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看了“何东速写故事 : 我的七十年代(8)"中的作品,最让人难忘的是父亲的身影和母親的背影。尤其是母亲缝衣服的背影,让人回想起童年的记忆,冲击心灵深处。这种情境,往往是印在心里的,能用速写才能记录下来,所以如此感人!
速写艺术是把现场感受直接传递给画家的一种情感表达。速写是感性的,即时的;进而是鲜活的,生动的;速写在线条流动中,往往还体现了线性艺术的魅力。
感谢师友们的关注和真诚支持!
速写故事/摘录(7)师友的留言:
李人毅(北京):何东少年记录的一幕幕往事,也是共和国的印迹,是一个时代留给后人的文明讯息。所以倍感珍惜!
罗老(广西南宁):何东的文章把我们带进了自己的年代。感概啊,人生那么短暂!他本身是搞艺术的,一旦当了领导,那就是杂家、琐事,作为单位的衣食父母,专业容易受到影响。没有他的付出,就没有这个报刊的今天,这个平台培养提升了很多人;另外,写回忆文章,心情也是愉快的,愉快了,心也乐了,有益健康长寿!
张正忠(江苏海门):献身媒体,不忘艺术!
李耀春(天津):记忆中的画面又活了,太珍贵了。
柴寿武(天津):少年时代的生活大都是纯真而又美好的,正如何东笔下对小学校和小学生活的描写,又唤醒了我对美好的少年时代的回忆一一第一次系上红领巾的庄严和神圣感,对慈母般小学老师的敬重感和对度过六年初学生活的小学校园的留恋感……都像电影蒙太奇般一幕一幕地浮现在我的眼前。特别是因为有与何东对美术的相似的追求和爱好,也曾有过被中学时代的班主任委以写黑板报、刻蜡板、出校刋等宣传“重任”的经历,因而对何东速写故事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看着并读着何东速写故事,使我彷佛穿越了时空,又回到了那清纯、甜蜜而又无限美好的少年时代……
王金厚(天津):何东在年轻时期就注重画速写,为以后绘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老照片和速写习作很珍贵。
罗海南(天津):邵鸿萍——感慨呀!……三个字意味深长呀!《故事》引起人们无限回憶,一恍都老了。
张玉忠(天津):细细品味何老师七十年代的速写,是一种对童年过往的幸福追忆,同时感叹何老师那时的速写画的确实是很棒!不论大场景,还是对人物个体的动态及表情刻画都很生动,准确,没有一点的浮躁,是那个年代在美术书籍上看到的速写一样的优秀!亲切,感人。
徐文汉(天津):何社速寫故事生動、親切、真情、感人,畫與文字充滿生活氣息,樸實無華,非常珍貴。
吕大江(天津):令人感动、分明是一部天津民情回忆录!
姜三姐(老邻居):看了你的速写故事1至7特别感动,真为你高兴!为你点赞!你用自己的儿童和少年时光、刻苦学习、描绘出这么多真实、生动、感人至深的画面。谢谢分享!92路无轨电车、那上方有两根长长的辫子、是那个年代都记忆深刻的、你画的那么逼真,它是时代的缩影,现在己经成为了历史。你的速写感觉超越相机的记录⋯⋯
朱四姐(老邻居):最感兴趣的就是团结道小学的新楼和旧楼!我们都从那里教室上过课!侧面的小操场,我还在体操台上做领操员,带同学们做体操!后侧是一片大水坑,当年李旭升老师经常带我到河边去吊嗓子,学习朗诵发音。
王传文(美国):好速写,好故事。佩服画家的好记性,好文笔。
周平珖(美国):可貴的畫者,大家評得也精彩!
速写故事(8)
50.母亲 清明节,引起我对离世十多年母亲的思念和回忆。那时家里人口多,只有父亲工作有收入,日常生活自然困难。好在有母亲专职照看我们几个孩子,童年还是充满了快乐。小时候看到母亲自己设计图案,用各色丝线绣出的多彩小鸟与蝴蝶、盛开的花朵,觉得特别好看和神奇,也激发出我对美的向往!母亲支持我学画画,但从不让我画她,迷信地认为会画走魂儿。所以我画母亲的速写,都是偷偷画的,不敢让她知道。这幅速写是我画母亲缝补衣服时的背影。
51.父亲 父亲曾受“文革”运动的冲击,有一段时间“靠边站”。每天在家写工作材料和接待来访的职工。闲下来便辅导我学画临摹和速写。当初有人看到我的速写本,说你怎么画的都是带眼镜的?他哪里知道父亲辅导我画速写时,还给我当模特儿进行各种动作示范。那时父亲常说要"曲不离口,笔不离手",学习艺术必须勤学苦练,没有捷径可走。真是“父爱如山”,父亲已去世多年,他的言传身教,使我受益至今。
52.英姐 英姐是我家隔壁的邻居,英姐很阳光,开朗勤快,有着像红红的苹果一样的笑脸,那时院里到处都是她的笑声。英姐参加工作后,在一个食品商店卖水果,对顾客热情周到,人缘特别好!但命运不佳,英姐因病英年早逝,令人惋惜!
53.月牙河 月牙河地处天津市区东部,始于新开河,至贾家沽入海河。是延绵十几公里长的一条清澈宁静的小河。查阅资料显示,月牙河始于明末清初,是为减轻天津卫城的洪水威胁,沿老河经多年开挖形成的泄洪水道。当年水运兴盛,河道舟楫往来,并成为沿岸各村船运通道和农田灌溉的重要水源。解放后,政府部门对原河道进行多次疏浚拓宽,同时美化堤岸,逐渐形成了天津一道风景线。放暑期时,往往我和小伙伴们相约到月牙河畔,玩累了就画画郊野景色。那里树荫下的小村庄静谧祥和,鸡犬相闻,河水清澈,水草茂盛,虾游鱼跃,美不胜收。
54.马车 有了马车,才有了马路。现在城乡路上都是汽车了,老人们都习惯还把公路称之为马路。七十年代的天津市,虽然早就是北方经济中心,但路上汽车并不多,更没听说过拥堵塞车。马路上时常能见到拉货送菜的马车。当时这些马车承担起了近郊农村为城市提供吃喝拉撒服务的基本职责。
55.拖拉机 天津拖拉机制造厂,简称“天拖”。七十年代很有名,“天拖”也确实牛,1956年建厂,诞生过多项全国第一。当时“铁牛”牌拖拉机闻名全国。天津人也以“天拖”为骄傲,相声里都有“我天拖的”。拖拉机现在城市里很少见了,但生活在当代城市的我们,有时也不妨把它当成幻想的对象。我的一位老师曾梦想每天开着大拖拉机去美院教学。多拉风!那可比开奔驰,路虎牛多了!
中国人物画家何东简介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画学会理事,天津市美术家协会人物画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报社社长。1961年11月生于天津市。1982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获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首批“五个一批”文艺人才、天津市德艺双馨艺术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56.新仓库 中山门新村附近,有一座神秘的军仓库。四周有城墙式的围墙,围墙隔一定距离有一雕堡,上有枪眼射击孔,墙外边是环仓库的护城河。听长辈们讲,军仓库前身是1937年日军侵占天津后,看中这一带荒地是由东郊进津的大门,而修了“华北物资总库”。据说共产党游击队还火烧过仓库里储备的大量侵华战略物资。不知为什么已存在多年的的军仓库,当地人管它叫“新仓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