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永恒的存在,而这才是生命的美丽。”艺术家克里斯托的这句话放在眼前的境遇里听起来有一些感伤。原定于今年3月在巴黎蓬皮杜中心开幕的展览“克里斯托和让娜- 克劳德,巴黎!”(Christo et Jeanne-Claude, Paris !)由于肆虐全球的病毒而被推迟,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蓬皮杜中心再次向公众开放之前对这场展览一探究竟。
Wrapping by Christo of Paul Niclausse's statue Le Printemps,
Trocadéro Esplanade, Paris, February 14, 1964
© Christo 1964 Photo © Centre Pompidou
提到大地艺术家克里斯托夫妇,人们会立刻联想到其标志性的包裹公共建筑,和他们最著名的包裹巴黎新桥项目以及包裹柏林国会大厦项目。克里斯托(Christo Vladimirov Javacheff),1935年6月13日出生于保加利亚,在同一天,让娜- 克劳德(Jeanne-Claude Marie Denat )在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出生。命运让两人在同一天来到这个世界,并安排他们相遇于艺术之都巴黎。1958年,在巴黎相遇的二人开始了共同的艺术生涯,直到2009年让娜-克劳德的去世。但如今85岁高龄的克里斯托仍旧继续致力于实施并完成已经构想的项目。距离和让娜- 克劳德共同包裹新桥已经过去了35年,今年9月19日至10月4日,克里斯托将再次回到巴黎完成属于两人的项目:包裹凯旋门。
此次在巴黎蓬皮杜中心的展览由 Sophie Duplaix担任策展人,目的是回顾并向观众呈现克里斯托伉俪1958年至1964年在巴黎的生活与创作,有八十余件作品;以及他们最著名的项目之一——1975年开始并执行了十年的“包裹巴黎新桥”(The Pont-Neuf Wrapped DocumentationExhibition)项目—从构思到实现所有步骤的记录,有三百多件作品,包括手绘稿、拼贴作品、模型、图片资料、存档文件、项目研究和一些关于项目实施的工程内容。
The Arc de Triumph (Project for Paris, Place de l'Etoile – Charles de Gaulle) Wrapped Photo: André Grossmann© 2018 Christo
克里斯托曾说过:“四个多世纪以来,新桥备受艺术家们青睐,它出现在各种作品中。但一旦它被全部包裹住,在这两个星期中,新桥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雅克·卡洛特(Jacques Callot)、特纳(Turner)、雷诺阿(Renoir)、布拉萨依(Brassaï)、毕沙罗(Pissarro)、毕加索( Picasso)和马尔盖(Marquet)都曾在自己的画作或是摄影作品中以新桥为主角,而克里斯托和让娜- 克劳德的作品则让新桥从平面变成了立体。短期的作品与现实相结合更凸显了这座桥的建筑本真,并更新了人们对这座桥的认知。
展览还将呈现Maysles 兄弟(Albert Maysles, David Maysle)的电影《克里斯托在巴黎》(Christo in Paris,1990),影片讲述了克里斯托与让娜-克劳德投身于“包裹新桥项目”的十年,并且追忆了这对举世无双的伴侣的生平。
在巴黎的七年时光对克里斯托的艺术生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他曾在索非亚美术学院接受过古典专业课程,但是在巴黎的这些年,他发展了自己的艺术语言,他的兴趣专注于物体表面、纹理和包裹物体,并开发了空间的雕塑用途。随后,他与让娜-克劳德共同创作了让他们闻名遐迩的包裹建筑的短期性项目。
The Pont-Neuf Wrapped, Paris, 1975-1985
©Christo 1985 Photo © Wolfang Volz
克里斯托初到巴黎时,为了谋生,他为上流社会家庭画肖像画,并且以自己的真名“Javacheff”签署了其中大部分画作。在他初识让娜-克劳德时,虽然让娜- 克劳德家里已经摆满了克里斯托的肖像画作,但他执意要带她去看自己的艺术作品,因为对于他来说肖像画并不是“创作”。在当时那间被他当作工作室的佣人房里,克里斯托开始创作名为《盘点》(Inventaire)的作品—他将一系列的金属盒子、瓶子、箱子以及后来的油桶,包裹在用漆泡硬的织物中,再用绳子捆绑。这次他以“克里斯托”为作品署名。克里斯托对物体表面的处理非常感兴趣。“重点并不是创造一个物品,而是物品本身的纹理质地。”他如此说道。包裹物体表面,有时用纸,有时用织物,克里斯托用油漆、涂料等来使这些材料表面产生折痕,以增强浮雕效果。
克里斯托在公共空间的最早的作品是由圆柱体或堆积的油桶建成的临时结构。这些作品大多都是在艺术家位于巴黎郊区Gentilly的工作室里完成的。“我认为油桶已经非常像雕塑了,”他说道,“那些油渍、褪掉的颜色、铁锈、凹凸的表面,让我着迷,简直太美了,因为它们非常‘真实’。”
The Pont-Neuf Wrapped (Project for Paris), 1976 Collection of
the artist© Christo 1976 Photo © Philippe Migeat
1961年,为反对柏林墙的建成,夫妻俩构想了一个大型户外作品,在巴黎的狭窄街道上用89个油桶建成一堵墙。这一构想于次年6月27日晚上,以作品《油桶墙—铁幕》在巴黎维斯康蒂街得以实现,并导致了数小时的街道堵塞。该项目使他们名震法国,从此他们开始着手更多的公共空间项目,并将目光投向包裹建筑:音乐厅、会议厅、监狱、议会等。
那段时期,克里斯托就住在离凯旋门不远的地方,并对这一历史性建筑进行了各项不同的研究,其中包括合成影像作品《包裹的公共建筑(凯旋门项目,巴黎)》,包裹凯旋门这一计划最终将于今年秋天实现。
Torse empaqueté, 1958 [Wrapped Torso]
© Christo1958 Photo © Wolfang Volz
克里斯托夫妇于1964年离开生活了七年的巴黎,移居美国。在纽约曼哈顿的霍华德街上租了一间公寓。这么多年过去,如今克里斯托还住在那里,不过已经是整栋楼的所有者。顶层为他自己的居住空间,下面的楼层被改造为工作室及画廊。84岁的克里斯托仍旧像个大男孩,风趣随和,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对凯旋门项目充满着极大期待。今年9月包裹凯旋门项目揭开面纱之后,那么巴黎将成为全世界唯一一座有着克里斯托两个公共项目的城市。
克里斯托和让娜-克劳德的所有公共项目展出时期都很短,基本上每个项目都需要庞大的技术和人员系统。他们却坚持不接受任何委托创作,并自己承担所有费用。包括此次包裹凯旋门项目,资金完全来自克里斯托对他们前期作品、绘画、拼接画、模型,以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品与其他主题的石版画原版的出售。而他本人没有接受任何私人或者公共的资助,并以此为傲:“因为我喜欢绝对自由地、完全不理性地、毫无理由地去做我喜欢做的事。我不会为任何事情而放弃分毫的自由。”对不接受委托创作,克里斯托是如此解释的:“我们所有的临时项目都有着游牧、短暂的特质,它们永远处于一种无休止的动态状态。这些作品在生命中只能绽放一次,但是会永远地刻在记忆中。这才是我们进行这些创作的初衷,并且也唤起人类的本质:没有永恒的存在,而这才是生命的美丽。”
Jeanne-Claude in front of Mur d'assemblage [Wall Assembly] shown at Galerie J, Paris, June 1962 © Christo 1962 © Raymond de Seynes
艺术评论家大卫 ·布尔登 (David Bourdon) 把克里斯托夫妇的“包裹”艺术描述为“隐藏的启示” (revelation through concealing)。克里斯托也曾在采访中引用罗丹的雕塑来回答是什么启发了他们采用“包裹”的方式来进行创作。“罗丹在为巴尔扎克创作雕塑的时候,最先的版本是全身赤裸的巴尔扎克,罗丹用巴尔扎克的斗篷浸入液体石膏中再包裹于雕塑之上。这就变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样子。”
巴尔扎克的斗篷与克里斯托夫妇的包裹建筑布料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巴尔扎克的身体被斗篷遮盖,但更加突出了他傲视一切的面孔;而包裹着建筑的可回收银蓝色聚丙烯纤维的布料遮盖住建筑本身的所有装饰与细节,只强调最基本、最抽象的建筑形态。克里斯托在2017年再次造访巴黎,与蓬皮杜中心主席塞尔日·拉斯维涅(Serge Lasvignes) 和蓬皮杜中心法国国家现代美术馆馆长贝尔纳·布利斯特恩(Bernard Blistène) 见面时被问到是否有在巴黎做其他包裹项目的想法,他认真地回复说,除了凯旋门项目,他不想再做其他。克里斯托夫妇的包裹项目也代表着艺术家本人追求的不仅是艺术表现,还有对生命本真的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