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不自信的文化 对“洋奖”的盲从[图文]

时间 : 04-13 投稿人 : 灏灏 点击 :

不自信的文化 对“洋奖”的盲从 | 艺术市场

原标题:盲信“洋奖”就是一种 文化的不自信

近期关于“洋奖”的大讨论,成为设计界的热点。从目前各方观点来看,反对追捧“洋奖”的观点占绝对多数,呼吁打造和设立权威的中国本土设计奖的呼声成为主流。

此次大讨论并非偶然,而是当代中国设计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结果。通过改革开放前二十年的摸索和后二十年的努力,中国设计已开始尝试打破长期以来受制于西方设计话语权的窘困,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设计评价标准已成为共识。

一个“洋”字,折射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尴尬。“洋车”“洋房”“洋火”“洋油”“洋钉”“洋烛”等与“洋”字的组合词充斥于日常生活之中。即便到了今天,进口的或时尚的物品和现象,依然用“洋”来形容;反之,不好的、国产的就是“土”的。这种认识已根深蒂固。

对于“洋奖”的追崇也是由来已久,晚清和民国时期的中国就经常参加各类国际性博览会。而现当代率先将“洋奖”奉为圭臬的是电影界,“金熊奖”“金狮奖”“金棕榈奖”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进入中国人的视野;音乐界也不遑多让,近年来维也纳金色大厅已成为中国音乐界的镀金圣地;美术界、设计界同样也热衷于在国外办展、得奖,并将其作为成功人士的“标配”和获取权力、利益、职称的捷径。因此,当下关于“洋奖”的大讨论,是非常必要的。

不自信的文化 对“洋奖”的盲从 | 艺术市场

讨论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蹭热点或逞一时口舌之快。有一种不得不提的陋习,即当一种不良现象刚出现时,义愤填膺者、口诛笔伐者甚众,“看热闹不嫌事儿大”;但随着话题性的减弱,曾经的争论就开始烟消云散乃至无疾而终。这种心态本质上就是一种缺乏责任心的表现。

改变对于“洋奖”的盲从和盲信,有必要从以下三点加以重视:

第一,树立文化自信心,完善评价机制是当务之急。“洋奖”在中国设计界的走俏,与自身的评价机制不够完善有直接关系,如有地方政府出台文件,明确要求只有获得“IF奖”或“红点奖”的企业才能获得奖励;一些企业借国外奖项烘托其品牌形象,主动赋予“洋奖”以夸大其词的定义;一些知名企业和专家学者也因利益驱使,盲目放大“洋奖”的影响力,误导舆论和行业风气,甚至一些高校将获得“洋奖”作为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此类现象的出现,归根结底就是对于自身的文化不够自信。

第二,相关部门应具有打造中国本土权威设计奖的诚意和决心。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中国经历了历史发展进程中最为孱弱、最为屈辱的时期,高看西方成为了一种习惯。但如今的中国已成为国际社会中最为重要的一支力量,却依然盲从迷信五花八门的“洋奖”,致使“跑奖”“要奖”怪象频出。这一方面与长期积贫羸弱所潜含的自卑心态有关,另一方面则表现出相关部门对打造中国本土的权威奖项缺乏诚意和决心。特别是一些企业和机构追求“洋奖”的目的,一方面是给自己贴金,另一方面是为了获得政府的补贴。国外一些评奖机构则抓住了这种心理,或在评奖中注水,或专门为中国设奖,有的甚至成为了一种产业,使一些原本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的“洋奖”沾满了铜臭气息和功利色彩。如讨论中被批评最多的德国“红点奖”,就在于该评奖机构特设了与德国总部评奖标准不同的“中国赛区”,且要付出高昂的参赛费,因此出现了近年来中国设计频频获奖的假象。而这种猫腻在国内的宣传中,却很少提及。

不过,若将出现此种不良现象的责任一概归咎于某些“洋奖”组委会并不客观。“洋奖”本身就是一种商业运作,不可能不关注效益。需要拷问的是,为什么我们一直缺乏打造中国本土权威设计奖的诚意和决心?目前中国设计领域共设近200个奖项,却大多不温不火,原因何在?在当前良好的社会环境之下,打造一个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的设计奖项,并非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前提是需要有和衷共济的诚意和决心。

第三,有话语权的设计界精英人士应给予正确的引导。对于“洋奖”顶礼膜拜现象的出现,还与一些具有话语权的精英人士缺乏正确的导向有关。一些精英人士正是因为其具有比较深厚的国际经历而掌握了对国内设计的话语权,却因某些目的,刻意放大西方奖项的影响力,以达到维护自身权威、获取利益的目的,充当鼓噪追逐“洋奖”的幕后推手。在这种语境之下,就更需要有良知的精英人士能仗义执言,真正为中国设计的发展着想。

毋需讳言,向近现代西方社会的人文科技领域学习和借鉴,依然还是现阶段中国设计界的一项重要任务。但需要把握的是,这种原本逻辑合理的认知,万万不能被绝对化和迷信化。如果盲从盲信,又何谈“文化自信”的建立呢?

最后要提醒的是,文化的不自信还表现在无法获得国际认可时的自卑,以及真正获得国际认可时的怀疑。惟“洋奖”马首是瞻确实是需要批判和杜绝的不良行为,但中国设计近年来所取得的进步也是不争的事实。任何问题都需要一分为二来看,不应一杆子打翻一船人,最终又陷入到非右即左的窠臼之中。

相关文章

  • 投资艺术品是一种时髦的资产[图文]
    投资艺术品是一种时髦的资产[图文]

    艺术品是一种越来越时髦的资产这一事实,并不能说明艺术品是一个特别好的投资品种。甚至那些资金基础非常坚实的人也开始宣称艺术品投资不是一个特别有利可图的项目,虽然他们给出的理由和有些艺术品经销商不尽相同。一些专家努力了十来年,试图评估和预测艺术品投资的回报率,也“撞上了南墙”。讨论的重点从艺术品是否仅仅是一种金融资产,转移到了不管艺术品是什么它都不是一种金融资产。本书的目的就是评估艺术品是否是一种...

    1578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瓶颈期吗[图文]
    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瓶颈期吗[图文]

    近日,中国文化产业智库研究中心发布了由西沐主笔的《中国艺术品资产化及艺术财富管理年度研究报告(2017)》。据悉,这是我国首份关于中国艺术品资产化及艺术财富管理的年度研究报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品市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艺术品商品化、资产化、金融化证券化(大众化)”发展的趋势。其中,在资产化发展的基础上不断生发出来的艺术财富管理成为新的趋势与热点。如今在我国,艺术品资产化及艺术财...

    1288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高情远致 逸笔文心:书法家赵洪祥的书法魅力[图文]
    高情远致 逸笔文心:书法家赵洪祥的书法魅力[图文]

    赵洪祥近照在我眼里,赵洪祥是一个持重而谦逊的人,近来读到他的不少新作,其作品行笔磅礴雄劲,墨色饱满稳健,恢弘壮美、宽博高远的艺术气息跃然纸上。最能代表赵文祥先生实力的是他的楷书。他笃守古法,特立独行。时下一些书法家十分容易粘上当今之流行书风,一些怪书、反书泛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导致书画艺术市场极其混乱。但从书法家赵洪祥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其在艺术上是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人,他的书法至精至纯,达到了...

    1030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静观2020年度拍卖大戏落幕[图文]
    静观2020年度拍卖大戏落幕[图文]

    不平凡的2020年即将过去,由于疫情等客观因素的影响,2020年春拍与秋拍的间隔相较往年来说更短,这就意味着留给各大拍行征集拍品和筹备拍卖的时间更为紧迫。在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之下,各大拍行延续上半年的改革调整,在网络竞投、线上拍卖方向发力,积极试水联合拍卖,最终使得2020年秋拍依旧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佳士得香港/现当代艺术成绩瞩目佳士得香港2020年秋季拍卖成交总额达30亿港元,拍...

    722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艺术市场冷淡期为什么展览反而更加活跃[图文]
    艺术市场冷淡期为什么展览反而更加活跃[图文]

    回顾2016,展望2017——来谈谈展览。(相关视频链接:[雅昌圆桌]谈谈2016年的展览)一般来说,艺术市场会影响展览的数量和质量。但对于2016年来说,却恰好相反,艺术市场虽然不景气,但是展览活动却异常活跃。政府出资,美术馆快速蜕变分析一下原因:首先,政府出了一些钱。国家艺术基金、“一带一路”等文化专项资金的积极注入,带动一批展览的出现。这里面既有公立美术馆,也包括民间机构、学院及画廊的...

    1627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刘玉来:提高素养更上一层楼[图文]
    刘玉来:提高素养更上一层楼[图文]

    刘玉来作品好画当"离画工之度数,而得诗人之清丽",苏轼论画如是说。在这里苏轼实际是阐述了两个问题:绘画中存在着一味模仿前人的倾向,不知创新,手法固定呆板 ,匠气十足;诗人的写作手法灵活多变,很好地表现出清新的反应现实的景象。 绘画和诗歌在宋朝都得到了突出的发展,但两者相比较来看,诗歌的普及和影响,尤其在创作和艺术理念方面,还是胜于绘画的。故此苏东坡在这里用诗的清丽美学风格来校正绘画,在他的眼...

    1768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山水之妙:元代画家商琦的《春山图卷》[图文]
    山水之妙:元代画家商琦的《春山图卷》[图文]

    戴进《烟水生涯》局部商琦《春山图卷》局部(原标题:山水之妙 在烟云变灭之中)  元代画家商琦的《春山图卷》局部是一幅青绿山水,今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幅2米多长的长卷,画的是春山缅邈。虽然画的是山,但却给人一种飘起来的感觉。早春之时,乍暖还寒,绵延起伏的群山,在岚气中摇荡,云气氤氲,在微光的照耀下,山体似乎是透明一般。山下,画丛树、溪流、小桥、茅舍,一切都在似有似无间。溪涧潺潺地流淌,读此画...

    1849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西方素描的中国法则[图文]
    西方素描的中国法则[图文]

    素描,用单色来描绘物体形象的画法,中国画自古有之。在中国画学术讨论中,素描通常特指“西学东渐”运动中以西方绘画为主的“素描”体系,以及泛指新中国成立以后以“徐蒋”体系为主脉所建立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素描”教学体系。毫无疑问,西方素描的引入,是19世纪中国画革新的巨大推力,对于中国画创作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和划时代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在“五四”运动文化大变革的背景下,一批有识之士敏锐地抓...

    239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杨佴旻:记录痕迹的原田雅嗣[图文]
    杨佴旻:记录痕迹的原田雅嗣[图文]

    原田雅嗣作品原田雅嗣作品作者:杨佴旻原田雅嗣出生在广岛,他17岁去的美国,在那里读高中、大学。他毕业于美国新英格兰音乐学院研究生院,所学专业是爵士乐作曲。毕业后留校任教,1998年他又回到了广岛,在广岛国际大学临床心理学系任教授。事情还要从1995年说起。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萨马威尔,一场大火把一家镀金工厂烧毁了。冬天的清晨,原田散步来到了工场附近,看着火灾过后的工场情景,受好奇心驱使,他步入...

    905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如何才能修到书法成熟“老”境?[图文]
    如何才能修到书法成熟“老”境?[图文]

    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孙过庭《书谱》著名论句不管书法还是绘画,达到高境界最需要的是时间,就像炖一只老母鸡,时间不到、火候不到,最终的味道就不可能到位。现在很多搞书画的人年纪轻轻就敢称家,这就如同用高压锅炖老母鸡,烂是烂了,但没有味道,或者说味道不够。只有时间长了,人变老了,人老则意味知识广泛、阅...

    518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共享艺术”能否成为行业新趋势?[图文]
    “共享艺术”能否成为行业新趋势?[图文]

    艺术品消费的快速增长,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消费升级的标志,在过去十多年时间里,中国艺术品消费市场的快速增长有力的证明了这一观点。据统计,在2003-2016年的十三年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销售额增加了30倍。与此同时,企业、机构收藏者的增长也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典型特征,目前企业藏家购买力占整个艺术品市场60%以上,艺术品拍卖买家70%以上是企业家。传统艺术品市场体制 制约企业艺术品消费虽然企业...

    963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安尼施·卡普尔——任性的材料玩家和执着的感知空间探索者[图文]
    安尼施·卡普尔——任性的材料玩家和执着的感知空间探索者[图文]

    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 图像: Rob Stothard/Getty Images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在当代艺术界或许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一个“任性”的材料玩家,卡普尔对颜色和材料的执着让他近年来频繁地出现在艺术圈的“花边”新闻头条。2014年,卡普尔从英国NanoSystem公司买到了世界上最黑的颜料(Vantablack)的垄断使用权。这种买断...

    1967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艺术家作品价格能否标准化衡量[图文]
    艺术家作品价格能否标准化衡量[图文]

    2011年12月5日,徐悲鸿《九州无事乐耕耘》在北京保利以2.32亿的价格落槌,加佣金为2.668亿,打破徐悲鸿作品的价格纪录。艺术品市场是否能大规模引进金融手段?自2009年国内首款艺术品信托发行后,开始了艺术品金融化的探索之路,随后华夏典当、广东衡益等推出艺术品质押服务,文交所的建立、艺术品份额化横空出世。再到近两年,艺术众筹概念诞生,“艺术银行”开启等等,尽管很多人都担心这个市场的不...

    113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博物馆的探索之路[图文]
    博物馆的探索之路[图文]

    如今,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博物馆在世界各地展示着不同的人文地理及文化内涵,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保护以及传播的空间,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作为一个国家或某一地区的文化名片,博物馆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渐演变成多职能的文化复合体。所以,它的形象性、独特性与代表性是其他任何文化机构无法替代的。我们曾经认为博物馆可以反映文化身份,某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与历史,但未来的博物馆不仅要反映某种客观,更要塑...

    1095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国泰民安·同贺祖国71华诞:画家罗兴华[图文]
    国泰民安·同贺祖国71华诞:画家罗兴华[图文]

    【艺术简历】罗兴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名家,国家教育部高校专业教学标准评审专家,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东盟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桂林八桂画院、桂林画院院士,桂林南方书画协会名誉会长,80年代初,曾是漓江画派探索与实践先行者。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家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画展,曾八次获奖(优秀奖、铜奖、银奖),1988年...

    51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