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品读“亿元黄宾虹[图文]

时间 : 04-19 投稿人 : max 点击 :

宾翁在世时,有个小他40岁的忘年知己傅雷;宾翁去世后,有个小他75年的世纪知己王中秀。“众见参差,踽踽凉凉”,这是黄宾虹给傅雷书信中曾坦露的心迹。“返本以求”的黄宾虹是那个风云际会时代“板凳一坐十年冷”的独行异类。半个世纪以后,研究黄宾虹的王中秀,则在故纸堆里又坐了30年的冷板凳,将绢纸上的一代大家还原成一个血肉充实活生生的故人。

品读“亿元黄宾虹 | 艺术评论

黄宾虹 山川卧游卷(局部) 40.5×305cm 纸本设色 1952年 中国嘉德2011秋季拍卖 成交价:5290万元人民币

30年过去,黄宾虹已随着蓬勃发展的艺术市场加入“亿元俱乐部”,成为资本追捧的明星——《黄山汤口》3.45亿,《山水四绝》7820万,《南高峰小景》6267.5万,《山川卧游卷》5290万……拍场举牌的热鸡血混合着社交媒体的多巴胺,当年的“踽踽凉凉”已然成为当下的“热热闹闹”。资本裹挟下的“大师”,成了招徕名与利的符号。然而不再寂寞的路途,又有多少后来者识得宾翁当年的目标?又有多少人看懂宾翁黑团团墨团团里的乾坤?此时回观历史,将为市场提供恰逢其时的冷静思考。

2018年11月28日凌晨,王中秀先生辞世,身后的毕生所藏和万字千文,留给中国艺术史学界一声惋叹,更留下一根薪火相传的接力棒。3月18日,“神州国光:王中秀藏黄宾虹艺术文献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当代学者与青年学子,在这精神殿堂中,看到的是前行者的来时轨迹,孕育着的是中国艺术的未来。

品读“亿元黄宾虹 | 艺术评论

王中秀《1943年黄宾虹与傅雷》手稿

黄宾虹的绘画图式只属于黄宾虹

尽管备遭践踏,生长在路边的牛蒡草依然从伤痕累累的躯体上抽出新生的枝蔓。

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牛蒡草的遭遇和生命活力令我们想起20世纪中国画的运命。20世纪之初,中国画和她相依为命的中华民族一样,面临着生死抉择。在世纪风雨中,她遭遇了来自两方面的冲击:一方面来自在19世纪商品化进程中更加萎靡不振的中国画坛式微惯性的冲击,一方面来自国人备感新奇的西方古典绘画艺术和观念的冲击。在双重夹攻之下,有人惊呼中国画已经到了绝地末路。

于是中国画坛因势分裂成两个“板块”:一些有识之士从外来文化中看到中国画走出绝境的曙光,开始摸索以西方绘画的技法改造萎靡不振的中国画;一些守旧之士则抱残守缺,墨守陈规,除了哀叹江河日下外,满足于偏安一角。

这就是世纪之初的中国画坛形势鸟瞰图。

由于黄宾虹对以折中中、西、日画的“折中派”强烈的抨击,由于他对中国文化精华的不断呵护,由于他探讨中国画论使用的多是旧有的画论“部件”,由于他绘画渐变的图式来自传统,长期以来,他被论者定位于守旧派“板块”。当我们把他放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上加以考察,当我们细心体认他在一系列论画之作精神的时候,发现这样的定位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黄宾虹的实际情况远比这样简单的定位复杂得多。

品读“亿元黄宾虹 | 艺术评论

黄宾虹 《故宫审画录》手稿复印件

30年代,黄宾虹在《中国山水画今昔之变迁》中认为学术界(包括美术界)对外来的欧、日学术“借观而容其选择”是“理有固然”的,但于“借观”的同时,须要“返本以求”。他知道,“返本以求”中国画再生空间的取向容易与守旧与逆潮流相混淆,所以一再表露心迹:“鉴古非为复古,知时不欲矫时。”当他登高一呼,应者寥寥之际,他依然故我地寻觅求索于古纸堆与世界艺术潮流之中,并于1934年发起百川书画会,和一批年轻的美专西画教授切磋中西画理。纵观其一生,在他坚守本土文化的同时,随时保持着开放的胸襟,他坚信,在危机与机遇并存的现代,传统深厚的中国绘画一定会再铸辉煌。

借观外来艺术而返本以求,需要“板凳一坐十年冷”耐得住寂寞的心态,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竭一生之苦功的毅力。这,对于生活在严酷的生存压力之下要养家活口的画家来说,是难以承受的。所以,在1943年黄宾虹遇到知己傅雷之前,现实留下给他的只能是条“踽踽凉凉”(黄宾虹语)的独行者之路了。

取径独行者之路使黄宾虹既不同于视传统为糟粕而热心于折中中西的“新派”,也不同于视外来文化为洪水猛兽而泥古不化的“旧派”:他处于新旧两个“板块”边缘之外。这使他把自己流放到两个大陆之间的一小片“孤岛”之上。

黄宾虹“返本以求”的画学语言貌似老生常谈,他所给出的带有他强烈个性化色彩的理论阐述的图式远离时尚审美趣味,不入时好,所以生前身后很长的一个时期,他的艺术和艺术理论难邀真赏,知音寥寥。当风云几度变幻的20世纪远去,中国画生存环境和生长空间再度引起人们关注,当20世纪文献整理工作取得一定进展,黄宾虹他那一度难以参破的画理内核有望突破,他个性极强的作品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发掘出来的一度尘封于发黄变脆纸张上的“黄宾虹文献”几乎成为一门“显学”的时候,回顾梳理黄宾虹“独行者之路”的历程,也许是件饶有兴味的事。

艺术拒绝复制,拒绝泥古不化,黄宾虹绘画图式只属于黄宾虹。摈去他的绘画图式,摈去他奉献的艺术瑰宝,黄宾虹艺术思想的哲理、艺术演化的机制,也许更值得我们三思。

傅雷认为:“绘画鹄的当不止于撷取古贤精华,更须为后人开路。”

我想他是对的。

读黄公之画

客有读黄公之画而甚惑者,质疑于愚。既竭所知以告焉,深恐盲人说象,无有是处,爰述问答之词,就正于有道君子。

黄公之画“不求形似”

客:黄公之画,山水为宗,顾山不似山,树不似树,纵横散乱,无物可寻,何哉?

曰:子观画于咫尺之内,是摩挲断碑残碣之道,非观画法也。盍远眺焉?

客:观画须远,亦有说乎?

曰:目视之物,必距离相当,而后明晰。远近之差,则以物之形状大小为准。览人气色,察人神态,犹须数尺之外。今夫山水,大物也,逼而视之,石不过窥一纹一理,树不过见一枝半干,何有于峰峦气势?何有于疏林密树?何有于烟云出没?此郭河阳之说,亦极寻常之理。“不见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天地间之山水,非百里外莫得梗概,观缣素上之山水,亦非凭几伏案所能仿佛。

品读“亿元黄宾虹 | 艺术评论

黄宾虹 山水四绝 143.5×47×4 纸本设色 1949年 中国嘉德2018秋季拍卖 成交价:7820万元人民币

客:黄公之画甚草率,与时下作风迥异,岂必草率而后见笔墨耶?

曰:噫!子犹未知笔墨,未知画也。此道固非旦夕所能悟,更非俄顷所能辨。且草率果何谓乎?若指不工整言,须知画之工拙,与形之整齐无涉,若言形似有亏,须知画非写实。

客:山水不以天地为本乎,何相去若是之远?画非写实乎?所画岂皆空中楼阁?

曰:山水乃图自然之性,非剽窃其形。画不写万物之貌,乃传其内涵之神。若以形似为贵,则名山大川,观览不遑,真本俱在,何劳图焉?摄影而外,兼有电影,非惟巨细无遗,抑且连绵不断,以言逼真,至此而极,更何贵乎丹青点染?

夫写貌物情,据发人思,抒情之谓也。然非具烟霞啸傲之志,渔樵隐逸之怀,难以言胸襟;不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难以言境界;襟怀鄙陋,境界逼仄,难以言画。作画然,观画亦然。子以草率为言,是仍囿于形迹,未具慧眼所致,若能悉心揣摩,细加体会,必能见形若草草,实则规矩森严,物形或未尽肖,物理始终在握,是草率即工也。倘或形式工整,而生机灭绝,貌虽逼真,而意趣索然,是整齐即死也。此中区别,今之学人,知者绝鲜,故斤斤焉拘于迹象,惟细密精致是务,竭尽巧思,欲工转拙,取貌遗神,心劳日拙,尚得谓为艺术乎?

艺人何写?写意境、实物云云,引子而已,寄托而已。古人有云,作画之道,掇景于烟霞之表,发兴于深山之巅;掇景也,发兴也,表也,巅也,解此便可省画,便可悟画人不以写实为目的之理。

黄公之画“不悦人心”

客:黄公之画,纵笔墨精妙,仍不免艰涩之感,何耶?

曰:艰涩又何指?

客:不能令人一见爱悦是已。

曰:昔人有言:看画如看美人,其风神骨相,有在肌体之外者。今人看古迹,必先求形似,次及傅染,次及事实,殊非赏鉴之法。其实作品无分今古,此论皆可通用。一见即佳,渐看渐倦,此能品也;一见平平,渐看渐佳,此妙品也;初看艰涩,格格不入,久而渐领,愈久愈爱,此神品也,逸品也。观画然,观人亦然。美在表皮,一览无余,情致浅而意味淡,故初喜而终厌。美在其中,藴藉多致,耐人寻味,画尽意在,故初看平平,而终见妙境。若夫风骨嶙峋,森森然,巍巍然,如高僧隐士,骤观若拒人千里之外,或平淡天然,空若无物,如木讷之士,寻常人必掉首弗顾,斯则必神专志一,虚心静气,严肃深思,方能于嶙峋中见出壮美,平淡中辨得隽永。惟其藏之深,故非浅尝可能获;惟其蓄之厚,故探之无尽,叩之不竭。

品读“亿元黄宾虹 | 艺术评论

傅雷《观画答客问》早期出版稿

黄公之画“不随四王”

客:黄公题画,类多推崇宋元,以士夫画号召。然清初“四王”,亦尊元人,何黄公之作,与“四王”不相若耶?

曰:“四王”论画,见解不为不当,顾其宗尚元画,仍徒得其貌,未得其意,才具所限耳。元人疏秀处,古淡处,豪迈处,试问“四王”遗作中,能有几分踪迹可寻?以其拘于法,役于法,故枝枝节节,气韵索然。画事至清,已成弩末。近人盲从附和,入手必摹“四王”,可谓取法乎下。稍迟辄仿元人,又只从皴擦下功夫,笔墨渊源,不知上溯,线条练习,从未措意,舍本求末,求为庸史,且戛戛乎难矣。

客:然则黄氏得力宋元者,果何所表现?

曰:不外神韵二字,试以《层迭冈峦》一幅为例,气清质实,骨苍神腴,非元人风度乎?然其豪迈活泼,又出元人蹊径之外,用笔纵逸,自造法度故尔。又若《墨浓》一帧,高山巍峨,郁郁苍苍,俨然荆关气派,然繁简大异。前人写实,黄氏写意,笔墨圆浑,华滋苍润,岂复北宋规范?凡此取长补短风格,所在皆是,难以例举。若《白云山苍苍》一幅,笔致凝练如金石,活泼如龙蛇,设色妍而不艳,丽而不媚,轮廓灿然而无害于气韵弥漫,尤足见黄公面目。

黄公之画“不似一面”

客:世之名手,用笔设色,类皆有一定面目,令人一望而知。今黄氏诸画,浓淡悬殊,犷纤迥异,似出两手,何哉?

曰:常人专尊一家,故形貌常同;黄氏兼采众长,已入化境,故家数无穷。常人足不出百里,日夕与古人一派一家相守,故一丘一壑,纯若七宝楼台,堆砌而成;或竟似益智图戏,东捡一山,西取一水,拼凑成幅。黄公则游山访古,阅数十寒暑,烟云雾霭,缭绕胸际,造化神奇,纳于腕底;故放笔为之,或收千里于咫尺,或图一隅为巨嶂,或写暮霭,或状雨景,或咏春朝之明媚,或吟西山之秋爽,阴晴昼晦,随时而异,冲淡恬适,沈郁慷慨,因情而变,画面之不同,结构之多方,乃为不得不至之结果。《环流仙馆》与《虚白山衔璧月明》,《宋画多晦冥》与《三百八滩》,《鳞鳞低蹙》与《绝涧寒流》,莫不一轻一重,一浓一淡,一犷一纤,遥遥相对,宛如两极。

相关文章

  • 如何收藏行为艺术[图文]
    如何收藏行为艺术[图文]

    如果没有作品、图片和任何实物形式,一个艺术机构如何收藏艺术品?这正是赫希洪博物馆和雕塑公园(Hirshhorn Museum and Sculpture Garden)最近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难题。它收购了提诺·塞格尔(Tino Sehgal)2006年的行为艺术作品《这个你》(This You),这是第一件进入这一知名美术馆收藏清单的行为艺术作品,也是艺术家塞格尔迄今为止唯一在户外完成的行为艺术作...

    468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第十二届“鸿儒杯”海峡两岸书画大赛初赛第二名蒋克作品赏析[图文]
    第十二届“鸿儒杯”海峡两岸书画大赛初赛第二名蒋克作品赏析[图文]

    蒋克,男,汉族,1953年4月出生,党员。1972年底应征入伍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卫戍区。退役后入职一家大型企业集团,一直从事办公室工作。期间应考脱产学习,中共滁州市委党校党政管理大专毕业,后继续学习,中央党校八九级本科班经济管理专业毕业。退休后进入全椒县老年大学书法班学习,师从书法老师李忠尧先生,临习王羲之,赵孟頫等书法大家楷行草书,受益良多。近几年参加了省市县各级书画展并多次获奖。蒋克作品赏...

    373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今天的题材过于细化导致难出大师[图文]
    今天的题材过于细化导致难出大师[图文]

    达·芬奇的风景素描“达·芬奇强调大师应涉猎全面,非常有趣。”中央美院美术史博士吴杨波认为《达·芬奇笔记》让人们惊叹的地方,还在于他在不同领域那种严谨的实证方法与态度。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朱其认为,值得思考的是,中国学习西方绘画100年,也没有达到西方500年前的水平。“(如果按照达·芬奇衡量大师的标准看)中国最好的美术学院老师的写实油画、素描水平拿到西方一比,只不过是二流水平。”中央美院美术史博...

    1278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慧眼识珠—张国樟美育专栏[图文]
    慧眼识珠—张国樟美育专栏[图文]

    珠宝商因为精品珠宝看的多了才练就一双慧眼,有了慧眼才能辨别出好的珠宝。酿酒师只有真正懂得品味好酒才会酿出好酒。我们只有真正美的东西看的多了才有好的审美眼力。道理也一样,不管是中国画美学欣赏者还是创作者,都要多看历史上和现、当代的精品好画,才能培养一双认识中国画之美的慧眼。好东西品的多了,见到差一点的自然不舒服,好的画看的多了,见到一般的作品就提不起神,审美能力自然上去了。(请横屏浏览)自古以来很...

    1465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看王贵忱书法:看什么 看文化[图文]
    看王贵忱书法:看什么 看文化[图文]

    题岭南书艺印蜕 台山黄文宽先生篆刻远宗古鉨汉印,近得皖浙印学精微,触类旁通,兼容并蓄,形成沉雄刚健之自家风格。此一朱一白印章,乃先生一九八四年为《岭南书艺》创刊而镌刊,是其晚年鼎力之作也。乙未冬至,铁岭王贵忱记。时间:2015年 钤印:留香、王贵忱印题可居丛稿书研拓   石出端溪宋坑,石质细润,色呈猪肝,天然石皮作封面,左刻李一氓题书名,右开墨堂,天工人工,浑然一体,堪称绝妙雅玩也。甲午立春,铁岭...

    1953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群峰起舞线作曲 “姚氏焦墨”又一峰——姚伯齐焦墨山水画赏析[图文]
    群峰起舞线作曲 “姚氏焦墨”又一峰——姚伯齐焦墨山水画赏析[图文]

    姚伯齐先生作品:无題之四.68x68cm姚伯齐为人很朴实、特本分、懂感恩。为艺则很执拗、好钻研、喜创新。他的焦墨山水画有如下三个显著的特征:一:姚伯齐以创新精神引领艺术创作,开创性的把音乐的韵律与节奏感完美的应用于他的焦墨山水艺术创作。他的焦墨山水画有一种恢弘的艺术气势与强大的文化气场,具有中国文人情怀、中国山水精神与中国文化气派。二:姚伯齐深研中国传统文化与书画艺术,在融会贯通中研究创新...

    698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吴霜:艺术,是我本真的追求[图文]
    吴霜:艺术,是我本真的追求[图文]

    《春、夏、秋、冬》布面油彩 365x72cmx4 2022青年艺术家吴霜绘画作品展“又一年花开”在今日美术馆展出。展览以花为线索,分为“词中意”“物之相”和“一枝春”三个篇章,共展出艺术家 80 余件新作,全面地呈现其近来的视觉艺术积累与个性表达。吴霜1988年出生于艺术世家,祖籍江苏东台,生长于南京。曾求学于澳门理工大学、北京语言大学,2011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书法系。2021年...

    1427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高峰意识——张国樟国画美育专栏[图文]
    高峰意识——张国樟国画美育专栏[图文]

    潘天寿先生说,中国绘画是东方传统美学的代表。他认为“传统的国画和传统的西画代表着绘画的两极,是世界绘画艺术的“两大高峰”,东方绘画的基础在于哲学,西方绘画的基础在于科学。这两大高峰对峙于欧亚两大陆之间,使全世界仰之弥高,它们各有自己的最高成就。书画自信代表对东方美学的自信,中国画发展了几千年,从写实到写意,从描摹自然到书写精神,特别是到了宋代,达到了一个高峰,宋徽宗赵佶就是个美学家和书画家,他创造...

    1293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网络已可饱看高清艺术 非去美术馆不可的理由是什么[图文]
    网络已可饱看高清艺术 非去美术馆不可的理由是什么[图文]

    不久前,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宣布,将向全社会开放其公共藏品资源,这次藏品资源包括20万件藏品的37.5万张图片,大多为高清图片。事实上,近年来,大都会一直在逐渐开放它的馆藏图片数据。只不过这次开放的力度,能够最大程度地接触到广大用户,突破实体展示的物理限制。其实,大都会博物馆并不是第一个这样做的博物馆,在此之前,位于法国巴黎的卢浮宫、位于华盛顿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位于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以及位...

    1625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宝石中的秘密[图文]
    宝石中的秘密[图文]

    大多数消费者并不知道宝石通常是经过技术处理的,它们或许被玻璃填补或是射线照射过,但零售商们大都选择缄口不言。“在美国,如果好看,就能卖得动,”国际彩色宝石协会(ICA)执行董事Gary Roskin说。像加热宝石这样的加工宝石的过程是很常见的,“没有人真的关心”,他补充道。但是还有其他处理方法,例如用铅玻璃填补裂缝来掩盖宝石不佳的情况也很常见,“但这些情况消费者需要知情”。美国宝石研究院每年...

    1044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梵高:从灰色的荷兰画派到热烈的巴黎之光
    梵高:从灰色的荷兰画派到热烈的巴黎之光

    凡·高作品《吃土豆的人》(1885)一想到凡·高,人们总会想到明亮而浓烈的色彩。不过,他调色板上的颜色并非总是如此生动而热烈。如果我们将他早期的静物画和后期的大作相互对比,便能发现他的探求过程,即色彩从幽暗走向明快。灰色的荷兰画派凡·高曾在海牙随艺术家安东·莫夫(Anton Mauve)学画,并在此阶段培养了对色彩的感觉。莫夫擅长用柔美的色调,捕捉景物的气息。如其他海牙画派(亦被称作灰色...

    1006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隆荣春拍徐悲鸿画作《十骏图》鉴赏[图文]
    隆荣春拍徐悲鸿画作《十骏图》鉴赏[图文]

    徐悲鸿画作《十骏图》此长卷系1944年徐悲鸿为现代著名金石篆刻家简琴斋所作。徐悲鸿平生酷爱金石篆刻,与简琴斋宜情甚深。二人抗战前即为至交。徐悲鸿每到香港,必与简交流篆刻心得。1938年一次聚会上,简琴斋以自藏的一幅张大干“黄山龙潭图”换徐悲鸿所藏张大干“黄山图”二人各在画上作长跋以志友情,成为画坛家话。1944年徐悲鸿精心为简琴斋绘制此巨幅长...

    627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看山还是山 ——读徐裕颂国画[图文]
    看山还是山 ——读徐裕颂国画[图文]

    徐裕颂徐裕颂,1971年生,广西贵港人,号匡石,借山书房主人。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美术专业,现为广西书画院专职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西美术家协会理事,广西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广西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全区美术展览及获奖,被全国多个省市级政府、美术馆、机构及个人收藏。看山还是山——读徐裕颂国画文/潘大林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此乃参禅三境界,为唐代禅宗...

    606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大愚书画」多维度解析《万壑奇峰图》的艺术内美线条[图文]
    「大愚书画」多维度解析《万壑奇峰图》的艺术内美线条[图文]

    艺术赏析内美线条之“折钗股”屋漏痕”、“折钗股”、“印印泥”、“万岁枯藤”等等这些流传千年的书法术语,是古人对书法线条至高形态与意境的一种借喻,并且每种借喻都有着不尽相同的特指,比如“屋漏痕”更多的是指线条凝重自然的体态,“印印泥”则指沉着朴茂的笔痕等等。而“折钗股”被奉为其中,特质便是那圆润饱满且自然斑驳的线条与人文痕迹的结合。大愚《万壑奇峰》未装裱截取曲中有直直中有曲圆润而饱满书法是来...

    303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古代书画中的秋山红树[图文]
    古代书画中的秋山红树[图文]

    感时伤怀,是深植于传统文人骨子里的文化烙印,不仅淋漓尽致地出现在诗词歌赋里,而且绘画作品中也频频出没其身影。就秋天而言,受“悲秋”愁绪的影响,寒林成了最重要的绘画意象。与此相对应,也存在一种摹写秋山嵯峨、秋水澄澈、秋叶热烈的创作。在这类秋色画作中,红叶暖色调的介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激发出了秋风赋色、红醉霜华的灿烂之美,不仅消解了寂寥秋思,而且诠释了秋天丰盈、昂扬和精彩的人文价值,表达了“秋...

    888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