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王安石为何“窜改”名句“鸟鸣山更幽”?[图文]

时间 : 04-29 投稿人 : 小火焰 点击 :

2021年是王安石一千年华诞。一千年来,围绕王安石的争议似乎从未停止,他究竟是“一世之伟人”还是招致“靖康之祸”的祸首?他给后世留下了怎样的政治遗产,又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宋代以后中国历史的进程?为了厘清上述问题,澎湃新闻·私家历史特别推出“千年王安石”专题,邀请多位宋史学者从政治、文学、哲学等层面多维度展示王荆公的面貌,以飨读者。

王安石为何“窜改”名句“鸟鸣山更幽”? | 艺术市场

在宋代著名诗人当中,王安石喜欢窜改前人的诗句是“赫赫有名”的。钱锺书先生调侃他:“每遇他人佳句,必巧取豪夺,脱胎换骨,百计临摹,以为已有;或袭其句,或改其字,或反其意。集中作贼,唐宋大家无如公之明目张胆者。”(《谈艺录》)

在这些窜改之作中,既多有后来居上、转出益精之作,也不乏弄巧成拙、画蛇添足之什,“本为偶得拈来之浑成,遂著斧拆补之痕迹。”其中,如把南朝诗人王籍的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改为“古诗鸟鸣山更幽,我意不若鸣声收”以及“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之例,最受后人诟病。南宋曾季鲤评曰:“荆公绝句‘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却觉无味。盖鸟鸣即山不幽,鸟不鸣即山自幽矣,何必言更幽乎?此所能不如南朝之诗为工也。”(《艇斋诗话》)清代翁方纲也批评道:“‘一鸟不鸣山更幽’,自不如‘鸟鸣山更幽’。王介甫好争短长,如此类之小者亦然。”(《石洲诗话》卷三)

王安石窜改的诗句出自王籍《入若耶溪》诗,原作为:“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诗人深谙动静相生的辩证关系,所以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刻意经营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单就表现手法而言,述者的确不如作者,以动静相衬而更能表现出山林的静幽之境。然据北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五载:

荆公曰:“前辈诗云‘风定花犹落’,静中见动意;‘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意。”山谷曰:“此老论诗,不失解经旨趣。”亦何怪耶?唐诗有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者,置早意于残晚中;有曰“警蝉移别柳,斗鹊坠闲庭”者,置静意于喧动中。

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四亦载:

古人诗有“风定花犹落”之句,以谓无人能对,王荆公以对“鸟鸣山更幽。”“鸟鸣山更幽”本宋王籍诗,元对“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上下句只是一意。“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则上句乃静中之动,下句动中有静。

由此可见,王安石对于诗家动静相辅相承、相映相衬的辩证艺术,其实深有所得,他甚至亲口道出了“鸟鸣山更幽”的妙处所在。这样看来,他对于这两句诗歌的窜改,就不应当是出于争强好胜的心理作祟。他应当十分清楚,自己的窜改必定会破坏原诗的韵味。那么,他先后两次的改动,或许别有意欤?

王安石改窜后的诗句出自于《老树》与《钟山即事》。全诗为:

去年北风吹瓦裂,墙头老树冻欲折。苍叶蔽屋忽扶疏,野禽从此相与居。禽鸣无时不可数,雌雄各自应律吕。我床拔书当午眠,能警我眠聒我语。古诗鸟鸣山更幽,我念不若鸣声收。但忧此物一朝去,狂风还来欺老树。(《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十四)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四十四)

前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李壁注谓:“此诗托意甚深,当是更张后作。”细按诗意,诗人以老树自托,而以狂风隐指新法反对派,又以野禽比喻变法中的投机小人。诗中的“禽”、“鸟”以及“老树”等意象,均属于作者整个咏物诗意象体系中的一部分,不能单纯地视为客观的景物。

今按,熙宁新法伊始,保守派群起而攻,魏泰《东轩笔录》卷九载:

熙宁初,……是时荆公方得君,锐意新美天下之政,自宰执同列无一人议论稍合,而台谏章疏攻击者无虚日,吕诲、范纯仁、钱凯、程颢之伦尤极诋訾,天下之人皆目为生事。

针对反对派的攻讦,王安石不仅在朝堂上据理力争,还写下了大量的咏物诗,以诗言志,借物自托,表明心迹,反驳政敌。如在《白鸥》、《白云》、《风》等咏物诗中,他自托为玉雪无垢的白鸥、无心悠然的白云,而以机弋、西风等意象隐指新法反对派。李壁注《白鸥》曰:“吕献可首弹公,后来刘莘老诸人力排变法,最后唐垌斥公尤切,恐诗意指此。”(《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二十一)又注《白云》曰:“西风来吹,亦似谓群言交攻。羲和言日,借以喻神考。”(《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二十一)

《东轩笔录》卷五又载:

王荆公秉政,更新天下之务,而宿望旧人议论不协,荆公遂选用新进,待以不次,故一时政事不日皆举,而两禁台阁内外权要莫非新进之士也。

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只得起用新人。只是其中良莠不齐,投机小人在所难免。反对派以此攻讦新法,而王安石也未尝不知,只是无可奈何。对此,他在诗中也深有致意,如《咏月三首》其二:“江海清明上下兼,碧天遥见一毫纤。此时只欲浮云尽,窟穴何妨有兔蟾。”其三:“一片清光万里兼,几回圆极又纤纤。君看出没非无意,岂为辛勤养玉蟾。”诗中以月亮来比拟新法或自己,而以兔蟾比拟小人,意谓新法之行如明月之升,志在普照万里,即使有兔蟾之影,也无碍大局。李壁注曰:“此见公包容小人之意,不知卒为已害。谓吕、蔡之徒。”(《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四十五)

《老树》诗与以上诸作出于同一机杼,都是借物托意、以物拟人的咏物诗,而非单纯的写景抒情之作。诗中前二句“去年北风吹瓦裂,墙头老树冻欲折”,隐指熙宁七年(1074)王安石罢相;以下六句则隐喻熙宁八年(1075)王安石复相之后,新党内部交讧不已,各执一端,故云“各自应律吕”。而后四句则反映了王安石“包容小人”的复杂心情。一方面虽然知道小人投机并不可靠,但另一方面却忧虑自己势单力孤,不能不对他们予以重用。因此,只能望其停止讧闹,“一鸟不鸣”,聊得清静。魏泰指出:“王荆公再为相,承党人之后,平日肘腋尽去,而在者已不可信,可信者又不足以任事。”(《东轩笔录》卷五)这正反映出了王安石复相后的困难处境。《钟山即事》则是王安石退居金陵后所作,诗中表达了作者摆脱政敌攻讦、小人倾陷之后回归自然的清闲心境,故云“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诗中的“鸟”与《老树》中的“鸟”一样,并非单纯的客观景物写实,而是另有所寓,暗拟新法党争中政敌与小人们无尽的喧扰。

就表现手法而言,以“禽鸟”拟人在王安石的咏物诗中屡见不鲜,几乎已经成为一个固定的套路。如《促织》:“金屏翠幔与秋宜,得此年年醉不知。只向贫家促机杼,几家能有一絇丝。”(《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四十六)促织历来与伤秋、怀远、闺怨等相关联,王诗却以此暗中讥讽那些只知严征峻敛不恤民力的官员,和促织一样见识短陋。南宋黄彻评道:“临川咏促织云……余谓世之严督征赋、不恤疲瘵之有无者,虽魁然其形,实微虫智耳。”(《跫溪诗话》卷六)又如《鸱》:“依依秋风气象豪,似欺黄雀在蓬蒿。不知羽翼青冥上,腐鼠相随势亦高。”(《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四十九)诗人变法的初衷,是要致君尧舜,追复二帝三王盛世之治,但“宿望旧人议论不协”,“遂选用新进,待以不次”,结果诗人终受小人之害,而此辈却乘机而进。于是诗人以鸱喻人,予以辛辣的讥讽。

由上可见,王安石在窜改王籍的句名时,的确沿袭了前人的意象。在具体表达时,则有意识地运用了“以物拟人”的艺术方法。尽管改作依榜于原作,难逃画鹘之讥和想像贫乏的嫌疑,但诗人在模仿时能够把它巧妙融入自己的意象体系中,再以不同于原诗客观写实的象征、隐喻的手法出之,从而赋予了这一传统意象以独特的主观情感内涵,真实地表现出了诗人在特定政治环境下的个体心灵体验。这对于学习和借鉴前人而言,也还是颇有可取,恐非单纯出于性格上的“争强好胜”而使然。

(本文首刊于《文史知识》2021年第12期)

相关文章

  • 行云流水 萧散畅达[图文]
    行云流水 萧散畅达[图文]

    吴镇草书《心经》局部吴镇(1280—1354),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梅沙弥等,浙江嘉善人。吴镇是元代著名画家,他与创作《富春山居图》的黄公望以及倪瓒、王蒙三人齐名,号称“元季四大家”。吴镇善画山水、竹、梅等,传世画迹甚多,在中国美术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生性孤洁,一生不做元朝的官,而是浪迹江湖,与志趣相投的朋友谈佛论道、作画赋诗,甚至在市间卖卜,晚年隐居在嘉善...

    713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孟云飞:碑碣——历史云烟中的风尚高标[图文]
    孟云飞:碑碣——历史云烟中的风尚高标[图文]

    碑碣,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里释为“竖石也”,是竖在墓穴边、为葬礼引棺入墓、施与辘轳之用。起初碑是没有文字的,后来刻了文字,才是书法艺术中所称的“碑”。东汉时期,盛行刻碑,故隶书碑刻遗存丰富。曹魏之后,禁止私自立碑,晋人也从其制,故碑刻甚少。北魏入主中原,遂在魏主笃好文术、礼佛造像影响下,开启树碑立传的风潮。著名的碑刻有《中岳嵩高灵庙碑》《张猛龙碑》《高庆碑》《高贞碑》《晖福寺碑》等,若星河灿烂,...

    1380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这年头,做一些无用的事[图文]
    这年头,做一些无用的事[图文]

    2013年的春天,有一次,阿人从济南来电话,说,你与老车(车前子)搞一个画展吧。我说,我不搞,要搞就搞老车的吧,与当地的一些作者做一些书画交流。这一年,我刚开始画水墨,画了很多的鸟,各式各样的鸟,还有船。这时,赵刚从南京过来,阿人从济南赶回相聚。去的是雁荡山的能仁客栈。赵刚与办能仁书院的苏羊是《中国新小说》网站的文友,那天下午,阳光大好,我与阿人谈起老车画展的策展的事。在雁荡山能仁客栈的午后,谈策...

    803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刚健秀挺 神韵雅逸——品读著名书法家朱非老师楷书艺术[图文]
    刚健秀挺 神韵雅逸——品读著名书法家朱非老师楷书艺术[图文]

    汉字之发展蕴含古人对字形之审美观念,唐楷之笔法、结体等体现了成熟汉字之美,达楷书之巅峰。然生活节奏加快,使为功名所累之人们变得心浮气躁,楷书耗时费力,且难于出新,使研习之人渐少。古越绍兴,书家朱非老师,甘于寂寞、不求闻达、临池不辍、躬耕砚田,精研楷书数十年,渐臻佳境,闻名遐迩。朱非老师,自幼笃好书法,手追心摹欧体近50载,间或学二王、赵孟頫,及赵之谦北碑和《曹全》《礼器》二隶。品读朱非老师书法作品...

    1899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国泰民安·同贺祖国七十一华诞:李稼夫[图文]
    国泰民安·同贺祖国七十一华诞:李稼夫[图文]

    【艺术简历】李稼夫,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前进画院艺术顾问,农工党中央画院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山东翰林画院副院长,山东省泰山书画院副院长,山东将军画院理事,山东省书画家学会艺术委员,华夏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素处以默 象外传神——著名人物画家李稼夫作品赏析夫以丹青描绘人物,由来尚矣!长康三毛,裴楷神明;瓦棺维摩,世称奇绝。是后子虔《游春》,惠风和煦;立本、...

    184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这一代“传统派”艺术大家证明中国画的进步[图文]
    这一代“传统派”艺术大家证明中国画的进步[图文]

    潘天寿《记写雁荡山花图》(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裔萼今年适逢潘天寿诞辰120周年。包括于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大型学术展览、于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纪念座谈会等一系列纪念活动陆续在北京、杭州、宁海等地展开,回顾潘天寿先生的艺术贡献、文化贡献、教育贡献。在专家学者看来,以如此高规格的纪念活动来回望和纪念潘天寿这位“传统派”艺术大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派”曾经一度被视为保守甚至落后的代名词。事实...

    1455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中国美术名家颂祖国:著名画家刘宝平作品鉴赏[图文]
    中国美术名家颂祖国:著名画家刘宝平作品鉴赏[图文]

    【艺术简介】刘宝平,满族,就职于中国美术家协会展览部编审,国家一级美术师,著名画家,曾参加全国第四、五、六、七届美术作品展览,其中《新娘》、《草原上的人们》两幅作品入选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黄土魂》、版画《牧羊女》入选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并且作品《新娘》斩获第六届美展铜奖。刘宝平老师也相继参加了全国七、八、九届版画展览,以及全国多项美术作品展览,均获好评,其创作成就先后被《中国高...

    1046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与古为新——田智宇作品之心相[图文]
    与古为新——田智宇作品之心相[图文]

    田智宇作品观田智宇画,可作书观,其作画,识画中之物象如字,随以书法为之;观田志宇书,可作画观,其作书,识书中之字如画象,随以画法为之。其画作、书作,笔墨浑然一体,给人以深刻印象。关于中国画的笔墨,在上个世纪末有一场大论辩,焦点是笔墨是否等于零。讨论持续很久,观点也颇多,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当时的论辩忽略了一个问题,即中国画笔墨核心观产生的原因。田智宇作品笔墨核心观原于书法,是融书入画...

    1200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苏轼书法在吴门的传播 祝允明临书可乱真[图文]
    苏轼书法在吴门的传播 祝允明临书可乱真[图文]

    故宫600周年之际的特展“千古风流人物——苏轼主题书画特展”已于10月30日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落幕,但关于苏轼的话题与研究仍在继续。苏轼身后,其书风在南宋初年及北地的金朝皆有极大的影响,追随者众多。但元代、明初则不在书坛主流。直到明代中期,苏州一地艺文复兴,以徐有贞、李应祯、沈周、吴宽等为先驱的吴门书派,意欲打破明初以来台阁体的笼罩,力图创造出具有个性的书风新貌,于是对“尚意”的宋四家法书著力学...

    394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汉字书法的命运与中国文化的兴衰[图文]
    汉字书法的命运与中国文化的兴衰[图文]

    自叙帖(局部) 怀素 祭侄文稿 颜真卿寒食帖(局部) 苏轼曾来德学习书法,可以提升国民的素质;写好书法,可以写出中华民族的审美。一部书法史和一部文化历史共衰共荣,历数千年而不变。书法兴则国运兴、文运兴……这个题目有点大,不太好做文章。我们可以说,汉字书法的命运与中国文化的兴衰有一定关系;也可以说,二者没有什么关系。因为中国文化的内涵是无限丰富的,从诗书到礼乐,...

    1530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党旗飘飘喜迎建国70周年:马建民艺术赏析[图文]
    党旗飘飘喜迎建国70周年:马建民艺术赏析[图文]

    马建民,笔名马野,北京市人,主攻国画山水、花鸟。数年来上追宋元和大家作品的至臻境界,进学虚谷、八大山人、石涛等诸家的写意精神及笔墨神韵。以京西太行山脉人文文化和秀美的自然景观相结合,极大地丰富了创作内涵。他的画风冷峻雄奇,皴法独到,大气精妙,工细绝伦,挥洒酣畅,浑然天成;笔画层层分染,笔情恣纵,苍劲圆秀,逸气横生,将自然之质提炼升华至精神层面;他的作品具有民族意识、时代生活气息。可以感受到他个人...

    1084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书画同人丨尹一鸿书《毛泽东诗词》作品赏析[图文]
    书画同人丨尹一鸿书《毛泽东诗词》作品赏析[图文]

    诗书画家尹一鸿尹一鸿,字云鲲,号峨眉山人,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巴蜀诗书画研究会会员,成都市书法家协会会员,蜀都书画院理事,原益州书画院常务副院长。1985年3月17日在《四川工人日报》火花文艺副刊发表小小说处女作《星星、那一双眼睛》后、迄今在《文艺报》、《美术大观》、《美术界》、《时代美术》、《青年作家》、《法制日报》、《四川日报》等100余家报发表小说、诗歌、美术评论及书法、国画、漫画、装饰画等...

    1571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天地玄黄,金墨无界—— 郑和新在古今中西之间构建永恒[图文]
    天地玄黄,金墨无界—— 郑和新在古今中西之间构建永恒[图文]

    察民情、听民声、顺民意,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成为常态,越来越多来自基层的声音直达决策层,越来越多的群众意见转化为党和政府的重要决策参考。每年的全国两会上,通过广泛而深入的协商民主,实现了民意的汇总、民智的汇集、民力的汇聚。一份份文件,从酝酿到出台,一遍遍征集意见,一遍遍修改,再到审议表决,处处体现着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生动诠释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全国两会这一重要的窗口期,人民美术网联...

    158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翰墨丹青——书画博士之李天天[图文]
    翰墨丹青——书画博士之李天天[图文]

    李天天,艺术学(书法)博士,毕业于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现任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书法教师。师从欧阳中石、解小青教授,致力于汉字与书法教育的研究,在核心刊物中发表多学术论文,编著《中国书法名迹赏析——张猛龙碑》一书。书法作品《毛泽东七律•答友人》曾参加“求正——首师大师生书法展”并于中国美术馆展出;《陆游诗》获日本第52回全国书道展海外推荐奖。孟云飞:读李天天博士的书法五色翰墨,融沁大千世界。八...

    949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传艺术之大美——特邀著名书画家白金[图文]
    传艺术之大美——特邀著名书画家白金[图文]

    【艺术简历】白金,别署栖庐主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天津宝坻人,现居南京,曾任南京军区《人民前线》报社美术编辑。参展情况:2007年,《继往开来 锐意进取》入选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美术馆)2011年,《信仰》入选庆祝建党90周年南京军区美术书法作品展。(江苏省美术馆)2013年,《十月井岗》《高地上的午餐》...

    1912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