中国美术馆欣赏到这一精美的作品展,特别是通过这次研讨会,我们更加感受到,周韶华艺术成就根基的厚重。在他的艺术生涯的延续中,尤其是走出硝烟后,经历了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年代的转型,他担任过文化领导工作多年。在这一岗位上,他没忘记自己是一个画家,把自己的知识才华和智慧用到了创作上。尤其是离开领导岗位后,更加绽放了艺术青春,几乎每两年进入一次新的创作高峰,推出一个个主题系列,都在画坛上产生强烈的反响。其中关于工业建设、仰韶文化以至于到汉唐雄风,一次一次地开拓自己的艺术之路。总之,以“大手笔与大气象”,为题,这个画展名至实归。
大江歌 周韶华
周韶华的艺术人生,给我们以下四点启示:
1,独特的人生阅历,丰厚的文化底蕴,对知识的不断吸纳和运用,构筑起的精神支撑是画家艺术之路起步的坚实平台。
2,务本精艺,掌握绘画语言是创作精品力作的技术保证。画家有了驾驭笔墨高强的能力,才能有效地使笔墨为传递自己所表达的精神内涵服务。
3,周韶华先生在平和外表下,却涌动着不甘于现状的创作心态——不断进取,不断突破,不断地寻找新的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
4,一个艺术家的生命状态,决定其艺术质量,周韶华有着鲜明而高远的追求目标和强悍的艺术生命力驱动着他发展进取,所以才能硕果累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他的人生状态,这样可能会对我们有更大的启发和帮助。
二、中国画成功的要素在笔墨
在当代画家中,周韶华的生态最为活跃,他不断地推出一批批个性鲜明的系列性主题创作,为中国画坛带来一批又一批的视觉盛宴。
周韶华的艺术风格,从构图到笔法都强调气势。有一种志厉青云,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蕴含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山中偶记 周韶华
周韶华创作的思想深度,均是由其主题的选择而决定的。
1983年,周韶华以汹涌澎湃的艺术激情创作完成了以黄河为主题的《大河寻源》系列画作后,《世纪风》、《大山大河》、《征服大漠》、《梦溯仰韶》等系列鸿篇巨制又接连问世,在美术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中央美院教授邵大箴先生说:中国画的革新家周韶华是中国画气势派的开宗创派者。
黄河魂 周韶华
如果说《大河寻源》系列画作是周韶华的文化寻根之旅,那么2006年,周韶华创作的《荆楚狂歌》可谓是对长江文化的追慕。周韶华认为:“中国的历史,其实是两河文化——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而长江文化又以荆楚文化最具代表性,创作《荆楚狂歌》就是对楚文化精神与理想的一种追慕。”在《荆楚狂歌》系列画作中,周韶华先生以上古楚文化为素材,共创作了55件鸿篇巨制,充分展现出楚人与宇宙无间,与天地合和的文化意识。
大江东去 周韶华
周韶华于2007年在山东威海刘公岛作了2个月的写生和创作,共创作国画作品100余件,称之为《大海之子》系列。这批作品较以往的黄河和长江系列有所不同,除少数写实作品外,大多以抽象为主,或表现大海的汹涌澎湃,或表现大海的深沉静谧,幅面巨大、气势雄伟而内蕴深厚。这批表现大海的作品,可说是一位艺术家对宇宙本源、对人生要义的思考与探索的丹青再现,也是画家对多维空间的具象概括,以及对精神状态的抽象写实。
大漠 周韶华
周韶华的笔墨尽显着强势,他的作品堪称水墨交响诗章。每幅画中都做到了“运墨而五色俱”,以黑、浓、湿、干、淡五个层次来表现主题。生动的作品离不开水,清代张式说:“墨法在于用水以墨为形、以水为气,气行形乃活,古人水墨并称,实有至理。”水,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在周韶华的中国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笔墨中水的恰到好处的运用,应该是画家成功的一个要素。
周韶华被称之为中国画气势派开创者,名至实归。
大海鸣奏曲周韶华
他的艺术实践说明,应该以宏大气势来展现民族精神。艺术家在创作时,不仅要有技艺,更重要的是要有理念,要有哲学思考。
《巴山蜀水》、《大海奏鸣曲》,就是画家周韶华的两幅力作。而更多的力作还在他的创作中。(2005年12月16日在中国美术馆:大手笔与大气象“周韶华汉唐雄风新作暨捐赠作品展”研讨会上的讲话,且发表在《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艺术评论》2006年第3期,以及2009年《中国画家》“人毅说画栏目”。)
《中国画家研究》这套丛书,既是研究画家的理论文集,又是图文并茂的画集,分人物卷、花鸟卷、山水卷、综合卷、纪实卷等。在这些研究文章中,作者以宏观到微观的视角切入研究对象,既有对画家群体的考察,还有对当前画坛走势的关注,以及对全国性各类美术活动的报道等。丛书以中国画入题,涵括了油画、版画、雕塑、水粉画、水彩画,以及工艺美术和书法等,每篇文稿都配有多幅精美的图片,令人赏心悦目。
《中国画家研究·山水卷》是本套丛书的第二卷。
由于本书形式别开生面,呈现理论研究和作品欣赏相统一的阅读模式,自《中国画家研究·花鸟卷》先行出版后,受到了读者和业内人士的广泛欢迎。这套丛书将陆续出版。
本书的作者,是集作家与画家于一身的文化学者李人毅。他除了进行文学、美术的创作外,多年来致力于美术理论研讨和画家研究工作。新世纪之初,曾受聘于《美术》杂志,在此工作多年,策划、报道了许多全国性的大型美术理论研讨会,发表了许多学术观点鲜明的论文。多年来,一直坚持不懈地对当代画家进行专题研讨,尤其关注中靑年画家的成长,写出了大量的研究文章,在国内各种媒体上广为刊发与转载。
本册为山水卷,收录了三十余篇评论文章,画家排列以年庚为序。本书有对黄宾虹的专题研究论文,有对老画家孙恩同、于志学、谢欣、周韶华、梁世雄的学术解析,还有对牟成、姚伯齐、张松、朱道平、王慧智、吕德品、张辉、王福增的技法的探究和梳理,更有对刘思东、周鼎、孔凡智、杨阳、李传新等画家作品的赏评。文中不见某些冗长的赘语和套话,行文清晰明了,评价客观中肯,富有哲思境意。而对邱汉桥、许自敬、丁杰、张英才、陈玉莲、王有民、胡刚、匡伟光、陈迎平、黄仕强等人生状态和艺术成长关系的研讨,更充满了一个美术理论家对发展中画家的人文关怀。其中,也有对象王中才那样由作家转身到画家的个案研究,体现了作者研究对象的多样性。
在文中,作者还注重对画家技法的研究,从笔墨规律上归纳整理出画家实践成果,并上升到学术层面来认识,无论对画家和书画爱好者都有着启迪性意义。
《中国画家研究》的文章清新隽永,具有散文风格,使原本刻板说教的评论文章,成为了娓娓道来的,喻情传道的丹青美文。加之与艺术家风格多样的作品相得益彰的编辑整合,使读者在了解画家经历,欣赏画家作品,研讨画作技艺的同时,进行美育熏陶,不失为一套别开生面的美术理论著作。
李人毅近照
李人毅艺术简历
李人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1948年生于黑龙江省海伦县海北镇。堂号为:海北草堂、阁上塬、岫安居等。
1964年开始发表作品,1969年入伍,1985年至1988年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1989年调入沈阳军区文艺创作室任专职画家、作家。2002年起任《美术》杂志主编助理、编委,现任《人民美术网》总编。
多年来坚持美术理论研究,参与和报道了许多全国重大美术理论研讨活动,尤其关注发展中画家和当代画坛大势,著述颇丰。
出版著作二十余部,代表作有《平型关大捷》、《国难来袭——九一八延续的记忆》、《打回老家去——原东北军111师纪实》《勿忘九一八画传》(与李东红合作)《中国当代画家研究•花鸟卷》《写意牡丹技法全解》《小榄风情》等,其中《一个男人的远村》获97’东北文学奖。
1989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大型“新四军人物画展”、2009年在长沙举办“开国大典人物画展”、2011年在深圳举办“李人毅辛亥人物画展”,中国画《邓子恢》、《谭震林》、《吴竭诚》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