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烟云四合”的顾氏过云楼到“梅景传家”的吴氏愙斋,苏州博物馆通过对清代苏州藏家藏品与文献的发掘与展示,自2016年12月起举办了一系列的“清代苏州藏家”年底特展。
2019年12月20日,展览“须静观止——清代苏州潘氏的收藏”在苏州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正值苏州博物馆建馆60周年,澎湃新闻在现场发现,展览以《三松堂书画记》《须静斋云烟过眼录》为著录依据,分上、下两期展示70件潘隽奕、潘世璜这一支潘氏的收藏。展品以书画、碑帖为主,类型纯粹、延续了明清传统文人的趣味,并展现潘家在收藏上对后世对影响。
苏州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李红今天下午表示,“此次系列展希望带领观众一同追寻苏州藏家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感受传统文人的趣味,从中领略苏州的文化面貌。”
策展人、苏州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李军表示,“对于苏州潘氏的收藏,大多数人只知道有关他们捐赠大克鼎、大盂鼎的事情。其实通过本次展览对潘氏收藏的一个梳理,我们想让更多人知道潘家有许多收藏值得去发掘、去认识。除了两个鼎之外,潘家还有很多收藏,如书画方面、古籍善本方面等。今年的‘须静观止’的特展则更聚焦于书画收藏。”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苏州城东,花桥西堍的潘氏老宅,自乾隆五十八年(1793)以来,历经两百余年的风雨,岿然犹存。园中的三株古松曾经苍翠如盖,每到娑罗花开时,同道至好纷纷过访,或笑谈于松下,或联吟于花前。三松堂上,须静斋里,先后留下黄易、黄丕烈、潘世恩、顾文彬、潘祖荫、吴大澂等人的身影。
“澎湃新闻·古代艺术”(www.thepaper.cn)了解到,此次展览以《三松堂书画记》《须静斋云烟过眼录》为著录依据,展示潘隽奕、潘世璜这一支潘氏的收藏。展品以书画、碑帖为主,类型纯粹、延续了明清传统文人的趣味。
策展人李军表示,“与上一期的潘氏收藏的青铜器不同,这支潘氏是传统士大夫的喜好,所以这次展览相当于一个书画碑帖展览。他们的书画展品以手卷、册页为主,立轴类的藏品相对来说少一些。可以看出他们对传统书画的鉴赏停留在高层次的士大夫层面。”
须静斋展厅
潘隽奕、潘世璜、潘遵祁祖孙三代
“朱户千家室,丹楹百处楼”。潘家在苏州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大阜潘氏的一支自明末清初从安徽歙县迁至吴中,逐渐成为吴门望族。原本经商为业的潘氏,先后与申时行、彭启丰、缪彤、毕沅、吴钟骏等明清状元家族,通过联姻建立起密切的关系,崇尚教育、致力科举的价值取向,逐渐对潘氏家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乾隆年间,潘氏家族潘奕隽、潘奕藻参与会试,自此打开潘氏家族功名之门。此后状元潘世恩、探花潘祖荫以及翰林、举人等不胜枚举。李鸿章曾为“贵潘”家族冠以“翰林之家”,因此潘氏望族享有“天下无第二家”的美誉。
潘奕隽
潘奕隽是清代苏州“贵潘”家族中出的第一位进士,其子潘世璜克绍箕裘,步武其后,以探花及第,光大门楣的同时,传承家风,恬淡自处,不久便息影吴下。须静斋中,罗陈书画碑帖、古籍善本,以娱老父,兼贻子孙,自清乾嘉以降,绵延四世,经道咸同光而不衰。“贵潘”之言收藏者,实自潘奕隽、潘世璜父子始。
潘遵祁上承父、祖之荫,营造香雪草堂于光福山中,别构四梅阁,以储外祖陆恭旧存之宋扬补之《四梅图》卷。中经庚申之乱, 三松折其一,四梅阁亦隳,晚年顿悟,遂将所藏珍品陆续让售, 沾溉艺林,殊非浅显。其中归于顾氏者颇不少,按之《过云楼书画记》,历历可数焉。
三松堂展厅
清代中后期,苏州是收藏家汇聚之地。其中,尤以郡中顾氏、潘氏、吴氏等家族最为著名,涌现出一批收藏家,他们对中国青铜器、玉器、书画、碑帖、文房的蒐集与鉴赏,既代表了传统文人的趣味,也代表了苏州这座城市文化的面貌。
鲜于枢十诗五札
鲜于枢十诗五札
苏州博物馆从2016年12月起策划了一系列的“清代苏州藏家”年底特展,此一系列特展通过对清代苏州藏家藏品与文献的发掘与展示,在文物收藏的传承和历史变迁过程中,去还原清代中后期苏州的文人生活,以及揭示文人活动对苏州这座城市的人文影响。
《须静斋云烟过眼录》《三松堂书画记》中的书画
策展人李军表示,“与上一期的潘氏收藏的青铜器不同,这支潘氏是传统士大夫喜好,所以展览相当于一个书画碑帖展。他们的书画展品以手卷、册页为主,立轴类的藏品相对来说少一些。可以看出他们对传统书画的鉴赏停留在高层次士大夫层面。” 记者在现场看到,展览被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须静斋”位于博物馆负一楼特展厅,展现《须静斋书画过眼录》中所记录到的书画、碑版等。
须静斋展厅
潘世璜是潘奕隽之子,其继承父志,以探花及第。“须静”为其斋号,是其收藏书画碑帖的地方。潘奕隽辞官归里后,四方文人以古今书画、图籍、碑版向潘奕隽一一探讨,潘世璜则随伺一旁,将所见所闻一并谨记,题为《须静斋书画过眼录》。
在展厅第一部分,可以看到范仲淹祖先唐代《范隋告身》,对面的绘画长卷则是《麦舟图》,讲述范仲淹父子“麦舟之赠”的义举。据悉,在下半期,苏州博物馆将展示另两件告身。李军表示,“范仲淹父子对苏州的影响是很大的,宋代可能是苏州城市精神形成的时代,范氏父子对苏州的影响是很大的。此次展出的这几件作品正是潘所鉴赏过的,也可以将城市精神、文人士大夫的精神追溯到宋代。”
《范隋告身》
展厅现场,《范隋告身》
《范隋告身》,潘奕隽题跋
在谈及《范纯仁告身》时,李军告诉澎湃新闻,这件作品在清初时候曾割裂过,据说乾隆时期还是“墨色如漆”,但现在墨色几乎没有了。展览展示的最后一段潘奕隽的提拔,之后未展开的部分,则有郑孝胥等人的题跋。
此外,澎湃新闻了解到,这一部分的展厅中还有一个更小的“主题”——关于潘奕隽与忘年交黄丕烈的收藏、雅集活动。“很多展品是黄丕烈和潘奕隽两个人共同鉴赏的,也有他们两个人共同来合作完成的藏品。国家图书馆有很多黄丕烈的东西,但多为古籍善本的题跋,书画类作品屈指可数。这次从国家图书馆、南博借的这些东西,此前从未公开展出。也是能够比较好地反映黄丕烈。”李军这样说道。
附录:
展品目录
《陆士仁、文从昌陆龟蒙祠图册》
苏州城东潘氏老宅之中,有三株古松,故名三松堂。展览第二部分以“三松堂”命名。《潘氏三松堂书画记》共著录潘奕隽祖孙几代所藏历代名家书画作品180件,其中绘画162件、书法18件。
据了解,这其中藏品可能以明代吴门为主,清初六家为主。此外,在收藏中可以看到潘氏对于赵孟頫、董其昌的喜爱。(董其昌的《烟江叠嶂图》将在下半期展出。)
展览现场,赵孟頫《楷书杭州福神观记》
展览现场
李军对澎湃新闻说,潘家很注重董其昌和赵孟頫的书画。其中,董其昌的部分比较多,应为当时董其昌的作品相比赵孟頫要便宜些。但他依然很注重的。“据说潘遵祁卖掉了很多的画卷,唯独有董其昌的摹古作品没有卖掉,他认为是董其昌最具代表性的东西。后来他捐给了苏州博物馆,当时还很舍不得。”
展览现场,董其昌《真草千字文》
在《潘氏三松堂书画记》著录沈、文、唐、仇之物,以扇面为最多。据了解,此次从从故宫博物院借展文徵明《红杏湖石》、唐寅《雨竹图》二扇页作为上半期的展品。在下半期则是从上海博物馆借展沈周《绿阴亭子》,配以天津博物馆藏清初吴历《山水之川平乱阵》扇页,适成双数。展出的唐寅的扇面呈现出苍翠欲滴之感,而文徵明扇页一改折枝花卉构图,将寻常江南小景融入画面,引入太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