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宫壁画
中国传统绘画的色彩观,总体上是基于中国古代哲学的五行观念,因此有青、黄、赤、白、黑、五色之说,《周礼·考工记》曰:“画绩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黑色在古代中国为众色之主,黄色是中国人的肤色,古人在五行中,把黄色定为中心正色,象征大地的颜色,称为“中和”之色。通过以上观点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国传统绘画色彩观中,画中颜色的使用并非是参照客观事物的颜色去模仿,而是先将要刻画的对象分成不同的类别,然后再按照类别去规划颜色。
中国传统壁画在用色上完全按照这种分类附色的绘画方式。用色上不拘泥于自然对象,完全采用主观色,画面色彩实际上就是画家心理审美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一种象征性的色彩。这种色彩的表现方式解放了中国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使中国画的色彩表现脱离了物象的束缚。如果我们将由光学派生出的西方色彩科学称之为科学色彩学,那么我们传统的中国色彩理论则可以称之为哲学的色彩学。
《永乐宫壁画》就是这种哲学色彩学的代表作品。
▲西壁《朝元图》白玉龟台九灵太真金母元君(西王母)
永乐宫壁画的用色特点
永乐宫壁画中的精华为《朝元图》图,描绘的是群仙朝竭元始天尊的情景,总共绘制了286个人物形象。壁画中的人物形象,按文武官职的区别,采用不同的服饰;按地位的高低,采用不同的姿态;按性格的差异,采用不同的面部表情。画家利用这三方面的区别把帝王的崇圣之表,玉女的端严之态,神鬼的威慑之状表现的淋漓精致。
永乐宫壁画采用了传统的重彩勾填法,以石青、石绿为画面主体颜色统领全画,加入棕褐、赫石、朱砂等单纯的色调进行点缀,整个画面显得稳重浑厚而又富于装饰性美感。在人物冠冕饰物的用色方面,画家使用了“堆金沥粉”的方法,使花纹突出画面,增强了壁画立体效果。
永乐宫壁画的色彩安排有很强的秩序性,讲究色彩分布的均衡,韵律,节奏关系,画家随着形体的变化平涂色彩,让颜色依附于线条,又在线条的衬托下显得井然有序。永乐宫壁画依靠白色来调节画面的明度对比,壁画描绘在三壁封闭的室内环境,光线比正常自然光下的室内光线低弱了许多,因此画面需要更多的白色增加画面的跳跃感,使观看壁画的人不会觉得画面沉闷、呆板。
白色的另一个做用是改变其他颜色的对比关系,画中人物的领口、袖口、飘带、头饰,大多都采用白色来描绘,其他颜色在白色的衬托下更加的鲜艳生动,很多相邻的对比色、互补色也因为白色的间隔而变的和谐起来,统一在画面的整体色调之中。
▲西壁《朝元图》 东华上相木公青童道君(东王公)
永乐宫壁画色彩悦目的原因
永乐宫壁画色彩鲜明,大量使用“纯色”,但画面颜色并不刺眼,其原因有三个:
第一永乐宫壁画绘制于元代,由于技术条件和制作成本的限制,画工多采用自然材料自行磨制成颜料,因此其鲜明度和纯净度并不很高,没有像今天化工产品“三原色”那么高的纯度。所以画工制作的高纯度的颜料基本都是混合有其他颜色的“纯色”。石绿会偏白,土红会偏黑,黄色会偏红,其他的像花青、赭石、烟脂等也都有一定的偏色现象,因为绘画使用的“纯色”颜料本身就是经过调配的,所以将这些“纯色”直接使用,不经过再次调和也不会让画面因为纯度过高而显得炸眼。
第二画面使用黑色线条勾勒,并大量间隔的使用白色。根据色彩和谐的法则:“连贯同一色调和”的原则,当画面色彩过分的强烈刺激,显的十分不调和,为了使画面达到统一调和的色彩效果,使用黑、白、灰、金、银或同一色线加以勾勒,使之相互连贯又相互隔离而达到统一。这是壁画色彩和谐的第二个因素。
第三永乐宫壁画整体色调以青绿为主,其互补色和对比色色块所占面积较小,根据色彩和谐的法则:色相上最强烈的互补色的对比,会因为色彩面积的大小悬殊减弱对比效果这一原则,壁画上最强的互补色——红色以及相邻颜色不会影响壁画色彩的和谐统一,反而能避免因色彩过于和谐而产生的呆板现象。
以上三点,是永乐宫壁画色彩既让人感到鲜艳悦目,又达到艺术的和谐统一的主要原因。
▲西壁《朝元图》局部引进香官及诸神
在今天看来,这种色彩上的表现技巧绝对是中国重彩绘画艺术史上的典范。
曾完整复制过永乐宫壁画的画家黄金鹏评论永乐宫壁画的色彩说:“壁画在色彩运用方面独具特色。多采用矿物质石色经久不变。富于装饰性的重彩勾填画法,与线描相得益彰对于表现特定内容和气氛恰到好处。整个色调以青绿为主,浓艳而沉着,极具装饰性。从永乐宫壁画可以看出中国画家在壁画创作上善于使用重彩,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的完善、成熟,直达巅峰。历经七百多年,这些色彩依然鲜艳夺目,让人们感受到当年那炫目的富丽与尊贵。”
▲西壁《朝元图》局部 天猷副元帅及佑武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