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艺术品背后的幻境与日常[图文]

时间 : 04-13 投稿人 : 兵兵 点击 :

艺术品背后的幻境与日常 | 艺术美文

我常有一种微妙的、不知正伪的认知:美的体验对于美的观者而言,实际上是越来越宽容的。

观者对于美的体验,是基于将身心投入幻境与投入日常的交替,这种交替十分常见,并不相悖。就像既能在前一秒在思考艺术的绝望与救赎,后一秒却浮现起“世界上还有那么多好吃的,我的生命却太短暂了”的想法。

观者在幻境中体验美,美在一定境况中断裂,而在日常中得以延续。

艺术品背后的幻境与日常 | 艺术美文

尼古拉斯·普桑 理想景观 约1645年至1650年

古典主义的幻境比比皆是。比如普桑、洛兰等人所追寻的“理想化景观”(Idealized Landscape),在作品中,他们无意或有意地回避着残忍与苦痛,观者仿佛也进入了那透明、飘忽又充满了阳光的景致。同时,他们对样式、结构、秩序感的追寻也是“不允许超越的”,甚至“‘样式’迫使我们着手一切事情时,要奉行某种标准并有所节制”。

艺术品背后的幻境与日常 | 艺术美文

安格尔,圣母像 oil on canvas, 1867

再想想安格尔的作品,那就像是古典美忠贞的情人:一条衣褶的走向、眼神中的一抹光彩、凋零的花瓣、折叠的信笺……精致、完美,也恰是其动人之处。

当代艺术所热衷的幻境似乎稍有不同,但相去不远。无论是埃利亚松、比尔·奥维拉、班克斯……哪怕是杰夫·昆斯这样的艺术家,也都在试图将观者引入一种情绪和氛围,虽然这更贴近世俗,但那种试图为观者制造出一种神圣的见证的状态是相似的,那种艺术的象征意义与符号化概念,所传达的教化、所调动的情感、所铭刻的意味是相似的。

而最大的不同,是作为观者的受众的变化——欣赏艺术,不再需要掌握过多的专业知识,甚至没有相关知识也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更甚,在种种当代艺术剧场化的体验中,观者自身亦变为创作者。这种角色之间的相互转变,一直存在(比如一幅自画像,在艺术家创作完成的瞬间,艺术家的身份就从创作者变成了观者)。

艺术品背后的幻境与日常 | 艺术美文

卡拉瓦乔 那喀索斯 约1597年至1599年

但是,这种转变和体验在过去的任何一个时刻都没有现在这样轻易:卡拉瓦乔是创造剧场化体验的大师,他的“酒窖光线法”(Tenebroso)使观者的目光集中于画面的主体,产生了一种偷窥感;而背景的隐去,则甚至产生了一种强迫性。可是即使是这样的作品,也没有看到种种“沉浸式”新媒体展览、看到巨大而繁复的装置等等的瞬间冲击来得强烈,更何谈自拍的冲动。媒介的改变,使艺术更加“易读”。

我想,这就是美的体验变得更加宽容。

个人而言,算是喜欢这样宽容的艺术体验。实际上,无论是批评或褒美技术的进步或虚无主义的盛行,这都是正在发生的进程,无可回避的现实,必然面临的未来。

不过在这宽容之下,仍有两件想谈的事。

第一件,是观者对艺术的母题(motifs)和属像(attribute)的关注,可能因此变得越来越模糊。

母题和属像,更像是一种过往的经验。过去的经验隐匿于暗处,就像记忆之于人类:过往的事情总是在影响着我们,即使已经忘记。

艺术品背后的幻境与日常 | 艺术美文

草间弥生 装置艺术 现场

这让人发现自己对美的理解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基于这些事物:我们在宏大的命题或是细枝末节上,无可避免地会受到过往的人类社会的经验、历史,哪怕是接触不多的事物的影响。

艺术何尝不是?

就此,寻找艺术的母题和属像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让人好像触碰到了“隐藏的象征主义”,就像千回百转猜透了推理小说里的犯人、拆穿了那些惯常的桥段,有一种洋洋得意的成就感。

母题和属像不仅仅存在于那些具有文学性、叙事性的架上绘画当中,镜头后、装置上、影像里、行为中……从视觉图像到文字表述,从标题的拟定到艺术家的自我阐释,都难免会步入对某些母题或属像的沿用。

艺术品背后的幻境与日常 | 艺术美文

庞贝古城遗址

关于“自恋”的形象,是我一直关注的内容,其艺术创作的母题大多可以追溯至希腊神话的那喀索斯(或译纳西瑟斯,Narcissus),关于他的形象流变、性别的衍变和寓己的寓言,在此不多赘述,但我想谈的是,从庞贝古城到草间弥生,那喀索斯一直都是艺术家作品中的主角。

虽然真正描绘神话的时代已经远逝,美的体验变得宽容,俗世的神话与幻境的神话一同构成了审美,但,那喀索斯这样的“幽灵”却永不消散。

艺术品背后的幻境与日常 | 艺术美文

贾尼·德西(GianniDessi)雕塑作品

第二件事是近两年发生的。

2016年,两位采访对象的回答,让我感到了困惑。那年曾采访一位名叫贾尼·德西(GianniDessi)的意大利雕塑家。多数内容都记不太清了,只有一句话因为在文档中所以会时时想起,他说:“表面上,技术推动着艺术的繁荣,而近年,艺术却变得愈发贫乏、空洞。艺术的形式开始超越内容,画框开始吞噬掉绘画自身。”

同年,德国国家博物馆馆长佐尔格·乌尔里奇·格罗斯曼(GeorgUlrichGrossmann)在采访中,从当今艺术发展趋势的话题开始,高兴地谈起了博物馆的呈现方式:“一直以来博物馆的关注点总是在于如何更好地向观众呈现原作,从前,无论怎样改变展示方式,我们的展示都难以脱离展览现场。而随着技术的发展,线上化和电子化,甚至让观众能看到比博物馆更清晰的原作细节。新媒体已经介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艺术品背后的幻境与日常 | 艺术美文

埃利亚松的《天气计划》

当群体凌驾于个体之上,任何关于美的阐释最终都可能变为集体的失语。

丰饶被贫瘠浇灌,沉夜被日头笼罩,故事被虚无撕裂,混沌与焦虑从盒子中尖叫着四散,却怎么也追赶不上。

美在此断裂。

你在美术馆里看展览起了一身鸡皮疙瘩,听着熟悉的歌流下眼泪,吃三角饼干却突然吃出来一颗心形饼干,下雪天在家看动画片吃热乎乎的糖炒栗子,或者干脆什么也不做,就看玻璃渐渐地氤氲,脑子里想着同火锅和蘸料搏斗。甚至是做了一个年轻时才会做的梦。

或许就像波德莱尔所说的“幸福就在那儿,就是一小块糊状物”。

美在此存续。

就此,美无限地断裂与存续。也或许幻境和日常一直都属于同一颗骰子。

艺术品背后的幻境与日常 | 艺术美文

特雷弗·帕格伦的《轨道反射》(模拟图)

艺术从未离开过技术的革新,从解剖学到摄影术,从光学理论到印刷术……至今,全球博物馆开始了数字化的狂欢、人工智能艺术品通过了图灵测试、艺术家特雷弗·帕格伦(Trevor Paglen)要发射人造卫星公共雕塑《轨道反射》……

技术之于艺术和审美,最终会是什么?将是“吞噬了画布的画框”,还会是“介入、改变我们生活”的妙药?最终,会有“科学家替代艺术家”的那一天出现吗?

因为宽容,美的断裂和存续变得更加频繁,更加趋向日常。

比如,当你喜欢的“小众”变成“大众”,无论是某个独立游戏、某个(曾经的)先锋乐队、某个初出茅庐的艺术家,独属于你的“美”变成了“大众审美”的一部分,有些人可能欢欣雀跃,但有些人却对它的喜爱在减弱甚至消失。你会有这样的时刻吗?

此时,正是你的美在此断裂,他人的美却仍在以种种方式存续。

相关文章

  • 高更:艺术家必须是天生的[图文]
    高更:艺术家必须是天生的[图文]

    “感觉”这个词包含着一切。拉斐尔和其他艺术家都是这样一些人,他们的感觉在思考之前就已经形成一个系统,这就使他们在研究自然时不至于破坏感觉,也不仅止于做一个画家,他们获得了最精确的知觉,从而也完成了大脑的最精微的转化。你可以从笔迹中看到人的高尚性格或虚伪性格。不要临摹自然,艺术的本质是抽象的。画家像歌唱家一样,有时要走调,他们的眼睛缺乏和谐。稍后,通过研究,就会有一整套表现和谐的方法。但是在学...

    247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刘玉来:不着一笔尽得风流
    刘玉来:不着一笔尽得风流

    刘玉来作品欣赏中国画自有它的方式,这是因为国画在表现形式美上有自己独特的形式。其中与西画最大的不同处,即以不画当画。什么意思呢?就是在一幅画中,有些地方一笔都不画,但是却给人画了的感觉,这些不画的地方虽然是凭了观者用想象去补充,但在画面上也确实是可有可无的。通常这些空白处为天空、水面、边、角。当然天空水面也可以画云和水波浪,边角也可以着笔色。不过省略不画也不是不可以。这种现象在西画里就不能出现...

    1720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第十二届“鸿儒杯”海峡两岸书画大赛银奖黄伯舜作品赏析
    第十二届“鸿儒杯”海峡两岸书画大赛银奖黄伯舜作品赏析

    黄伯舜,男,现年七十八岁。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在校中医教研组与附属浙一医院工作至退休。因自幼习书,曾受朱古亭、陆抑非、沙孟海先生等名家指导。黄伯舜作品赏析:...

    561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小城鲁昂:寻找莫奈的笔触[图文]
    小城鲁昂:寻找莫奈的笔触[图文]

    诗人说:这个美丽的城市有两段历史,一段是关于石头的,一段是关于水的。上帝和莫奈一起创造的鲁昂大教堂每天每个小时,是绝不相同的鲁昂。圣女贞德教堂庇护下的小市场,丝丝缕缕晨光让那些鲜亮的水果蔬菜青翠欲滴;下午的云朵在这“老城”的上空与阳光戏耍……还有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宏大的事物,比如,上帝和莫奈一起创造的鲁昂大教堂。鲁昂大教堂(Cathdrale...

    1406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艺术的实体化:北欧设计的奇幻之旅[图文]
    艺术的实体化:北欧设计的奇幻之旅[图文]

    米勒斯雕塑花园瑞典 米勒斯雕塑花园我帮诚品书店写的第一篇文案《阅读者的群像》,里面有一句:“罗丹阅读人体,发现哥伦布没有发现的美丽海岸线。”这是因为我看了电影《罗丹的情人》,影片中罗丹亲吻着情人卡蜜儿的背部为其塑像时的那种深情款款,仿佛是他第一次亲吻女人般虔诚,所以在旅行时我特别喜欢看雕塑,看这些伟大的雕塑家怎么把石头里的灵魂与身体释放出来。瑞典非常知名的雕塑大师卡尔·米勒斯(1875─19...

    645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艺术双人组合:像是一个思考的整体[图文]
    艺术双人组合:像是一个思考的整体[图文]

    他们是兄弟?姐妹?情人?还是……今夏伦敦皇家学院将为四组著名的艺术双人组合举办展览。他们是查普曼兄弟组合、威尔逊双胞胎姐妹等。以下我们先了解这些艺术家和作品,并听他们讲是如何工作和相处的。查普曼兄弟查普曼兄弟组合的两位艺术家杰克·查普曼和迪诺斯·查普曼,1990年在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就读时相识。当前我们虽生活在伦敦和洛杉矶两个不同城市,但仍保持着二十多年来不变的工作方式,我们像是有两个半个艺术...

    1266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传艺术之大美——著名画家戴成有[图文]
    传艺术之大美——著名画家戴成有[图文]

    艺术简历戴成有,男,汉族。1940年4月10日生于河北省乐亭县。1966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73年调东北师大艺术系负责创建美术专业并任教,1977年任艺术系副系主任,主管美术专业工作。1985年赴浙江美术学院研修中国人物画。1990年赴美国讲学、举办个人画展,被聘为印第安那大学美术系客座教授,南伊利诺伊大学美术与设计系访问教授。1992年晋升为教授,1994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

    555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被吃掉的香蕉 被扯下的“新衣”?[图文]
    被吃掉的香蕉 被扯下的“新衣”?[图文]

    15万美元的一根香蕉,竟然被吃掉了!这几天,这根香蕉简直让全世界的人们议论纷纷、瞠目结舌!甚至有网友愤怒地发声:“艺术家和骗子越来越接近了!”这只天价香蕉出现在贝浩登画廊带到美国迈阿密巴塞尔艺术展上,被银灰色胶带黏在墙上,取名《喜剧演员》——这是一件当代艺术品。它的作者,是意大利艺术家莫瑞吉奥·卡特兰——其实他主要是花了约0.3美元在迈阿密当地的市场上买下了这根香蕉。《喜剧演员》此前已有两版被...

    1486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梵高的“鞋之争”[图文]
    梵高的“鞋之争”[图文]

    1935年,海德格尔发表关于艺术的本质的讲演。讲稿几经修改之后于1950年发表,1960年再次修订发表,成为20世纪影响广泛的艺术哲学文献之一。其中有一段关于梵高的油画作品的深情议论,俘获不少读者,也惹来不少麻烦。美术史家夏皮罗撰文指出,海德格尔搞错了鞋的主人,它们不是农妇的鞋,而是梵高自己的鞋。尽管海德格尔没有回应,但他的沉默被认为是自觉理亏,夏皮罗后来还力图证明海德格尔修正了自己的观点。广为传...

    502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张海:艺术苦行僧[图文]
    张海:艺术苦行僧[图文]

    文人张海 集腋成裘书史宬《论语·述而》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项穆《书法雅言》云:“夫人灵于万物,心生于百骸。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张海别有一颗文心,迎来送往之余,笔走龙蛇之隙,亦能“诗意栖居”:青灯黄纸,博览群籍,晤对群贤,俯仰古今。腹有诗书气自华,腹笥广湛笔有神,早年作《首阳山记》,流传甚广;近又作《首阳山...

    814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怎样才能买对中国书画艺术品?[图文]
    怎样才能买对中国书画艺术品?[图文]

    文徵明《碧荫坐钓图》中国的艺术品市场自古就有,其历史即便没有2000年,恐怕也有1500年了,但拍卖这种形式确实是近二三十年才引入中国的。从1993年开始到现在,艺术品的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艺术终于在价格上、在市场上得到了一些表现,进步的速度让世界震惊。说到中国绘画史,它的核心是风格的传承。中国书画艺术的基础在唐宋时期基本就确定了,可以说那时候确定下了90%的基础。之后历朝历代涌现...

    1109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王驾林:《苏园纪事》说[图文]
    王驾林:《苏园纪事》说[图文]

    【王驾林简历】1965年生于苏州,早年随吴门画派传人系统学习中国山水画传统,1986年进修于浙江美院,2012年至2014年中央美院姚鸣京山水高级研修班结业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央美术学院姚鸣京教授山水画工作室助教,李可染画院苏州分院执行院长2008年策划参与《对话园林》中国南北中青年实力派画家邀请展。(苏州)2009年策划参与苏州吴中----建国60周年当代60后中国画名家邀请展,(苏州)...

    825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双赢!用影像纪录非遗[图文]
    双赢!用影像纪录非遗[图文]

    从婉丽妩媚的昆曲,到高亢嘹亮的唢呐;从巧夺天工的刺绣,到醇厚艳丽的唐卡……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见证着绵延不息的文明传承,是我们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如何让深藏于乡野阡陌、都市街巷的非遗文化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如何让浸润着匠人匠心的古老技艺、民俗艺术焕发新的光彩?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非遗与纪录片的相遇。图源网络影像记录本身就是保护非遗的必要手段,非遗技艺也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丰...

    710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水墨国画写春秋,画家琚利天的国画情怀![图文]
    水墨国画写春秋,画家琚利天的国画情怀![图文]

    琚利天,51年生人,唐山聚雅斋画廊经理,金海健集团特约画家兼艺术顾问,七五年毕业于河北轻工业学校美术专业,多年来专攻写意花鸟,师承花鸟画名家王志林先生(我国著名画家孙琪峰先生最得意门生)。琚先生始终坚持继承研习传统笔墨,坚持让作品说话的理念,默默不懈地探索以水为主,墨为附的中国水墨画的韵味,己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水墨风格。琚先生绘画题材广泛,尤喜画荷,不论是夏荷茎挺叶盛花繁,还是残荷茎枯叶残花凋...

    275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美术馆选择什么收藏?名头不是硬指标[图文]
    美术馆选择什么收藏?名头不是硬指标[图文]

    中华艺术宫新近推出“光影岁月——简庆福摄影艺术展”;“渐悟自然”馆藏金立德作品研究展、“坐领风物”馆藏卢治平作品研究展双双亮相刘海粟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正在举办“客人的到来”馆藏展……近一两个月内,沪上几家大型公立美术馆不约而同推出馆藏展,向公众亮出自家馆藏。简庆福摄影《雁南飞》,中华艺术宫藏品。人们发现,这些赫赫有名的美术馆,藏品名头竟然未必响亮,但这些藏品几乎无一例外与这些美术馆的自身...

    1118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