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翁同龢后人捐献美国183件文物引争议 你怎么看[图文]

时间 : 04-16 投稿人 : 小熊 点击 :

翁同龢后人捐献美国183件文物引争议 你怎么看 | 美术知识

王翚与宫廷画家焦秉贞合作的《安歧像》卷(1698)。画面描绘了富甲一方的盐商及艺术收藏家安歧以及其庭园别业。翁万戈捐赠。

上周,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在其官网宣布,接受了史上数量最多且意义最为非凡的一批中国书画捐赠——翁万戈家藏。这批捐赠文物共有183件,该家族收藏共传承了六代人之多。执行此次捐赠的是今年100岁的翁万戈及其家人。

翁同龢后人捐献美国183件文物引争议 你怎么看 | 美术知识翁万戈

翁万戈是清代翁同龢的五世孙,他本人是一位中国书画收藏家、鉴赏家,翁氏家藏的核心部分由其先祖在19世纪蒐集奠定。翁氏家藏可谓是美国顶级的中国艺术品私人收藏,并以其作品质量上乘、大师序列恢弘、保藏状态良好和流传著录清晰而见长。此次捐赠共有130幅绘画、31幅书法、18件拓片及4件织绣,横跨了十三个世纪五个朝代,并集中体现了明清时期的收藏优势。波士顿艺术博物馆中国藏品以早期宋元书画为特色;此次捐赠大大填补了馆藏的晚期书画领域。

翁万戈表示:“我从小就看中国画,整个人生都和中国书画联系在一起,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是我来美国后到访的第一家馆,这里也是我很有归属感的一个地方。我很高兴我的家藏最终和博物馆馆藏汇聚在了一起,犹如命运使然。”

翁万戈本人是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的长期资助人,过去的十年间,他曾向博物馆捐赠了21件重要的中国艺术作品。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表示,预计将在2019年秋季在其亚洲展厅举办翁氏家藏精选展。

不过,翁万戈数次向美国的博物馆捐赠如此大量的文物也激起了大量争议。

有观点甚至从其祖上谈起,“翁同龢,光绪帝师,长期位高权重,然其虽深居高位,却无大才,心胸狭窄。因与李鸿章早年有旧仇,后处处与李针锋相对,全然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处处制肘导致甲午海战,财力不济,无法把先进军舰买回来,最后被罢官夺职,黯然回乡,今天我又看见他的五世孙翁万戈将183件属于中华民族的珍宝捐给了波士顿,也许是我狭隘,但是我就是想说,这些东西不属于某个人,她们属于国家,属于中国这片土地,文物也是有国界的,不管这片土地给过你什么不好,它也是哺育你长大的地方,羊有跪乳报恩,乌鸦有反哺之情。我觉得是时候反思一下了,翁老!”

也有读者认为,这个结果,虽然让国人抱憾,但也不必苛责,“现在是人是美国公民,东西是美国公民的私人财产,捐给谁人家有自己的考虑,我们无权置喙。波士顿博物馆技术条件良好,未尝不是文物的好的归宿。”

但更有读者在“澎湃新闻”留言认为,目前中国对文物前所未有的重视,国有博物馆保存条件也非常之好,这些文物是当时文物是国家混乱时出境的,如果现在,未必可以出境,因为这些并不都可以理解为私人收藏,更是国之重宝,翁氏家族把这么多国宝无偿捐给美国,而多年前给上海图书馆的古籍却是通过拍卖收取了450万美元,两相对照,让人多少不是滋味。“中国文物在国外就一定被善待吗?未必,英国收藏的《女史箴图》就被遭到了很大的破坏。”

一位读者感叹说:“前两天去清华大学博物馆看日本一美术馆馆藏的西方油画,人极多。我跟女儿说,西画在中国几乎没有收藏,来到中国不容易,要抓紧去看。看了翁家捐赠美国如此多文物,郁闷啊,中国书画、祖宗的宝贝,想看的话,也得去那么远的波士顿看。要是一辈子不去波士顿,还就无缘得见了。”

翁同龢后人捐献美国183件文物引争议 你怎么看 | 美术知识翁同龢像

翁万戈与翁氏家藏

翁氏家藏可谓是美国顶级的中国艺术品私人收藏,并以其作品质量上乘、大师序列恢弘、保藏状态良好和流传著录清晰而见长。奠定了大部分重要家藏的学者兼藏家——翁同龢(1830-1904)是一位19世纪的中国文化名人。他身居晚清朝廷高官之位,也曾是两位皇帝的老师。翁氏家藏在家族中父子继承,共流传了六代之久。

最近的一代即是翁万戈(生于1918),他于1938年移居美国。翁万戈是一位修养深厚的电影制作人、诗人、历史学家和艺术家,他也是一位投身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及研究的传统文化巨匠。

翁同龢后人捐献美国183件文物引争议 你怎么看 | 美术知识翁万戈与摄影师斯坦纳在博物馆(约1950年)

从上世纪40年代初起,他就开始参与拍摄,并独立制作了数十部教育片和纪录片,向西方介绍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上世纪80年代初,他任华美协进社(China Institute in America)主席,力主发展和大陆的交流,促成了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翁万戈曾感慨地说:“我为家藏而活,而家藏也成为了我的人生。”一番话道尽了他对家藏毕生的守护,也是一个收藏世家的继承人所背负的传承使命。

翁同龢后人捐献美国183件文物引争议 你怎么看 | 美术知识

2000年,翁万戈曾将其家族收藏的80种,542册宋元明清珍稀古籍善本书,通过拍卖方式以450万美元的价格转让给上海图书馆。

翁同龢后人捐献美国183件文物引争议 你怎么看 | 美术知识翁同龢手抄康有为《上清帝第一书》翁氏家族旧藏,现藏于上海图书馆

2010年,翁万戈先生曾向北京大学捐赠明代吴彬绘《勺园祓禊图》,《勺园祓禊图》(又名《米氏勺园图》),此图是明代著名画家吴彬应其好友、勺园主人米万钟所邀,为其勺园所绘制的图卷。该图卷由翁同龢在清光绪年间购得。

翁同龢后人捐献美国183件文物引争议 你怎么看 | 美术知识吴彬《勺园祓禊图》局部

翁万戈本人是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的长期资助人,在过去的十年间,他曾向博物馆捐赠了21件重要的中国艺术作品——其中包括清代画家王翚长逾16米的《长江万里图》(王翚,1699年),据翁万戈介绍,这是他最爱的画作之一。

翁同龢后人捐献美国183件文物引争议 你怎么看 | 美术知识《莱溪雅集图》翁万戈绘

翁同龢后人捐献美国183件文物引争议 你怎么看 | 美术知识莱溪雅集:谢稚柳(左二)、徐邦达(左四)、王季迁、杨仁恺、翁万戈等

翁同龢后人捐献美国183件文物引争议 你怎么看 | 美术知识清代王翚《长江万里图》局部

画中富有想象力地描绘了中国这条著名大江从入海口至源头绵延数千公里的沿途景色,气象宏阔。翁万戈说,其先祖翁同龢1875年在居家附近文物市场寻获此卷,爱不释手,最后挪用原本存放购新宅的四百两银子购得此画。

此次向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的捐赠共有130幅绘画、31幅书法、18件拓片及4件织绣,横跨了十三个世纪五个朝代,并集中体现了明清时期的收藏优势。波士顿艺术博物馆中国藏品以早期宋元书画为特色;此次捐赠大大填补了馆藏的晚期书画领域。使之成为中国本土外的一大艺术品收藏重镇。

翁氏家藏不仅因为它囊括了1300年的大师名作而重要;同样,也因它长途跋涉入藏波士顿艺术博物馆、以及它曾经在一个显赫家族中汇集成形并代代相传的历史而倍加珍贵。翁万戈表示:“我从小就看中国画,整个人生都和中国书画联系在一起,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是我来美国后到访的第一家馆,这里也是我很有归属感的一个地方。我很高兴我的家藏最终和博物馆馆藏汇聚在了一起,犹如命运使然。”预计在2019年秋季,波士顿艺术博物馆亚洲展厅将会举办翁氏家藏精选展。

翁同龢后人捐献美国183件文物引争议 你怎么看 | 美术知识王翬、焦秉贞,《安歧像卷》(局部),1698年。

图片:致谢波士顿美术馆

争议与思考

不过,翁万戈数次向美国的博物馆捐赠如此大量的文物也激起了大量争议。

有网友认为,多年前给上海图书馆的古籍却是通过拍卖收取了450万美元,两相对照,让人多少不是滋味;有网友认为,这个结果虽然让国人抱憾,但也不必苛责。波士顿博物馆技术条件良好,未尝不是文物的好的归宿;有人认为,中华民族的珍宝应回归中国这片土地;也有人认为,翁万戈是美国公民,东西是美国公民的私人财产,捐给谁人家有自己的考虑,我们无权置喙。当然,也有人为藏品担忧:中国文物在国外就一定被善待吗?未必!英国收藏的《女史箴图》就被遭到了很大的破坏。

对翁同龢后人捐美183件文物引发的争议与思考,你有什么看法?

藏品选介

绘画

翁氏家藏以文人画为主导,这也是宋代开始出现的一种绘画类型——精英化并富含表现力。捐赠中包括了7件董其昌(1555-1636)作品,董其昌是明代的书画理论家,奠定并宣扬了文人画理论,并影响了随后四个世纪的艺术创作。作为典型的中国文人画家,董其昌倡导师法古人;而相比对景写照的真实细节,他也更欣赏传摩笔法的抽象价值——由此影响了后来的“正统画派”。王翚(1632-1717)在董其昌众多信奉者中较为突出,技巧水平也十分精熟。此次捐赠还囊括了11幅王翚作品。除了他最擅长的山水主题之外,还包括他与宫廷画家焦秉贞(活跃于17到18世纪)合作的《安歧像》卷(1698)。画面描绘了富甲一方的盐商及艺术收藏家——安歧,以及凸显他身份及修养的庭园别业。画家王翚是清初六家之一,翁氏家藏中也包括了山水画家吴历(1632-1718)、王原祁(1642-1715)和花鸟画家恽寿平(1633-1690)等其余各家。记载称恽寿平曾因为密友王翚技法高超,故不愿为天下第二手而放弃山水绘画;而此次捐赠中包括他的一套《东园墨戏图》(1665),这件作品揭示出恽寿平在山水画方面的突出能力。

翁同龢后人捐献美国183件文物引争议 你怎么看 | 美术知识翁同龢旧藏王原祁画《杜甫诗意图》

另外一件重要藏品就是王原祁的《西山春霭图》卷(1710),该作体现出画家精湛的笔墨水平,以及兼善众长又自抒机杼的综合素养。这件作品与翁氏此前捐赠给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的《南山春霭图》一起,都是画家的精品之作。

相关文章

  • 第十届“鸿儒杯”海峡两岸书画大赛金奖刘小庆作品赏析[图文]
    第十届“鸿儒杯”海峡两岸书画大赛金奖刘小庆作品赏析[图文]

    刘小庆,男,1966年2月生于江西省峡江县罗田镇石溪头,号石溪头人,研究生学历,教授,正高级工程师。喜爱书法,曾获全球和平艺术金奖等奖项,主要以黄庭坚、王羲之的风格为主。在龚芳群老师的指教下,在中书协会员及书法界朋友的指导和鼓励下。学习进步很大,尤爱草书,个人的书法作品受到社会和广大朋友的高度认可,为我爱好书法增添了动力。我希望我的书法水平能得进一步提高。刘小庆作品赏析:...

    1547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关于美术馆的当下与未来 他们如是说...[图文]
    关于美术馆的当下与未来 他们如是说...[图文]

    学生在观看毕加索的《格尔尼卡》(1937),瓦伯格展厅,福格美术馆,哈佛大学,剑桥,马萨诸塞州,1941.图片来源:Exhibition Records (HC 6), folder 2038. Harvard Art Museums Archives, 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 MA.艺术史这门学科很少进入大众意识,最近少有的几次露面机会之一就是奥巴马总统...

    920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倪田十二生肖图[图文]
    倪田十二生肖图[图文]

    倪田[近现代](1855 -1919 ),初名宝田,字墨畊,别署墨畊父,号墨道人、墨翁,又号璧月盦主,江苏江都人,侨上海。画人物仕女及佛像皆取景高远,线条流畅,尤善画马及走兽,能随手挥洒,不用巧笔起稿。光绪中行商到沪,爱任颐画,即参用任法。水墨巨石,设色花卉,腴润遒劲,意境清新而富野趣。1910年任上海书画研究会庶务协董,其画在海上擅胜一时。他擅长花卉、山水、人物,尤善画马及走兽。能够不起稿进行创...

    1958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学中国画造型易 领悟节律难[图文]
    学中国画造型易 领悟节律难[图文]

    燕鸣在观察方法、表现方法和审美的要求上,中国画有它自己的独立系统,形成中国画这种独特风貌的一些根本原则,又与文学、书法乃至音乐、戏剧紧密相连相通,千万年相沿,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极为高超。明代文、沈基本上是继承的,但如浙派吴小仙、张平山、倪端等亦有在变。清初四王乃至戴熙,气息是旧,但技法上还是有创造,如干笔技法,可说是达到了极致。国画用笔提倡圆厚、沉着、凝练、生辣、流动,板刻、结滞被认为不好...

    466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从中国油画中看学院派的艺术力量[图文]
    从中国油画中看学院派的艺术力量[图文]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中最为举足轻重的艺术力量,学院派为中国油画的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训练有素的学院背景赋予其创作以坚实的造型功底,留学海外的艺术生涯则给予他们广阔而锐利的眼光,无论是戴士和、苏笑柏创作的现代主义语汇,还是王克举、崔开玺笔下天人合一的自然景致,都在东西融合的当代浪潮中找到自身坚守的艺术阵地,在创作中关注着绘画中线、形、色、光的组合与构成,使任何物象与媒介都能够在本土语境中焕发新颜。LOT...

    275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当代书法家杨吉兵的艺术人生
    当代书法家杨吉兵的艺术人生

    杨吉兵。字一壑,号一木、一鹤、晚拾,抱琴斎主人,贵州人氏。自幼习书,三十余年不辍,得世外名宿饶毓黔先生点拨,获益良多,天生鲁钝,不及先生万一,功力难望项背。后潜心笔墨、略悟书技,遍习诸家,各体皆能一度乱真。楷宗颜鲁公、行出米南宫、草习黄鲁直、隶溯乙瑛碑、魏摩张猛龙,能为一百余种书体。爱米颠之奇逸、尚涪翁之豪放、喜待诏之书卷、崇鲁公之隽永,至不惑乃有“杨体”初露端倪。交游不多,岌岌无名,有零星拙...

    1897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天真无邪的《画闲看儿童捉柳花句意》[图文]
    天真无邪的《画闲看儿童捉柳花句意》[图文]

    天真无邪的《画闲看儿童捉柳花句意》童年时光天真无邪、烂漫可爱、无忧无虑。古时候的儿童虽然没有当今的现代化游戏,但是那时的儿童游戏活动则是置身于大自然,亲近山川河流。从浩瀚的古诗词里可寻觅当时的童年趣事,如捉蝴蝶、垂钓、捕知了、放风筝等。捉柳花也是古代儿童爱玩的游戏之一,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有“柳老春深日又斜,任他飞向别人家。谁能更学孩童戏,寻逐春风捉柳花”的诗句。南宋诗人杨万里在《闲...

    391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见物 见人 见精神 18世纪中国上流社会的生活风尚[图文]
    见物 见人 见精神 18世纪中国上流社会的生活风尚[图文]

    列位看官,宅了这么多天,是不是有些心浮气躁?不妨跟着国博讲解员线上观展览、看文物,若有一杯清茶在手,就更静心养神了。说到品茶,《红楼梦》里写了不少,最详细、最有趣的莫过于第四十一回。贾母在大观园宴请刘姥姥,宴毕一同来到妙玉的住处栊翠庵。妙玉为讨好贾母,亲自捧上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的是成窑五彩小盖钟。贾母用了半盏茶,让刘姥姥也尝尝。后来道婆收茶盏回来时,妙玉就嫌刘姥姥用过的...

    1217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潘君诺与云起楼[图文]
    潘君诺与云起楼[图文]

    潘君诺先生以草虫写意驰名,潘师从郑午昌在云起楼之前,师从赵叔孺先生在云起楼之时,师从陈半丁先生在云起楼之后。虽然云起楼存世只有短短的四年,却是潘君诺先生艺术经历的一个重要标志和环节。潘君诺作品《丝瓜草虫》潘君诺先生(1907-1981),名然,晚年号然翁,斋称虫天小筑、茧蜕斋、演雅楼,祖籍江苏丹徒,长期寓居上海。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新制第六届)卒业,先后师从郑午昌、赵叔孺、陈半丁诸师。自习独创写意...

    532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岁朝图里的“年味”[图文]
    岁朝图里的“年味”[图文]

    李士达《岁朝村庆图》岁朝指阴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旦。古代的文人画家多以“岁朝图”为名,描绘各地过年的风土民情。明代画家李士达的《岁朝村庆图》(见图)描绘的是山村浓浓的年味。这件画作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纸本设色,纵132.9、横64厘米。画面充满欢快喜庆、吉祥如意的热闹景象。李士达,字通甫,号仰槐,江苏苏州人。明万历二年(1574)进士,工画人物、山水。他的画常借作品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描...

    681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曹植与酒的不解之缘以及悲剧人生,这件陶耳杯或是见证[图文]
    曹植与酒的不解之缘以及悲剧人生,这件陶耳杯或是见证[图文]

    三国·魏 陶耳杯 山东东阿曹植墓出土 国家博物馆藏1951年山东东阿曹植墓出土了一件耳杯,为灰色陶质,侈口,浅腹,双耳,平底。曹植生前潦倒,“既徒有国土之名,而无社稷之实,又禁防壅隔,同于囹圄”,死后亦难以厚葬。在崇尚饮酒的世风影响下,曹植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件陶耳杯或许就是他日常生活的写照。耳杯又称杯、具杯、羽觞,基本形制是扁椭圆,弧形壁,浅腹平底,饼形足或高足,口缘两侧各有一个半月形耳...

    1559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回望2020中国艺术品市场[图文]
    回望2020中国艺术品市场[图文]

    2020年,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疫情突如其来,中西实体交通几乎断绝,更多地只能依靠线上,依托于虚拟空间。各类博览会、艺博会、交流会不得不推迟,而“春拍”则与“秋拍”合流。当然,也是在2020年,一些秘藏已久的古书画,重新回归到公众的视野中,不仅带来了新观点、新视野及新方法,特别推动了艺术史某些细节的再思考,成为重构艺术史的重要“推手”。吴彬《十面灵璧图》:赏石文化的当代阐释《十面灵璧...

    104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金大钧:艺术创作要雅俗共赏[图文]
    金大钧:艺术创作要雅俗共赏[图文]

    《太真戏鹦图》金大钧性格谦和、儒雅,保有着老北京人健谈的个性。从历史到现实、从生活到艺术、再从艺术回到生活,他都能侃侃道来。在金大钧自如的谈吐之中,不仅能让人感受到他丰厚的艺术学养,更能感受到在如今被名利包围的生活中他的淡定与从容。在绘画中读懂历史金大钧对于工笔画的喜爱是发自内心的。他说:“如今的工笔画没有宋元时那样繁荣,现在的画家更多地选择画写意。工笔画费时、费力、费事,画的速...

    1070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孟云飞:正书之祖钟繇的书法人生[图文]
    孟云飞:正书之祖钟繇的书法人生[图文]

    封建王朝的帝王非祖即宗,地位显赫不容小觑;在书坛上,也有一位被封为“祖”的,正书之祖——锺繇。锺繇(公元151-230年),字元常,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是第一位以楷书著名于世的书法家。锺氏“为郡著姓,世善刑律。钟繇曾祖锺皓学问渊博,性情温和,教授的学生达到千人以上,并且为官“郡功曹”。父亲锺迪并无做官。钟繇是一个孤儿,在族父锺瑜的资助下,得以受到良好的教育。汉末举孝廉,为黄门侍郎,累迁侍...

    1688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苏东坡的《木石图》估价4亿港元[图文]
    苏东坡的《木石图》估价4亿港元[图文]

    2018年秋季拍卖市场,最备受瞩目之一的作品,当数苏东坡的《木石图》。据了解,这件作品在八十多年前流入日本后,国内几乎无人再见过原作。这件作品在藏家与香港佳士得拍卖行经历大半年的磋商后,即将定于11月底在香港上拍,估价4亿元港币。然而,毕竟作品面世的相隔时 间太长,对作品也存在不一样的声音,尤其对米芾书法的看法不一,香港佳士得中国书画部专家谢飞接受收藏周刊记者专访时表示:“说这幅作品上的米芾书法...

    1236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