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线上策划或将重新定义艺术展览[图文]

时间 : 04-21 投稿人 : 广儿 点击 :

疫情发生以来,越来越多的艺术展览被迫搬到线上,而一连串关于线上展览的讨论与思考其实才刚刚开始。例如,博物馆的线上展览应该怎么办?有哪几种形式?策展人如何在线上展览中发挥作用?随着虚拟空间的出现,是否还需要策展人?策展人还能继续发挥像在实体空间里那样的作用和重要性吗?而作为一家博物馆,又该如何与不同的策展人合作,体现多元和包容的理念呢?

线上策划或将重新定义艺术展览 | 美术知识

郝伊《春已到来,冬已走远》,“戴口罩的自画(拍)像”线上展展品

在互联网、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展览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数字化相结合是一大重要趋势。近些年来,有越来越多的数字平台开发出与博物馆相关的功能,也有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加快数字化建设、拓展: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等在博物馆内早就设立了多媒体数字部门,在网站和App上同步展览信息;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2014年就设立了“数码内容与战略总监”这个新职位,专门管理博物馆网站以及数码工具、数码展览;比利时王立美术馆群启动了一项称为“数码博物馆”的跨部门服务项目,由熟悉信息技术的艺术史专家负责,管理博物馆和展览的网站,促进在线藏品库、手机应用软件等数码资源和工具的发展;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与谷歌艺术与文化平台合作,使用者可在线上跟随两位艺术家一起探索博物馆的建筑,从独特视角来欣赏展览空间,拥有一种超越观众自身想象与能力的视觉体验与观展方式……

虽然线上展览在现场感体验方面不如实地观展,然而它的很多优势却也是线下展览所无可比拟的。对于博物馆来说,实体空间的展览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线上平台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个缺憾,让更多的人可以在线了解展览的内容与理念。对于喜欢研究作品细节的观众来说,线上展览作品图片通常可以放大,作品中的肌理、笔触等效果也将得以更清晰的体现。另外,线上展览可为观众提供更多的信息,形成对于线下展览的补充说明。有的博物馆还会使用VR、AR、360度全景等,让观众在网上的虚拟游览,产生某种程度的沉浸感。

线上策划或将重新定义艺术展览 | 美术知识

上海博物馆“心灵的风景: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珍藏”VR展

就策展角度而言,博物馆线上展览尤其不应是线下实体展览空间的照搬,而是要充分发挥线上空间的优势,使得在线下策划较有难度的展览借助线上展览来实现。在这方面,博物馆通常难以借出的藏品非常具有优势。大家都知道梵高曾经画有七幅《向日葵》,其中五幅被收藏于遍布全球的五家博物馆中。在现实中,观众不可能在一个展览中同时看到梵高的这五幅《向日葵》。但在线上展览中,难度迎刃而解。2017年,收藏梵高《向日葵》的五家博物馆首次联合直播做了一个网上展,每个馆的馆长或策展人以15分钟时间向世人展示各自所藏的《向日葵》并发表评论,吸引了大量的观看人群。像这种联动不同机构围绕某个主题开展的线上展览,策展人就可谓从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线上策划或将重新定义艺术展览 | 美术知识

全球第一家数字博物馆“新冠艺术博物馆”展品

这次疫情使得博物馆原有的展览策划发生变化,却又让人惊喜地发现了线上展览的发展新象。全球第一家数字博物馆“新冠艺术博物馆”(ins:covidartmuseum)就在疫情期间诞生了,以电子作品征集的形式收集疫情中出现的艺术见证品。在社交隔离的背景下,许多艺术家在新冠病毒及其影响中找到灵感并自发进行表达,其中很多大开脑洞的作品都能在这个特别的线上博物馆看到,如手拿卫生纸的蒙娜丽莎、用来洗手的金属粉、知名艺术家利希滕斯坦的《接吻》口罩版。目前这个博物馆已发布约400件作品,包括摄影、插图、装置等多种视觉形式,从而促使大众思考居家隔离如何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并计划在疫情结束后利用这些展品在线下举办一场真实的展览。国内某艺术平台最近策划的“戴口罩的自画(拍)像”线上展,也由疫情展开了独特的思考。疫情之下,“口罩”已成为最显性的一种视觉符号,而自画像不仅是对“熟悉的陌生人”的一次简单描绘,某种意义上更是对自我的再认识,对自己内心的一次审视。当口罩成为创作媒介,会有怎样的呈现方式?口罩犹如面具,在它的遮蔽之下,眼睛将如何成为面部绝对焦点?这些都是人们在线上面对作品时可能引发的思考。疫情过后采取实体展览空间与线下展览相结合的新方式将会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从而打造线上线下互为支撑、补充的博物馆新空间。

回望过往,从印象派以来,现当代艺术史正是通过一个又一个展览来推进和改变的。如罗杰·弗莱策划的两次后印象派展览让英国接受了法国现代艺术的思想,阿尔弗雷德·巴尔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策划的“立体主义与抽象艺术”对于现代主义传播到美国以及美国大众了解抽象主义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日后,策展渐渐成为一门职业,双年展和各种具有主题的展览都纷纷邀请策展人进行策划。策展人的专业性愈发被强调,尤其是在策展的学术理念方面。很多艺术学院开设了策展人培养课程,不少博物馆开设了青年策展人计划。这些都促成了“策展人时代”的来临。在当今信息技术的大背景下,策展人行业还在进一步适应新的时代带来的变化,出现了数码策展人、线上策展人。未来,艺术的推进与发展还将有赖于展览的助力,有着极大创意空间的线上策划令人期待。

博物馆需要多元的展览内容,而每一位策展人都代表了一种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博物馆若能注重与不同的策展人合作,或将衍生出非常多元的展览视角和观点,也从而体现出博物馆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包容理念和态度。

(作者马琳,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

相关文章

  • 张弓:30年艺术市场凶猛 凭自己的心画画[图文]
    张弓:30年艺术市场凶猛 凭自己的心画画[图文]

    张弓1991年布朗-华莱士开创的红门画廊还是中国当代画廊“千顷地里的一根独苗”的时候,中国境外的画商已经开始开始经由各种关系寻找散布在北京城里城外犄角旮旯的艺术家画室淘宝,当年几百几千元美金就拿走的画儿,现在有的已经几十万上百万了。后来在业界都耳熟能详的少励画廊创始人文少励Shoeni就是在1992年来到中国挨家挨户的找,签约了少励画廊的第一批中国当代艺术家。当时,卢杰带着Shoeni来到张弓的...

    397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南京博物院书画展策展中的思考[图文]
    南京博物院书画展策展中的思考[图文]

    南京博物院从2013年起相继推出了“藏·天下——庞莱臣虚斋名画合璧展”、“青藤白阳——徐渭、陈淳书画艺术特展”、“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这三个展览都是书画展,对于书画专业出身、致力于书画研究与鉴定工作的策展人而言,虽然展览的立意、内容的设置、研究与学术的深度和广度等不会有太大的困扰,然而在策划这三个特展过程中依然有许多意想不到的难题。本文就这三个展览为例谈及了策展体会,同时兼顾分析展...

    1110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保护传承文化遗产 守护中华文明根脉[图文]
    保护传承文化遗产 守护中华文明根脉[图文]

    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我国已成功申报世界遗产55项。其中,文化遗产37项、自然遗产14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世界遗产总数、自然遗产和双遗产数量均居世界第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世界遗产保护不断取得新成就,世界遗产国际合作领域获得新进展。这些散布在华夏大地上的世界遗产,不仅成为中华文明的生动见证,也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文明进程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保护传承文化遗产...

    1225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张伯驹:终其一生 收藏求索[图文]
    张伯驹:终其一生 收藏求索[图文]

    在故宫武英殿正展出的“予所收蓄 永存吾土——张伯驹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展”中,世人看到了饱具文人之气、充满着爱国情怀、堪称传奇的张伯驹其人,同时更饱览了他终其一生收藏求索的国宝珍品书画作品。如陆机《平复帖》、李白《上阳台帖》、展子虔《游春图》等等,都是张伯驹在乱世中为了使这些世间罕见的文物“永存吾土,世传有绪”而做出的锲而不舍的努力。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长河中,张伯驹是跨不过去的重要人物,他...

    475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韩书力:我不认为连环画穷途末路了[图文]
    韩书力:我不认为连环画穷途末路了[图文]

    韩书力《邦锦美朵》27×27cm1982年《连环画报》是上世纪70年代早期全国第一个恢复的美术类媒体,在当时这是唯一可以发表艺术作品的平台,所以很多艺术家都创作过连环画。那时我20来岁, 也参与到连环画创作当中。《白山红缨》是我的第一套连环画作品。1973年春天接到任务,我就去长白山体验生活,秋天交稿。后来我去西藏工作,创作了一些 藏族题材的连环画。我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是1978年创作的《猎人...

    418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中低档翡翠价格波动加剧[图文]
    中低档翡翠价格波动加剧[图文]

    玉魂奖金奖翡翠作品《春山鸣翠》。“近期中低档翡翠的价格波动比较明显。”日前,一直对玉石市场价格行情保持主度关注的翡翠玩家张先生对南方日报记者表示,这两天,他刚刚逛完一圈华林国际珠宝城,发现高档货行情还算稳定,但是中低档的翡翠价格却与他前段时间进行市场调查时看到的情况很不一样。他估计,一些资金实力不够雄厚、前期又高价囤积大量产品的珠宝商,为了加快资金回笼,开始以多件打折、赠礼等变相调价的方式在清货...

    1153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艺术市场降温 是什么支撑抽象画派依旧好卖[图文]
    艺术市场降温 是什么支撑抽象画派依旧好卖[图文]

    今年的秋拍已陆续落幕,而市场反映出的情况却较前两年有明显回落的迹象,不少业内人士纷纷表示“市场大环境不如意”。然而就在如此的大环境下,有一类拍品却依旧占据热势,表现出强劲的竞争力。市场掀起抽象热在如今的拍场上,抽象奇迹并非罕见,各种拍卖数据显示,抽象作品大卖已成一种趋势。在今年春拍中,这一现象就已经非常凸显。卡济米尔·马列维奇《至上主义构图》5月15日晚,佳士得纽约20世纪艺术周“印象派及...

    448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开国领袖的“诗和远方”[图文]
    开国领袖的“诗和远方”[图文]

    编者按语: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纪念日到来了,在“诗和远方”中,有我们开国领袖的情怀和足迹。表现领袖阡陌情怀,是李人毅创作的系列作品。《润之诗音》是一幅表现开国领袖置身江南,抒发田园诗情的画作。画中竹椅下部的书卷草,寿石上的和平鸽在绿柳桃花映衬下的田野和村落,都有着深刻的寓意。尤其是在天际隐现的远帆,更增添了水乡的湖光山色,诗人徜徉在期间,生发着古今幽思,充满诗情画意。在这幅作品中,通过营造的恬...

    438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孔达达:艺术东西[图文]
    孔达达:艺术东西[图文]

    艺术与科学是两条截然不同的学科,科学讲究发展进步,永无止境。艺术注重时代高峰,数千年文化文明,每个时期都有他的艺术高峰,艺术登峰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以儒释道为基础发展而来的民族特性。儒家思想崇尚相互制约又有严格等级制度的界限,在这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阶层背景下,无形地压制着各阶层发展的创造力。道家讲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人与自然关系,“玄而又玄,众妙之说”,又被引导为虚幻之象。在文明、...

    300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苏轼何以一直被视为文化偶像[图文]
    苏轼何以一直被视为文化偶像[图文]

    苏轼诗词里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是什么?苏轼作为一个风景名胜的“代言人”,他的品牌价值究竟有多大?苏轼发明了哪些美食?苏轼的朋友圈什么样?2017年是苏轼诞辰980周年,他的各种不为人知的“秘密”甚至成为北京一所小学贯穿全年的探究性学习主题。当人们惊讶于小学生的认知视野和学习方法如此前瞻的同时,也不能不叹服东坡先生穿越千年的影响力。从宋朝到今天,苏轼何以一直被视为文化偶像?1936年林语堂...

    1684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美的历程》选读|李泽厚:苏轼的意义[图文]
    《美的历程》选读|李泽厚:苏轼的意义[图文]

    当代中国思想家李泽厚于当地时间11月2日在美国科罗拉多去世,享年91岁。本文选摘自《美的历程》,本书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而又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他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

    343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融古铄今绘华美——雷凌华的壁画世界[图文]
    融古铄今绘华美——雷凌华的壁画世界[图文]

    乘龙财神191X178cm《历代名画记》中谈论古文字、图画的起源时说:“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书画同源,可谓华夏大地五千年璀璨文明之滥觞。书法的本体是文字,文字起源于象形符号的实用记载,其时的金石篆刻与其说是文字不如说是一种图画表达。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古老的象形符号正是壁画的延伸。据悉,世界上最早的壁画发现与...

    872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北齐徐显秀墓壁画:将军墓中的异域画风[图文]
    北齐徐显秀墓壁画:将军墓中的异域画风[图文]

    中国美术史之壁画篇北齐在美术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它一方面开领时代之先,承汉启唐,另一方面其中也表现出新风格所蕴含的域外因素,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000年在太原东郊王家峰新发现的北齐武安王徐显秀墓壁画,就因这一特点表现突出而震惊美术界,其保存之完好、绘制之精美、风格之独特,远超出人们以前对于北齐绘画的认识和想象。2003年,它即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徐显秀是北齐武安王,是一位屡立战...

    248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何东速写故事
    何东速写故事

    《何东速写故事》我的七十年代(1)在公众号刊发后,收到众多亲朋好友的鼓励和支持,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摘录(1)师友的留言:李人毅(北京):何东老师的童子功,让我们感到一个媒体厚积薄发的艺术生命力!更是媒体人资深丰沛的体现,为如何解读他的近作、新作,开启了一扇门。常工(北京):七十年代,神一样的回忆,所以要看看。太好了,大赞!王巨亭(北京):看到社长小时的速写,勾起了童年的回忆,倍感亲切。...

    995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刘玉来:老甲先生评我的画[图文]
    刘玉来:老甲先生评我的画[图文]

    刘玉来:老甲先生评我的画我在北京艺术研究所工作,老甲(贾浩义先生)在北京画院工作,我们同属于北京市文化局下属的两个文化部门,按说相识并不是件难事。但我们之间的相识纽带却是他的得意门徒杨先。我与杨先认识至今已经二十多年了,他是我的挚友。我对老甲的最初了解还是从他这里开始的。其实我如果打算与老甲相识还有其它途径,因为在我相识的朋友中就有与老甲关系不错的人。但之所以最后杨先成为媒介,也有着顺理成章的...

    964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