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同源最早是元初的赵孟頫提出来的,他的诗写到,“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同来”。他所讲的意思是,绘画应以“写”代替“描”。里面有很多中国画笔法和书法是相似的。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说:书画同体而未分,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见其形,故有画。宋元之后,文人画家又以新的角度界定了书画同源的含义,认为书法与绘画相通更多地是体现在表现形式上,特别在笔墨的运用上有着共同的规律,其用意多强调绘画笔墨本身独立的形式意味与审美价值。我们通常说好的画是写出来的,好的字是画出来的。
自古以来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关系密切,两者的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书与画,同质而异体也。自然,不仅是书画家们匠心的依据和创造的源泉,笔墨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精神的载体。书法的源头是画,是象形文字,是画出来的,后来抽象了。古人说,工画者多善书,有很多画画好的人,书法不错,很有特色和味道。有两个原因,其一是画家非常重视书法的练习,以此来提高绘画中线条的品味和质量。所以历史上以书法入画的名家很多。其二,反过来说,中国画家用各自画上总结出来的,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个性的线条和笔法来入字,使书法自成一体。当然也有历史上画的好而书法不佳者。
虽然书法和绘画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比如书法和绘画都需要线条来支撑,都是线性艺术。比如都是表达作者意念和心境的载体。但是也有很多区别的地方。画法和书法有很多不同的技法因素,绘画的成功成就除了笔墨线条还有很多其他决定元素,比如造型,中国画的造型要求严格准确生动丰富;比如中国画的意境的营造方式很多,有八大的简逸的,有黄宾虹的黑密的等,都是让人充满向往富有诗意的;比如中国画的构图也是千变万化;比如中国画的用色是书法所没有的;比如中国画的用墨非常丰富,还可以用积墨等七墨法去加去破等等。试想一下,那么多成就大书法家里头,有几个同时又是成就大的画家。书画同源,只是源头一样,像长江和黄河都发源于青藏高原,但是中下游的情景完全不同了。一些现代人有误区,认为学绘画先去学书法,等书法学好了去学画就没问题了。其实书法学好了,当然对绘画有很大用处,特别是线条。但毕竟不一样。书画同源不同属。就像铁和铜一样,有相通的地方,他们都是金属,有区别的地方,分子结构不一样。
(请横屏浏览)
(元—赵孟頫—柳荫试马图美析: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省湖州市人。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他博学多才,擅诗文,通音律,精鉴藏,在书法绘画方面成就卓越。提出“书画本同”、“以书入画”的艺术观点。画面描绘了郊外树林里一文官仪态端庄沉稳,身着红色长袍,一手持鞭,一手轻拉缰绳。在谨慎地试骑着一匹棕色的马,胯下骏马,矫健威武,缓步徐行。旁边的人在跟随或保护着他,稍远的地方的养马人,拿着马梳子看着他。人物采用高古游丝描,设色富丽,颇具唐人遗韵。骏马以铁线描勾勒,淡墨染色,主次分明,相得益彰。表现了文人淡泊超脱的审美理想。但是前后四株大杨树却用书法笔韵,笔笔以写代勾描。体现了赵孟頫书画同源理念的实践。作品现为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请横屏浏览)
(元—赵孟頫—幽篁戴胜图美析:此图为赵孟頫早年作品,画上画一只戴胜鸟立于细竹枝上,正警惕地回首相望。作品具有南宋院体风格,清雅超俗。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请横屏浏览)
(元_赵孟頫_红衣罗汉图美析;画作中一僧盘腿而坐,全身披红衣,其左手伸出掌向上。以印度之手势而言,当为施恩之意。僧头部之背后,有光环,表示此僧已成罗汉。在僧人背后,则画了一棵根深叶茂、古藤缠绕的大树,古拙而苍秀,笔笔见力,《红衣罗汉图》是借悼念去逝的萨迦派帝师胆巴之名,隐喻正在萨迦大寺做总持的故宋恭帝,以寄托他内心的哀婉情思。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