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岭南书艺印蜕 台山黄文宽先生篆刻远宗古鉨汉印,近得皖浙印学精微,触类旁通,兼容并蓄,形成沉雄刚健之自家风格。此一朱一白印章,乃先生一九八四年为《岭南书艺》创刊而镌刊,是其晚年鼎力之作也。乙未冬至,铁岭王贵忱记。时间:2015年 钤印:留香、王贵忱印题可居丛稿书研拓 石出端溪宋坑,石质细润,色呈猪肝,天然石皮作封面,左刻李一氓题书名,右开墨堂,天工人工,浑然一体,堪称绝妙雅玩也。甲午立春,铁岭王贵忱谨书于广州可居室南窗下。时间:2014年 钤印:大泉吉祥、铁岭王贵忱章、此可居奇货也
采写 信息时报记者 冯钰
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陈文杰
“北有王世襄,南有王贵忱”,88岁高龄的王贵忱先生是当代著名的通才式学者,治学范围包括历史学、钱币学、文献学以及金石书画等诸多领域,于广东地方文献的保护与研究着力尤多,著述宏富。
3月25日,由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与广州图书馆承办,广州一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与广州汇正艺术机构共同协办的“可居墨稿——王贵 忱书法展”在广州图书馆展览厅开幕,展出了王贵忱先生自上世纪50年代初至今各类书法作品120余件,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他不同时期的书法风貌和整体的艺术 成就。
据了解,此次展览将延续到4月12日。《王贵忱书法集》首发式同期举行,本次展出作品均收录于该书中,这也是其个人的第一本大型书法专集。
众多书法界名宿认为,是深厚学养塑造出王贵忱书法的独特风貌,这种不落俗流的学者气,是他一生治学的自然体现,也是当下书坛的一股清流。
走进展厅,许多观众会感到意外——不见通常书法展中常见的、展场效果强烈的、扑面而来的擘巢大字,反而大都是书卷气十足的小行书。仔细看去,这些作品的内容包括古籍的题跋、抄写的书稿、砖拓、砚拓及书写的对联和诗词等,透过这些,似乎可以看到一位学者的“治学日常”。
的确,对王贵忱来说,毛笔字不是用来“展示”的一门“艺术”,而是他日常书写的工具。他说自己少年时家贫,上学不多,但一直坚持书写,尤其精研小楷、行书,他治学研究的笔记、书稿,与师友往来的信函,都是用毛笔书写。
王贵忱的小楷私淑钱玄同、魏建功,远追晋人和北魏写经;行书远宗二王,复入苏轼、董其昌以至罗振玉、谢无量,形成醇古淡雅、不急不厉、纯任自然的书风,有浓 郁之书卷气。1984年,他参与创办了《岭南书艺》,积极推动书法艺术的普及和研究。周叔弢先生曾对王贵忱书法评价道:“先生书法,质朴厚拙,毫无侧媚之 态,世人或不易知也”。
“世人或不易知”,这句话说到了关键。王贵忱的书法个人特色非常明显,不合俗流,有些人看不懂,认为不好,认为 “拙”。对此,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研究员、中文系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五届副主席,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陈永正先生认为:“王贵忱 的书法,高就高在唯一性,不可复制,从他的书法里,看到他的修养、看到他的个性、看到他整个人的面目。”
“王先生的书法是独特的,独一 无二的,他人无法学的。”陈永正说,“如果单就‘功力’来说,王先生的书法,比起一些老前辈,也许不算特别深,但王先生的书法取得很高成就,他的‘高’不 在技巧。现在很多人看书法,往往是停留在技巧层面:结体怎么样,起笔怎么样,收笔怎么样,有没有起承转合,有没有提按,墨彩浓淡怎么样。王先生的书法,纯 粹技巧方面,也许不如古今许多大书家,但成就却很高。他脱离了人们习见的所谓技巧,这些在他看来,只是手艺,形而下者。怎么看王先生的书法?我说,先要有 看懂的资格,具备良好的素质,你要是一个文化人,要有较高的修养,要提升到哲理的层面,你才能够了解王先生那种最具个人风格的书法。看气象,看神韵,看情 调。要从精神的层面去看,你才能够真正看懂。这个是最难的。”
陈永正说自己最欣赏王贵忱书法中的小行书,韵味无穷。“他那种小字,小行 书,小中见大,纳须弥于芥子,很难啊!他写这么小小的字,用广州话来说,‘好禁睇’,即很耐看,经得起看,百看不厌。很多人的书法,广州话叫‘撒眼娇’: 乍一看,好像不错,看多两眼,就没有什么可看了。”
此次展览中所展示王贵忱书法,其书写内容也与其学术研究密切相关:早年的作品几乎都 是以题跋的形式出现,主要题在他所收集的各种古籍里,内容反映其在不同领域的研究心得。王贵忱说,序跋文字最见学问:“这是最难的,必须兜得住才行。”尽 管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创作以诗词、联语为内容的书法作品,但题跋却一直是他极富个人色彩的书写符号,并持续至今,本次展出的作品《题猴王、松鹤二砚 墨本》《录〈二十七松堂集〉高纲序并跋》《龚定庵自书诗卷跋》,以及今年新作之《战国魏四龙祥云大型画像砖跋》等作品均为此种特色呈现。
人物介绍
王贵忱,号可居,1928年生,辽宁铁岭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1949年随军南下。转业后任汕头市交通银行、建设银行行长。1957年被错划为“右 派”。1978年落实政策后,历任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副馆长、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广州市地方志编委会副主任兼办公室负责人。1994年获国务院特殊津 贴。现为广东省书法家协会顾问、《广州大典》顾问。其研究涉及历史学、文献学、金石学、钱币学、书画艺术等领域,编著和参与整理《先秦货币文编》《明本潮 州戏文五种》《屈大均全集》《廖燕全集》《中国钱币文献丛书》《可居丛稿》《可居室藏钱币文献图录》等书籍。
名家评论
看王先生书法,看什么呢?看文化。他天赋很高,很聪明,他的书法,完全是写出他自己,他个人的修养,个人对艺术的见解。他的书法是用“心灵”表现出来的。这 才是真正的创新。我总结为两个字:一曰“雅”,二曰“逸”。王僧虔《笔意赞》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直指本源,可谓 得书法之至道。先生书中的“雅”,使其神采内蕴,臻于妙道;而“逸”,萧散澹远,足见先生的襟怀。——中山大学教授、书法家陈永正
王贵忱先生找到了适合自己书法发展的道路,表现为萧疏、淡雅、典静、隽永,清气流动,书卷气足。这次展览汇集了他半个多世纪的作品,可以说丰富多彩、精致入 微。从内容来讲,除了小部分是古人的诗词楹联之外,绝大部分都是他自己创作的,能够展示他作为文献学家和文物鉴赏家的学养,这些手抄书稿、各种题跋,件件 都富有文化含量,对当今浮躁成风的书坛是一剂清凉剂。相信这次展览对推动广东书法事业发展将产生很好的作用。
——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桂光
“玩儿”出来的学问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王贵忱常以写经体抄录自己的文稿和题写金石拓本,其代表作是其钱币研究论文《吴泉 说》,在这次展览中,这件作品也得以与观众见面。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他从军队转业到银行系统工作,恩师周叔弢先生提醒他,在银行工作应该研究货币史,从那 时起,王贵忱就开始有意识地收集钱币及钱币文献,进行古泉学研究。
“当时我收藏钱币古籍较珍贵的版本是明刻本洪遵《泉志》,1959年 商承祚先生在这套书上题跋,当时我已是遭贬谪之身(指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期间),老人家不怕牵连的高谊,没齿难忘。后来,我还陆续收了几种版本的 《泉志》,其中有一套是容庚先生给我的。在多年的集藏钱币谱录的过程中,得到于省吾、容庚、商承祚、戴葆庭、罗伯昭、骆泽民、潘景邓、黄文宽、启功、朱 活、马定祥、马国权、裘锡圭等先生的鼎力相助,或赠珍贵钱币谱录,或送古币拓本。”
半个多世纪的持续收藏,让王贵忱成为当代收藏钱币文 献最多的人之一,除了明刻本宋洪遵《泉志》外,还有明正德本元马端临《钱币考》、明欣赏本宋李清照《打马图经》等善本孤本。而这些珍藏,都已捐献成为中国 钱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供社会研究与使用。由收藏带学问,王贵忱在钱币学方面的研究蔚成大家,中国钱币学会评定的“金泉奖”是泉界最高学术成果奖,在已经 评定的四届金泉奖中,王贵忱获得四连冠五项奖,如此殊荣,目前泉学界仅此一人。
王贵忱喜欢说自己“好玩儿”,这个“好”读作四声,是喜 爱之意。他所说的“玩儿”,是遍收古书杂项。在这次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他藏品的拓片,有碑拓、钱币、古砚、铜镜、汉画像砖……甚至臂搁。拓片是用宣 纸贴在器物表现,用墨拓印来记录花纹和文字的方式,除了用于记录之外,更可让日晒雨淋后模糊不清的纹样脱去视觉干扰,更清晰地显示出来,是金石学家研究的 重要方法,后来也成为文人雅士喜爱的藏品。
王贵忱在拓片上题记的文字,短小精要,体现着他的学养和研究。在《题龙川佗城唐开元塔残砖》 中,他写道:“残砖出龙川佗城旧塔侧废墟中。依《龙川县志》称康熙五十二年,邑人宋某于塔身脱落处获开元三年款识砖,厥后邑中遂亦称为开元塔。唯后世修 葺,于建塔年代持说模棱,盖年湮代远,史文无征耳。此砖高温烧制,古朴坚实,信非赵宋以后所能产。砖文并作释家语,是为玄宗当国日遗物,宋氏之言可信据 也。”认为所拓印之残砖确为唐代开元旧物。
说王贵忱的书法作品耐读,除了书法本身的魅力之外,书写内容的丰富文化内涵更是“耐读”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