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御制“湘江秋碧”琴,香港苏富比2016秋拍会上5564万港元成交
在10月5日的2016香港苏富比秋拍“中国艺术珍品”专场上,一件清乾隆御制“湘江秋碧”琴以5560万港元的高价成交。古琴为何会拍出这么高的价格?古琴有怎样悠久的历史?古琴的样式都有哪些?古琴的收藏价值在何处?让我们进行一番探讨。
近年来,艺术品市场上古琴价格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在北京保利2010秋拍上,北宋宋徽宗御制、清乾隆帝御铭的“松间石意”琴以1.36亿元的天价成交,创造了古琴拍卖世界纪录。2011年嘉德春拍上,王世襄旧藏唐“大圣遗音”伏羲式琴再次以1.15亿元高价拍出。2009年匡时国际秋拍上,近代古琴大家吴景略旧藏的三张古琴也拍出了不菲的高价,其中一件晚唐“太古遗音”琴被买家以2072万元高价纳入囊中,另外两把琴——宋“龙升两降”琴和元“百纳韵磬”琴也分别以1232万元和582.4万元的不俗高价成交。
出土于曾侯乙墓的战国十弦琴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4000年,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诗经》、《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先秦文献都有关于琴的记载,可见它的出现年代很早。东周时各国乐官多通琴艺,著名的如楚国的钟义、晋国的师旷等。孔子琴艺娴熟,他教授的“六艺”中,即有弹琴颂诗的内容。汉魏以来的司马相如、蔡邕、嵇康都以弹琴著称。唐代大诗人王维有“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诗句,宋王安石也有“高山流水意无穷,三尺空弦膝上桐”句,在民间,俞伯牙和钟子期“弹琴会知音”的故事更是广泛流传。
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七弦琴,1978年湖北随县战国曾侯乙墓出土了战国初期的十弦琴,此为最早的古琴出土实物,距今已有2000多年。古琴在历代名画中也多有表现,如东晋顾恺之《斫琴图》、北齐杨子华《校书图》、宋徽宗《听琴图》、元王振鹏《伯牙鼓琴图》、明张路《听琴图》等。“琴棋书画”自古被中国文人视为四大修身雅好,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独特品格寄予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名列首位。“琴者,情也。”刘禹锡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抚琴一曲,成为士大夫的心灵诉求。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七弦琴
古琴制作工艺也有悠久的历史,历代制琴名家辈出。唐代仅四川雷氏家族就有雷霄、雷威、雷珏、雷迅等十余人,还有张越、郭亮、李勉等高手,给后世留下不少精品。宋《琴苑要录》云:“唐贤所重推张、雷之琴,雷琴重实,声温劲而雄,张琴坚者,声激越而润。”宋代名家有朱仁济、卫中正和金道,元代有朱致远、严古清,明代有祝公望、张敬修等。古琴的样式很多,南宋田芝翁《太古遗音》是我国最早载有古琴样式的琴论专著,上面绘有38种琴式,最常见的款式有仲尼、伏羲、连珠、落霞、蕉叶、月形等。由于演奏震动和木质、漆底的不同,琴形成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裂断等多种断纹,有断纹的琴,琴音通彻,外表美观,尤为名贵。
古琴市场价格为何居高不下?由于古琴历史久远,内涵丰富,影响深远而为世人所珍惜,成为传统文化的瑰宝。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把古琴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是中国继昆曲后第二个入选项目。正因为古琴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古琴行情开始慢慢在拍场上转热升温,从此高价迭出。2003年底,在中国嘉德秋拍上王世襄收藏的唐“大圣遗音”琴首拍曾拍出891万元的天价,在收藏市场率先刮起一股“古琴风”。自此古琴开始受到藏家的关注,近几年超百万元、千万元级别的古琴屡见不鲜。特别近两年来,国内兴起“文房”收藏热,古琴作为文房的品类之一也受到各路买家的追捧。
目前拍场两张拍价超亿元的古琴都是唐宋琴,由此可知唐宋名琴的珍稀。2010年12月北京保利秋拍上拍的“松间石意”琴,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是北宋宣和二年(1120)东京(今开封)“官琴局”御制,有“天府奇珍”之誉,至今有近900年的历史,更因为在琴盒上有清乾隆帝御制的铭文,是清宫旧藏,故此才有1.36亿元的天价,创造了古琴拍卖世界纪录。而另一件拍价过亿元的唐“大圣遗音”琴则是迄今为止拍场上唯一露面的唐琴,同时也因为琴的主人是大名鼎鼎的收藏家王世襄。该琴池内有朱漆隶书“至德丙申”四字款,至德丙申为唐肃宗元年(756)中唐之始,距今1260年,是新中国成立前王世襄、袁荃猷夫妇“鬻书典钗”购得。圆池上刻草书“大圣遗音”,池下有“困学”私印,应是元代大书法家鲜于枢的手笔和所藏。
王世襄旧藏唐“大圣遗音”伏羲式琴,1.15亿元成交
历代古琴存量有限是不争的事实。传世古琴,以唐琴为神器,唐琴中以雷公琴为最。蜀中雷氏,雷威成就最大。雷威所斫之琴,以“春雷”为尊。目前所知,海内外收藏的唐琴18张,中国17张,美国收藏1张。这些琴多藏于博物馆,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大圣遗音”(神农式)、辽宁省博物馆藏“九霄环佩”、台北“故宫”藏“万壑松涛”、美国佛利尔美术馆藏“枯木龙吟”等,私人藏家手中仅5张。在存世的历代古琴中,以明琴为多。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古琴鉴定家郑珉中解释,明皇室尚琴,皇帝、太子、藩王以至太监都以琴为雅好,动辄制琴数百张,崇祯皇帝临死前还在研读琴曲,可知痴迷。到了清代,古琴成为皇家收藏的古董,所制之琴反倒不如明琴多。
晋太康二年“猿啸青萝”琴,在中国嘉德2010春拍会上获价1904万元
目前,古琴收藏大体分为三档,高古琴——唐、宋琴由于留存凤毛麟角,一旦在市场露面,就受到藏家追捧,价位动辄千万元高价,可遇而不可求;明琴作为中端品种,尚有一定数量遗存,价位在数十万和几百万区间居多;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古琴因时代近,除了清宫御制的外,价位相对较低,一般在数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目前拍卖市场主要以宋、明古琴上拍为主,间有部分清琴。对古琴收藏而言,铭文也格外重要,自古凡良琴必有铭文。铭文多刻在琴背,内容一般为琴名、题名、制琴时间、闲印、藏印和跋语,多刻在龙池上下和两侧。此外,是否名家藏琴,也是买家们所看重的,有时一些名琴家也是名书画家,他们的书法题刻铭文大大丰富了古琴的文化内涵,使琴的收藏价值倍增。种种迹象表明,古琴因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与特色,正成为国内外收藏市场的一大新兴热点,未来几年古琴还将会有不小的升值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